对研究原始突厥语和其他突厥语族的古老语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突厥语大词典》在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编写词典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资料来解释词条,其中收录的诗歌就有277首,谚语216条,因此,词典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突厥语大词典》是中世纪维吾尔和中亚社会的百科全书。词典收集词条极为广泛,包括天文、历法、地理、部族、官爵、军事、政治、经济、人物、宗教、文学、艺术、体育、卫生、风俗习惯等,为研究那个时期的民族史、社会史、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流传已久的古代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11世纪流传的维吾尔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和《帕尔哈提与西琳》,15世纪维吾尔族诗人纳瓦依的《五卷书》(5部长篇叙事诗),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维吾尔诗人阿不都热衣木·纳扎尔的《爱情长诗集》;哈萨克族的民间叙事长诗《萨里哈和萨曼》《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支系》;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卫拉特部的英雄史诗《江格尔》等,都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杰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又给新文化运动注入新的生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然而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化雨,并未滋润新疆这片国土。由于新疆督军杨增新推行“愚民政策”,实行严格的报刊检查制度,严禁进步书刊流入新疆。
因此,使得新疆在“文化方面完全是一块荒地,任何书籍都感缺乏”。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中国共产党与新疆督办盛世才建立了统战关系,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来新疆工作,使新疆在许多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新疆当时被誉为“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国内一些进步人士因不满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腐败,想到新疆施展自己的抱负。1938年10月,应盛世才的邀请着名民主人士杜重远担任了新疆学院院长,《立报》经理萨空了担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1939年3月,应杜重远邀请着名文学家沈雁冰(茅盾)、着名学者张仲实、沈志远、涂治、史枚、高滔等到新疆学院任教。1938年8月,着名文艺工作者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易烈、叶露茜(赵丹夫人,影剧演员)、俞佩珊(王为一夫人,影剧演员)、陈瑛(徐韬夫人)、陈婉芬(朱今明夫人)等也来到迪化,可以说新疆当时是人才荟萃。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在短短两三年内使新疆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广泛传播。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疆个别先进分子曾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未能在新疆传播。1933年苏联与盛世才结盟以后,特别是1937年中共与盛世才建立统战关系后,马克思主义才在新疆得以广泛传播。在迪化的书店公开出售汉文版的马恩列斯着作,以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在《新疆日报》《反帝战线》《新芒》等报刊,经常刊登马恩列斯的着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新疆文化协会下设的编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翻译介绍马列主义着作,张仲实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罗森达尔的《辩证认识论》等着作,并公开出版。在新疆学院,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着名学者讲授过新哲学、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直接向各族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盛世才叛变后,1943年3月阿克苏行政公署根据盛世才的反动指令搜查进步书刊,仅在乌什县抄出来的马列着作和毛泽东着作就有543本,在一个僻远小县城,竟有这样多的马列和毛泽东着作,可见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广泛。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大唱抗日歌曲,大演抗日题材的话剧。大唱抗日歌曲是从1937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对外称“新兵营”)进驻迪化后开始的,逐渐影响到迪化全城。《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国共合作歌》《黄河大合唱》等民族抗战的歌声普遍于各学校、军营和工厂,洋溢在迪化全城。“抗战歌曲,几于家喻户晓,维吾尔族、蒙古族,也都有各自新制的抗战歌曲,在街头随时都可以看见抗日宣传队。”以维吾尔族为例,最初是将汉语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等译配为维吾尔语言演唱,进而出现了以抗日为内容所创作歌曲,例如,黎·穆塔里甫作词、木合买江·司马义作曲的《向前进》《挽歌》《生死斗争》等等。以上情况表明,新疆音乐已经由只具自娱功能的民间音乐步入发挥推动社会前进作用的现代音乐行列。
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带入新疆的。它紧密地反映现代生活,是宣传抗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1938年5月,从延安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迪化“新兵营”驻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警号》等宣传抗日的话剧,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七七”事变、“九一八”
事变纪念日,他们又演出了《无名英雄》《血祭九一八》等话剧,影响越来越大。林基路、李云扬、朱丹华等中国共产党人亲自组织新疆学院、省立一中、女子中学师生排练话剧。1938年10月,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反帝会组织新疆学院演出的话剧《死里求生》、女中演出的《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省一中演出的《牺牲》、师范学校演出的《塞外狂涛》、哈萨克文化促进会演出的《黑眼睛》,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赵丹等9人来到迪化后,成立了话剧运动委员会和新疆文化协会实验剧团,使新疆的话剧运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实验剧团存在的一年多时间里,就上演了《战斗》(章氓编剧)、《故乡》、《新新疆万岁》(沈雁冰修改定稿)、《突击》(丁玲编剧)、《前夜》(阳翰笙编剧)、《古城的怒吼》等大型话剧;《小黑子》《两兄弟》《打日本》《血祭九一八》《顺民》《最后一计》《搜查》等独幕剧。与此同时,迪化大中学校和机关成立的群众性业余话剧团的演出方兴未艾。1940-1941年期间,曾经演出了陈白尘的《魔窟》《乱世男女》《太平天国》;宋之的《旗舰出云号》《鞭》《武则天》《民族万岁》;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剧作。秦腔和新疆曲子也先后演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郑成功抗日》《台儿庄》《抓汉奸》等剧目。
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促进会相继成立了本民族的演出队或剧团、歌舞团。
在迪化有维吾尔语话剧《阿娜尔古丽》《在原野上》《战斗的姑娘》,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塔依尔与左哈拉》;蒙古语话剧《牛马儿媳》;哈萨克语话剧《胭脂》。而且在喀什、伊宁、麦盖提等地都有了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出的戏剧活动。在伊犁维文会伊宁剧团工作的维吾尔族作家祖农·哈迪尔,于1940年创作了三幕五场话剧《蕴情姆》,真切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深受各族人民欢迎,当时演出不下数百场,曾轰动一时,成为维吾尔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话剧、戏曲、民族歌舞交相辉映,在新疆文艺舞台上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特点是,大力传播五四新文化、介绍鲁迅、介绍苏联革命文化。在这方面成绩最着者首推沈雁冰。沈雁冰1939年3月中旬至1940年5月初在新疆工作一年多时间,他身兼数职,担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反帝战线》编委。他不遗余力地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介绍苏联革命文化,为新疆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新疆各族人民比较深入地了解鲁迅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0月19日,新疆学院师生举行了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反帝战线》出版了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专栏,发表了齐同《鲁迅怎样》和沈雁冰《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两篇专文。齐文全面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事业,以及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沈雁冰的文章痛斥了中国的“正人君子”们对鲁迅的种种嘲讽和攻击,深刻地阐述了鲁迅的革命精神。沈雁冰号召青年们学习鲁迅“至大至刚的爱民族的心”“百折不回的勇气和毅力”,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第四个特点是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除上面讲到的话剧外,还有漫画。新疆文化协会艺术部下设漫画科,由戴彭荫主持,工作卓有成绩。当时迪化的漫画创作很为活跃,《新疆日报》《反帝战线》经常有漫画作品发表,其中戴彭荫、鲁少飞的作品在群众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挂在南门的《时代》漫画壁报,每月出一期,每期四版,因为它挂于街头,群众性极强,壁报前的观众络绎不绝,其影响遍及全疆。1941年4月12日,新疆日报社编辑出版《新新疆建设漫画集》,百余幅美术佳作入选。1942年还举办了一次反法西斯儿童画展。原有的艺术形式,如秦腔、新疆曲子等也注入了新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以它革命的内容,清新的格调,民族的形式,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觉醒。这对唤起民众,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新疆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盛世才背叛后,新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新疆文化建设陷入低潮。但在三区革命影响下,一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在成长。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
(一)1949年10月-1956年为社会主义文化初创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各族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热情讴歌新中国的诞生。就在这一天,维吾尔族着名诗人库尔班·依明在喀什写了《黎明颂》,他深情地写道:“今天我得悉了这一巨大的喜讯/我的心快要蹦出胸膛/它就像欢快的小马驹一样/不停地跳来跳去/长期流淌的苦难的眼泪/今后不会再流了/因为高兴使我们扬眉吐气、头颅高昂。”锡伯族着名诗人郭基南情不自禁地歌唱:“这一天/劳动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的炮声隆隆/扫荡了旧时代的膻秽/迎来了新中国的春光/无数鲜艳的/五星红旗像美丽的吉祥鸟/飞上祖国的蓝天”。这些欢庆解放的喜悦之情,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10月2日,新盟《前进报》发表社论《为发展新时代文艺而奋斗》,以及专文《发展人民艺术事业》。文章欢呼三区政府实现了理想,庆祝新疆和平解放,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号召各民族文艺工作者要为发展新时代的人民艺术而努力。10月8日,《新疆日报》全文发表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一批部队文艺工作者、随军记者如马寒冰、田炜、闻捷、杜鹏程、刘肖无、王玉胡、富文、丁辛、田歌、王洛宾等进入新疆,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疆文化部门的领导人。1949年12月28日,迪化市文艺界联合会筹委会成立,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马寒冰任主任委员,宗旨为“团结迪化市各族爱国的民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迪化市各族人民一起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文学艺术而奋斗。”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省文联筹委会。
1950年1月1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文化教育委员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宣传部长邓力群兼主任委员,接管了前省政府宣委会辖属的19个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单位,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文化处,主管文化事业单位。
1951年9月15日,省人民政府行政会议决定,在文教委文化处的基础上组建新疆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处;1953年8月,省文化处升格为新疆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1956年9月20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自治区文化局扩建为自治区文化厅。
1953年,新疆省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新疆省文联和其他文艺团体,把新疆的文艺队伍组织起来。
这时期,新疆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1956年底,新疆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其中按经营方式分:国营剧团13个,集体经营剧团8个;按剧种分:话剧团1个,歌舞团5个,戏曲剧团11个,曲艺、杂技团4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4个,藏书15.1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管理所3个,文化馆85个,幻灯制片厂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