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
49202300000013

第13章 应亮:我们的认知是平等的

在拍摄长片之前,你拍过不少短片,目前也一直长片、短片一起做。你对电影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学习还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学校,我对电影的认识都是北师大给的,他们的教学方式是理论学习+实践式的。

你的长片处女作《背鸭子的男孩》虽然只花了3万块钱,但是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能否说说你第一次拍长片的一些难忘的经历和过程。

第一次拍摄长片,主要是一个在制片上接受教训的过程。拍摄周期长达十个月,并不是我要求有多高,而是犯了很多错误所致。

影片《背鸭子的男孩》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寻父的故事,从影片中的人物设置和弑父的结局来看,电影成了一个对社会的隐喻。家庭和社会的残缺宿命般地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决”。请谈谈你对影片最初的构想。

那里面有我个人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说父亲的暂时缺失啊之类的。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直接呈现和作用于观众的,我说什么都是白说,观众觉得是什么都是可以的,“隐喻”也可以,“解决”也可以,我们的认知是平等的。

《背鸭子的男孩》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奠定了你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美学风格。请你谈谈你对电影的理解和认识。

电影的本体是幻觉,声音和画面是基本元素,结构是时空互动的,运动是其美学成因。

《另一半》相比较《背鸭子的男孩》而言,文化意识范围变得更为宽广和深入,似乎对中国中小内陆城市做了一次全景的扫描和记录。你对中国中小城市的市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和理解都在片子里了。《背鸭子的男孩》已经出了DVD,传播面挺广的。《另一半》很快会出,假设有麻烦出不了的话,我就上传到互联网,到时大家看吧。

《好猫》的切入点非常的好,以中国现在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作为楔子,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面面观。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但我认为这应该也是中国历史、社会进程正常的一部分。请你谈谈该影片的创作思路和构想。

我的创作冲动来自身边的人和事,我身边十个人中就有五个与房地产业有关(包括在工地上做工的),而在自贡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也到处都有类似“豪门巨宅”、“地标级府院”的广告牌,这种极致的疯狂和荒诞深深地刺激了我。

你的三部长片都选择在四川自贡市取景拍摄,你对那里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我是上海人,我的女友是自贡人,最近八年来我都在四川生活,对自贡这个第二家乡当然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在南京,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待在自贡?那么差?我想半天,只好回答:没办法,我是怪人,就不喜欢往高处走。

当地政府和市民对你的电影关注吗?

当地政府每天修大马路、造高楼都来不及,我怎么好意思去打扰他们?电影离当地市民是很遥远的,他们的生活非常实际。顶多是很小一撮文艺中青年在关心我的电影。

独立电影在中国举步维艰,没有来自官方的支持,也很少社会资金的注入。你已经连续几年完成了三部长片,请问你的影片的投资资金是如何运作的?

就是自己的钱,第一部是用自己的积蓄,后两部是前面片子的奖金。没想过“投资”或者“运作”之类的事情,只管自由地拍就可以了。

我自己并没有觉得举步维艰啊。现在拍摄器材这么廉价和便利,每天都出现新的独立作者,这种状况很好。

中国的艺术电影往往比较沉闷,镜头缺少运动,故事不够吸引人,题材单一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影片更“好看”一些,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去迎合观众。

我的影片已经很“好看”了。所以没想过要更“好看”的问题,说不定会想想怎么更“难看”的问题。

请问你比较欣赏国内哪些比较优秀的独立电影?

最好的都是纪录片。近期的独立剧情片,印象深的有《血蝉》和《街口》,偶尔看到了张律的《芒种》,也非常好。

现在的DV作品和DV大赛层出不穷,大有泛滥之势。我认为有追求的导演,用DV拍出来的应该叫“电影”,因为除了介质的不同,其本质没有改变。请你谈谈你对DV创作的态度和观点。

和你的想法差不多吧,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手机拍的视频也是电影,艺术属性在电影的概念里只是外延的一部分。

你是如何理解“独立电影”的?

剧情片到底可不可以称做“独立电影”,是我最近比较迷惑的问题。纪录片的创作可以真正做到“一个人的电影”,那是一种创作权的个体独立;而实验片对电影本体与声画媒介进行探索,那是一种艺术形态和艺术内容的独立。

说故事的剧情片对本体的探索肯定是低端的,而超过一个人的创作也在否定“独立”和“个人”的创作性质。

目前你的生活状态怎样?

有点窘迫,但对付得过去。我经常闹脾气,女朋友经常骂我,这是唯一的问题……

附文

《另一半》导演阐述

《另一半》是一部源于希望和失望的电影。

影片里的那场灾难并没有真的发生在这座城市里,可这样的灾难却遍布全球,它是可能的生活,是明天的写照,是普通人生存危机与心灵危机的象征。

我想,我是有些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和表现在这个男性社会当中的女人们的。尤其在中国的内陆城市,这些女子的生活状态很少为外人所知晓,实际上她们有着全天下女人共同的处境和危机以及愿望。

这部影片尽量将视线集中在中国西部发展中城市的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女人们身上。我希望采用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用有力、直白、干脆的方式进行叙述和表达。

《好猫》导演阐述

过去有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在这样一个价值判断之下,一幕幕时代与众人的悲剧不断地上演。人与猫一样,是附属的、卑微的、被摆弄的工具而已,无论老板、“狗腿子”、农民,还是钉子户……

猫,也很贴合当前的时代精神,它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动物。

我一边在剪辑一边在看、在想——生活真的就如我所描绘的这样吗?是不是有点失度?有点超现实?但很遗憾,生活基本上就是我所描绘的这样,甚至也许我还观察、思考、表达得不够敏锐、彻底和坦率!电影里很多场景与对话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闻的,拍出来用以纪念我在四川这八年以来的生活。

高文东

197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电影工坊创办者,写作者,自由电影人。1999年开始独立影像制作,先后多次参与当代艺术活动。2004年开始剧情片创作,2005年拍摄《电影手册》(又名《三流电影》)。从2006年开始拍摄城市三部曲:《西海村》(2006年),《美食村》(2007年),《蚂蚁村》(2009年)。作品先后入围柏林青年论坛,温哥华,韩国首尔,香港等数十个国际电影节。

作品年表

2006:《西海村》(短片)

入围2007年第4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入围2007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DV单元

2007:《美食村》

入围2008年第58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

入围2008年第3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单元

入围2008年第2届韩国首尔数码电影节

入围2008年第35届比利时根特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8罗马亚洲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8年第27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8年第5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2009:《蚂蚁村》

入围2010年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单元

《美食村》(2007年)

影片档案

片名:美食村

英文片名:Sweet Food City

制片人:高文东

编剧、导演:高文东

主演:黄靖博、全超、侯希中

摄影师:李超

美术师:周子阳

剪辑师:高文东、李超

录音师:刘向阳

音乐作曲:刘向阳

格式:D-BETACAM

片长:90分钟

制作单位:光阴故事电影工坊

出品单位:光阴故事电影工坊

电影介绍

美食村,90年代曾繁华一时的美食广场,如今成了破败的城市村落。高楼变成廉价的出租屋,住着城市底层的商贩、流氓与妓女,三宝与婷婷就是这美食村中的一对男女。

某天,婷婷在回美食村的路上,遇到了抢包小贼,站在楼上的三宝为其解围。出于感激,婷婷做了三宝的女友。

婷婷厌倦了做妓女的生活。三宝也在美食村遇到了靠收破烂为生的父亲,三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

婷婷为了摆脱“面条哥”等黑势力的纠缠,打算陪“大老板”一个月,并对三宝撒谎说要回老家。三宝从婷婷姐妹那里知道真相后,愤怒地站在了“大老板”的车前……

美食村里有教堂也有武馆,随处可见样式奇特的建筑。人们在这里寻找各自的生活。在影片的最后,一个老妇人吃力地搬动一块大石,一次又一次,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而美食村渐渐缩小,成为城市一角,远处,一列城市轻轨驶过。

该片是高文东“城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导演的目光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角落——一个貌似城中村的地方。在这部群像式的电影中,导演尽量规避摄影机的存在,用“第三只眼”的视角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民间生存画卷。影片以极其写实的手法,将纪录与剧情结合,创造一种另类的电影语言。

《蚂蚁村》(2009年)

影片档案

片名:蚂蚁村

英文片名:Ant City

制片人:李庆军

编剧、导演:高文东

主演:吴曼、巴楚

摄影:史晓伟

录音:李争竞

音乐:吴丹

剪辑:高文东

类型:剧情

片长:83分钟

制作单位:光阴故事电影工坊

电影介绍

乡村消失,城市拔地而起,在里头转来转去的,谁不是蚂蚁?谁又能潇洒走一回?

大学生安安与男友阿翔同居,暗中被商人包养,安安毕业后想终止这种三角关系。岂料两个情人同时遇车祸,双双住院急需照顾。安安唯有继续谎言,两头奔波。当商人的妻子现身,阿翔亦不辞而别,安安才发现自己原来怀了身孕。这是高文东继《西海村》《美食村》后拍出的第三部城市作品,静观年轻一代在中国内地急速城市化后的生存状态。

高文东一边在电视台工作挣钱,一边忙乎着自己的独立电影制作,相比其他独立导演,他在经济、生活上更为从容。独立电影的拍摄资金大多数是导演自掏腰包或朋友间资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但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来自市场和商业的压力,独立电影更加浓烈地释放出一种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