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
49202300000005

第5章 李睿珺:80后新锐导演

你之前就读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干部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何选择在那里上学?读的专业和电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个学校是直属国家广电部的一所专业影视院校。我从小学画画,对美术、音乐比较感兴趣,但是家人不太同意,认为还是应该读文科或理科,将来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我初中的时候特别偏科,后来我父亲就逐渐同意我去学美术、音乐,期间逐渐学习了美声、钢琴、萨克斯等,当时的目标是考取美院或音乐学院。由于音乐和美术成绩都不错,难以取舍。后来误打误撞,我们当地来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剧组,让我们班的学生去当演员,我觉得拍戏挺有意思的。后来我们班主任拿了一份这个学院的招生简章给我,由于我有美术基础,就报考了影视广告专业。

我总觉得广告导演没有电影导演来得过瘾,但我们系主任曾经对我说:“广告是60秒讲一个故事,电影是90分钟讲一个故事,如果你能在60秒内讲好一个故事,那么在90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还不容易?”我想这个就是广告专业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吧。

你最初对电影的热爱源自于哪里?

自从上了大学开始我就打定了要拍电影的决心,经常泡在图书馆看一些电影方面的书,看大量的影碟。学校也有一些导演的课程。

我曾经接受过美术、音乐等艺术训练,而电影是综合艺术,可以把我喜欢的艺术形式都包括进去,这也是我选择电影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电影在表达某些东西的时候会更直接、更有力量!这也是我喜欢电影的原因。

你学习电影的方式?

主要还是通过自学,拉片,看专业的电影书。我没有接受过正儿八经的电影训练。

你在24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你的导演处女作,很多像你这般年纪的、想要做电影的人可能还处于茫然无措之中。

我和很多80后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我可能是比较固执。我始终没有放弃对电影的热爱,我这种人就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要么我撞死在南墙脚下,要么把南墙撞倒,总而言之我一定要过去。

如果做一样事情,你有强大的决心你就能做成。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你也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去解决掉。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了,那说明你对这个东西还不够热爱。

我最初的想法是先找一个工作,这样在糊口的同时积累一些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和人员的积累之后再投资拍摄自己想拍摄的影片。我从来没有想过别人会给我投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如此这样下去我一辈子都没法做电影。后来我就把电视台的工作辞了,进了一个剧组学习。这个剧组让我非常失望,三四天的时间一无所获……有的只是让我明白了中国有那么多导演,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的作品能够叫得响,而且得到一些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真正爱电影,而且他们是用“心”在拍电影,而不是仅仅掌握了一门技术或做着一个驾轻就熟的工作。

请讲述一下《夏至》整个影片从构思、剧本、联系资金这些过程。

最初我是想拍一个年度跨越特别大的戏,但是考虑到资金的因素一直没有办法实现。后来通过朋友找到一个加拿大的投资商,他来投钱我来做编导,等到人员都准备齐的时候投资商又失去联系了。后来又找了国内的投资商,同样在开拍前投资出了问题。此时工作人员的档期都已经定下来了,我爸妈就给我筹了一些钱,于是就把剧本进行删减修改,变成一个在有限资金内可以实施的本子。在我爸妈的支持下,电影开拍了。整个影片拍摄行程是15天,实际拍摄时间是9天半。电影分别在北京和四川一个古镇拍摄,因为资金比较紧张,后期没法做,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最后东借西凑才把后期给做完。

影片完成之后我觉得不满意,所以就没有送去参加电影节什么的。有一个朋友看过之后认为还不错,建议拿到电影节试一试,我想再丑的孩子总是要出门见人的,后来就送到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在那个电影节上《夏至》获得了最佳影片特别奖。在国内第一次放映是在宋庄的第2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上。

你在影片当中担任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一人身兼数职,你如何把握创作的正常进行?

制片人主要还是我的哥哥李睿琪在担任。我没有副导演,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解决,我甚至连订盒饭、住宿、叫工作人员起床等都需要自己去安排。

影片的音乐也是我自己写的,我也没有更多的钱请别人来作曲。另外我比较了解影片的内容,能更好地把握影片的气氛。

《夏至》到目前为止已经入围了包括鹿特丹在内的多个国际电影节,初次参加电影节有什么样的感受?

其实我每次去参加电影节都没想过自己的电影会获奖什么的,尽管《夏至》在电影节上的反响还不错,但是我深知这部电影存在很多的问题。我首次参加的电影节是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特别奖,这个奖励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导演,你不用过多担心观众是否能够真正看懂你的电影,也不要犹豫,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用直觉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我相信最后观众会明白的。接下来的第31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我没有出席。然后就是第3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在这里没有国别只有电影。由于时间冲突,有一些电影节我没法出席,所以柏林电影节就没有参加。接下来也收到了一些其他电影节的邀请。独立电影相对比较自我,其实电影节就是给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提供一个与其他国家导演交流的机会。

“夏至”是指炎热将至之时,影片当中也充斥着聒噪的蝉鸣声,你是想用这个来表达你对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和矛盾吗?

我是想借由影片中大量的蝉鸣来传达当今中国一种极度浮躁的状态,“夏至”是想代表“浮躁”的终止,但是“夏至”的意义远不至此……

在电影的海报以及影片当中曾经出现过天安门的场景,在影片里面代表怎样的含义?

我认为现在的人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身上不可避免会有那个时代遗留的痕迹和影子。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和历史一刀两断,这是一种延续和伸展。天安门对于世界代表中国,对于中国代表历史,代表制度,代表权利,代表时代,代表首都,对于个人它代表的含义就更多元了,对于它的意义我不想做太多阐述,在今天它是梦想的圣地,同时又是梦想的漩涡……

影片到了下半部分突然转到两个女人同性恋的情感以及女性自私的占有和对男人本能的排斥,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艺术就是这样,不同的人看总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同性恋的电影,或许有人又认为它是别的什么电影,它是什么电影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部电影我无法用几句简单的文字就能将它阐释清楚,否则我就去写小说了。关于电影中表象的故事脉络只是一个隐喻罢了。

你的下一个电影计划是什么?

我的下一部长片叫《月亮》。

在遥远的地方,有很多陌生的人群,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活对于我们不只是眼前这些景象,还有很多卑微的故事等我们去发现、去咀嚼、去改变……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消失的年代。信息时代的今天,变革似乎成了发展的主题,而传统则成为它的首要挑战对象,人们错将传统误解为保守,于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变得不再“保守”。就在这所谓的转变瞬间,我们不知有多少积累传承了千年的文明,转眼间像尘土一样被风吹走,也许从此它们再也无法聚拢,从此消失。不要让所有的文明都变成历史,不要让现在缔造的文明覆盖原有的文明,不要让这个“56个民族是一家”的国家有一天去博物馆寻找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和展现的主题。

你是怎样理解独立电影的?你认为目前中国的独立电影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和处境?

很多事物传到中国来都变味了。就像摇滚乐,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黑暗、愤世嫉俗的东西,其实摇滚是一种自由精神。而独立电影仅仅是一种制作方式,争取更大的表达自由。

有些中国所谓的独立电影人认为独立电影就应该糙,制作粗糙便成了独立电影的代名词。我的影片采用高清、同期立体声,就是希望即使是小成本影片也要注重影片的成片质量。

独立电影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自由精神。

关于中国独立电影面临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独立电影从第六代导演开始,到目前为止十多年了,现在大家做独立电影还是以前那个套路,这么多年没有任何变化和突破,我们能否做出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独立电影,这就是当下独立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关于独立电影的处境,其实大家看一下贾樟柯导演的《狗的状态》就能感觉到中国的独立电影是什么处境了。

中国无论是大片、中片,还是小片,无一例外都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很多低成本的独立制片往往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发行和推广,你认为独立电影该如何良性地发展下去?

首先应该注重影像的质量。当然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变,作为电影要做各种新的尝试和探索,看看电影是否能够有新的可能性。作为电影工业的良性发展来说制作的精良是很重要的。

从市场角度来说,独立电影也应该去做一些宣传和推广,不能说做了宣传就商业化,就媚俗了,总之不能把电影给做死。

台湾导演杨德昌经常在影院给自己的影片做签售,还有比如国内的各种首映式、导演见面会等推广方式都很好。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电视对人们的冲击特别大,要把观众拉回到电影院,是非常难的。尤其是独立电影就更难了,由于资金等先决条件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是黑夜里的“萤火虫”。但是电影艺术的传达过程是建立在导演、电影作品本身、影院、观众的基础之上的,如何让这个系统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传达过程中完整起来?先决条件是从作品本身的质量出发。

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都不尽理想的状态下,你怎样坚持自己的电影观点和立场?

我认为也没有多大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终归要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你的作品,无论导演想要做什么样的尝试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留住观众。如果有观众看了十分钟就走开了,那么你的思想如何传达给观众,又如何引起观众的思考?

我的电影观点是简单但又充满哲理,大众能够接受。只是不同层次的观众理解的深度不一样而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提是能够让更多的观众在不打瞌睡的情况下看完你的电影,其次再考虑别的问题。

我的电影立场是不拍无病呻吟的电影。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的好多独立电影导演的作品都担负了很重的社会责任的担子,反映了好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不应该是电影担负的。后来我告诉他,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个人的电影观念问题,我认为我的电影不能只作为一种娱乐和消遣的作品,这样我觉得太过奢侈了,我的电影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里边。它能够替我或更多的人审视自己的过去、当下或未来的状态,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第二个原因是,在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不能完全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这份责任自然落到了一些独立电影人的肩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主题都那么沉重的原因。有人说中国的独立导演反动、不爱国、崇洋媚外、老是反映社会阴暗面、边缘的问题。其实如果一个导演的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越尖锐,说明这个导演越有爱国情怀,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都愿意听好听的话了……我的电影立场说到这里,不知道是否说明白了?

你希望中国电影有分级制度吗?

中国电影一定要分级。从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谈到电影应该做到党和政府的喉舌,然而到目前为止电影已经不再具备那个功能,转而由报纸、电视来充当这一工具。目前应该把电影解放出来,大家都明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产业问题。中国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对于电影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对于电影的审查制度以及电影的分级问题,其实应该由比我更具话语权的导演来呼吁,但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导演们都在忙着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宣传自己的大片,忙着挣钱。这需要更多的电影人来集体呼吁,逐渐改善目前的电影环境。

你最欣赏的导演是哪一位?你从他的身上或影片本身得到怎样的启发或感悟?

安东尼奥尼。他的影片多在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一些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都会有某些共同的想法和观点,我非常喜欢他影片里传达出来的那种氛围和情绪。他的电影把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内心的东西展现得很好,这也是他的电影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电影是什么?

是一个表达和记录的载体。这是我目前的认识。或许随着我社会阅历的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对电影是什么有一个别样的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电影就是一个表达和记录的载体。

你认为现在的中国和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里,影片展现的社会问题就是当下中国的好多现实问题。电影真的很有意思。现在中国正在试图造就一个强大的“中国梦”……

附文

《夏至》导演阐述

21世纪中国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们全力奔跑在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他们在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的现实生活河流中冲刷沉淀,一路走来回首望去,精心构建的一切瞬间便坍塌在固守的传统道德面前,面对变化中的一切,他们极力抗争却又无力改变和扭转时局,面对现实是该固守还是随波逐流?彷徨、焦虑、躁动、沉默、敏感、冷漠,在耀眼的阳光下与充满悬念的生活中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有承诺、有责任、有逃避、有反抗也有成长……他们曾试图改变却被改变,原始的、变化的、传统的、现代的——所有的一切充斥在这个看似开阔却又封闭的空间里,使人陷落,他们就此渡过了自己的青春,生活的主题迷失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没完没了,就像在夏至即将来到不停歇鸣叫的蝉……

影片以情感变化为出口来描绘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神经质的,急速转型的新世界以及个人的茫然与无所适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浮躁的空间内压抑扭曲,迷失与陷落,以此形成对当下的社会讽喻……

《老驴头》导演阐述

我的电影《老驴头》的故事,其实就是村里爷爷奶奶们晚年生活的缩影。老驴头用一生来完成自己作为儿子、父亲、爷爷的义务和责任,用一生来证明自己是个劳动者,但是巨变的时代潮流要将这一劳动者的身份清零。如今,老驴头面对即将被沙漠掩埋的祖坟时,面临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土地时,他选择了独自治理祖坟边的沙漠,尽自己作为儿子、孙子的义务和责任。生活中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就像老驴头家的祖坟一样,正在被快速移动的沙漠所掩埋、沙化,人们的内心世界就像荒漠一样荒芜。老驴头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的命运像他一生所经历的两个不同时代一样天翻地覆……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老人在作为父亲和爷爷后又如何做回儿子乃至孙子的故事。

杨瑾

1982年出生,山西平陆人。曾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就读,学习电视摄像。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教育专业。现在是一名独立电影工作者,经营自己的工作室——手工电影作坊。

作品年表

2004:《一只花奶牛》

2005年第19届瑞士弗里堡电影节文化奖、唐吉可德奖

2005年第7届印度新德里亚洲电影节亚洲电影网络促进奖

2005年第6届北京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最佳导演奖

2008:《二冬》

入围第3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一只花奶牛》(2004年)

影片档案

片名:一只花奶牛

英文片名:The Black And White Milk Cow

制片人:崔子恩

编剧、导演:杨瑾

主演:杨大哲、杨冬晶、关乱仓

副导演:张君

摄影:杨瑾

录音:武刚

剪辑:司徒知夏

格式:DVCAM

类型:剧情

片长:97分钟

生产:杨瑾DV工作室

影片介绍

杨家沟村位于曹川镇东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由于小学教师年老不能教书,村长找回在县城读高中的侄子杨晋生。杨晋生家境贫寒,父亲为供其子上学卖血,染上艾滋病去世。杨晋生不能自食其力,只有老祖母为依,只好在村里做一名教师。镇教育局拖欠工资,村长讨回一头花奶牛。花奶牛成为村中小学的宝物,孩子们十分稀罕,杨晋生用产下的牛奶卖钱为学生订书买报。他还想攒够了钱把学校的房子修一修,再为学校添几套桌椅。由于杨晋生经常照顾学生杨晓凤,杨晓凤对他产生爱慕,常帮老师洗衣做饭。某夜大雨,杨晋生为抢救漏雨教室里的桌椅,被压在一堆砖木下。杨晓凤用怀孕的花奶牛拉压在杨晋生腿上的椽木,后来奶牛难产死去。杨晓凤因其父亲在煤矿上砸坏了腰而外出务工。在另一个大雨之夜,杨晋生看着杨晓凤留下的书信。第二日天晴,杨晋生背着老祖母来到山上,眺望埋在对面山坡上的父亲。

《二冬》(2008年)

影片档案

片名:二冬

英文片名:Erdong

制片人:崔子恩、朱日坤、张君

编剧、导演:杨瑾

主演:白李军、杨明娟

摄影:司徒知夏

美术:许晓力

录音:冯喆

剪辑:杨瑾、马赛

片长:150分钟

制作机构:手工电影作坊HI Film

电影介绍

在一个偏远的山区,传说中有一个叫“卖儿石”的大石头。一些因家中贫困或其他原因生了孩子却想把孩子卖掉的人常聚在这块石头旁等待买家。

一年冬天,二月了还下着雪。杨四郎从外地打工回来路经卖儿石时捡回一个男婴,取名“二冬”。杨四郎不久便离开人世,儿子由妻子杨氏抚养成人。长大的二冬生性顽劣,在母亲的娇纵之下更是顽劣不化。二冬开始不断地给母亲闯祸,玩猎枪、打架、骑摩托车。杨氏把他送到外地的教会学校,二冬从那里逃了出来,带着一个叫杨嫦娥的女孩子私奔。二冬开始体验生活的不易,在杨嫦娥怀孕之后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完成婚事。他开始承担生活,寻找生活,但生活在乡镇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变得难以琢磨。

采访杨瑾的时候,他说话的声音很小,语速很慢,回答的内容也比较直接、简洁。杨瑾的人和他的电影一样,十分单纯、安静,有些像音乐人张楚。杨瑾拍摄电影的目的就是讲一个故事,讲现阶段当下的故事,用影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