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
49202300000006

第6章 杨瑾:我的影片和我一样安静

你出生在什么地方?你在多大的时候开始喜欢上电影?你最初对电影的热爱源自于哪里?

我出生于山西运城。高中的时候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就进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习电视摄像,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学的时候才逐渐喜欢上电影。

我对电影的热爱来自于故事、小说,我希望把属于想象的文学变成可视的影像。

在中国你认为最好的学习电影的学校是哪个?

从资源上来说还是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出了不少优秀的导演。

有应亮、韩杰、宁浩等。

《一只花奶牛》改编于王新军的小说《一头花奶牛》,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当时我还在上学,原本是一个学生作业,我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我能把这个电影实现。而这个剧本的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比较适合我当时的状况和能力。

《一头花奶牛》的小说作者是王新军,被评论界认为是“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群体当中的代表人物。我给他打过几次电话说明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想把小说改编成一个电影,他很快就同意了。他也没有提出要求支付改编的费用。我很感激他。

影片是在你的家乡拍摄的吧?家人和乡亲们都特别热心、支持你做这个电影吗?

是的。我的家乡在山西运城的杨家沟,整个村子里的人家都姓杨,都是沾亲带故的。演员也都是父老乡亲,也没有什么报酬,都是义务帮忙。

影片花了多少钱完成的?这些资金是怎么来的?

花了一万元,钱是影片的制片人崔子恩老师在北京爱之行健康教育研究所申请的。那个研究所主要是关注艾滋病的,我在影片当中就把男主角的父亲改成死于艾滋病。后期在一个同学(司徒知夏)家里用电脑剪辑出来的。

影片是用什么机器拍摄的,剧组都有哪些成员?

机器是SONYPD190。剧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摄影和录音员。后来影片的主演要去考研,拍了一天就走了。最后是录音的那个人变成了主演,原定的摄影成了录音,我一个人既做导演也做摄影。整个成员都挪了一个位。

影片的录音特别好,没有过多的杂音,现场是怎么做的?

录音就是直接从摄像机里插一个外置话筒,举一个竿。录音效果好是因为当地特别安静。

你之前拍过一些纪录片,《一只花奶牛》也很像是一部纪录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

和演员有很大的关系,镜头太近了,演员的表演会很假,我只好把镜头放远一些。拍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也很好,就确定下来采用这种风格。

你对你的演员有所要求和指导吗?

我会给他们讲明白这一场戏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心态就好了。我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完成台词,表演上没有苛刻的要求,不过幸好影片的对白是方言,弥补了一些表演上的不足。

你在22岁时就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你有成就感吗?

我没觉得有什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的师哥师姐比我要有成就感。不过和同龄人比起来还是有些满足感的。

我很喜欢《一只花奶牛》那种安静的摄影、平淡的对话,在把故事情节压缩到最低的同时默默提升情感。特别是那些演员,很可爱可亲可敬,很朴实。

在瑞士电影节上我的影片的获奖理由就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安静的叙事”,很多新导演在做第一部影片的时候很喜欢玩一些花哨的技巧。影片的平静也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在特别熟的人面前也特别闹,在不熟的人面前显得安静。我在拍片的过程中,状态挺好,心情很安静。

我很喜欢影片的构图和色彩,后期调了色吗?我看起来很有胶片的感觉。

剪辑师以前做过一些纪录片,比较有经验。调色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慢慢调出来的。

影片快到结尾的地方有一个段落用了一些特技,是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本来是想拍主角见到他父亲的一个梦,后来没拍好。

影片结尾的一行字幕是:严厉打击非法抢劫中国邮政储蓄。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条中国特色的标语到里面?

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镇子上曾经发生过一起爆炸抢劫邮政储蓄所的案件,但是案件一直都没破。只是一个纪念,和影片没有任何联系。

处女作是2004年的作品了,后来又拍了一部《二冬》?

《二冬》是一个关于农村青年寻找自我的故事。

剧本是你自己写的吗?

剧本里的故事都是我的家乡亲戚朋友讲给我听的,什么打架、打猎什么的。我根据这些材料,再通过我的想象,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二冬》花了多少钱?

六万。这一次剧组的人比较多,资金也比较充裕,还有用车。

这笔资金是怎么来的?

我自己干活挣的钱。

影片在国内或国外发行过吗?在国内是否做过一些放映?

在美国、法国发行过。国内只在很少的几个独立电影展放映过。

你认为十万元以内的一些超低成本的文艺片、艺术片该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或推广?

我觉得十万元之内的影片更多的是一种练习。对于这些小成本影片我没有更多商业上的期待,我的影片只能是展现我的能力、潜力的一种方式。

推广目前只能靠独立影展,南京的、北京的等。独立影展的推广范围和程度也很有限。

你认为目前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你希望中国电影有分级制度吗?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应该存在,只要分级制度就行了。真正合理的是,一个导演拍完了电影,爱看就看,不爱看就别看。各种影片有各种不一样的观众。我不希望有任何约束的制度。

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有固定的工作吗?

我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偶尔从朋友那里接一点活。

你最欣赏的导演是哪一位,你从他的身上或影片本身得到怎样的启发或感悟?

我最近比较欣赏今村昌平。日本电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有一大批先锋艺术电影冒出,现在的电影几乎都先锋不过去了。日本电影取得的艺术成就要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水平。我个人特别喜欢日本影片一本正经的叙事,还有就是影片当中总能透露出一种坚定的民族气质。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展现、再现生活的一种方式。

附文

《二冬》导演阐述

关于母亲

每个人都曾为了自己的出生而哭泣。但是我却完全不知道母亲生我时的样子,以及我是怎样出生的。为此,我在儿时常为此偷偷地哭泣。

儿时,父母工作不在同一地。我和母亲还有刚出生的妹妹生活在乡镇。母亲在供销社卖收音机和五金电器,和我们家要好的一家有个小女儿(我叫她萍萍姐),她是我儿时的玩伴。母亲有事没事就和那家人坐在院子里说闲话,而且不止一次说到生孩子,说到我不是母亲所生,是从黄河里用网捞鱼一样捞上来的。我明明知道他们是在开玩笑,但是我却很在乎他们这么说,于是我还和他们争论,其结果是我输了。

我明知道萍萍姐现在的妈不是她亲妈。她的亲妈是我的表姑(村里的辈份比较大,并不是很老),我表姑生下她一看是女孩,要是养着会罚钱,而且表姑夫也在公社当差,会影响到他的仕途,就打算扔掉。是我的父亲不让他们扔,送给了萍萍姐现在的妈,我们两家的关系也就更好了。父亲说过他那天夜里走了十几里山路也没有害怕,还亲眼让我看过他平时用的一个黑色的上面写着“上海”的旧式皮革包,说他当时就是用这个包装着萍萍姐走了十几里山路没有害怕。我明明知道萍萍姐现在的妈不是他的亲妈,但是我不能说,我怕伤了我们的友谊。

当然,在场的小孩还有我的不会说话的妹妹。为了证明我是亲生的,好像只有证明妹妹不是亲生的了。但是我明明记得母亲生妹妹时我是在场的。那是一个夜里,母亲躺在里间的床上,我进去看了又看,也等不到孩子的出生。后来,老姨把我安排到外屋睡觉,我睡不着,趴在床边看里屋有什么动静。后来可能是夜深了,我睡着了,梦里很吵。第二天醒来就跑去里间看孩子生下来没有,一眼就看见一个小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我脱了鞋要上床和孩子玩,母亲不让,说我身上有风,对孩子不好。只让我站在床下看,还让我猜是小妹妹还是小弟弟。我隐约地感到母亲已经不属于我一个人了。我疼爱我的妹妹,即使她经常躺在母亲的怀里。我不能说妹妹不是亲生的,于是我只能一口咬定我是亲生的。但这样的论点支持不了多长时间,大人们就能说服我,他们把打捞我的时间、地点以及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我想他们只是等到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双眼噙满了眼泪才又扯到别的话题上的。我从没在他们面前流过一滴眼泪,但是我认输了,我经常在夜晚的被子里偷偷地哭泣。有一次被萍萍姐发现了,她安慰我:你就是亲生的。但是她拿不出任何证据。

在我的成长中,我一直怀疑我是不是亲生的。加上母亲更加偏爱妹妹,我曾一度怀疑我的母亲到底爱不爱我。萍萍姐早已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的身世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她还和自己的亲妈有了来往,只是她说她更爱自己一直以来的母亲和父亲。要是我不是亲生的,早就有人来认了。就算没人来认,母亲见我长大成人也会告诉我实情。一直以来,母亲什么都没有告诉我,这说明我就是她亲生的。

关于农村青年二冬

如果我的父亲不是在城里工作,而是在农村当一名农民的话,那么,我注定也会是农村的一名青年。每当我面对村里的堂弟表妹,我总会这么想。

他们总是想通过我了解更多的城里的故事,而且还要显出“其实还是农村最好”的表情。就像他们并不了解我的世界一样,我对他们的生活也只能靠他们的讲述,加上我有限的想象来建构。他们一个个辍学,在村子里游荡,对将来的生活一无所知,或许注定又将像叔辈们一样在田地里劳作;然而他们却又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开心、无忧无虑、质朴,这是我所不及的。于是我经常回家乡,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有时羡慕他们,就像他们有时羡慕我一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个个外出打工,剩下的几个,也都结婚生子。我也更少地回去,偶尔回去,也只是了解很少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但仅靠那点了解,我知道他们生活得很苦,他们要用更年轻的肩膀扛起生活的担子。他们的言语中多少已经有了点沧桑,多少已带有对生活的无奈。但是他们依然继续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就像海子那句诗:大婶拉过两位小堂弟/站在我面前/象两截黑炭/目光其实很强/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

他们有更多更强的生命力。

在电影中我们需要那样的目光。

关于变化中的城乡

二冬所在的乡镇是我儿时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许多的回忆。但是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政府决定在那个边远的山区发展工矿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铝厂、电厂多了起来;煤矿、铝石坑随处可见;原来种地的人们搞起了运输;四川的矿工、东北的妹子挤进镇子里。一派繁荣的景象下面是一个混乱的现实。这给一直生活在封闭状态下的二冬们一个巨大的压力。

老人们只能叹息地说:这个社会太乱了!

关于剧情片和纪录片

我喜欢纪录片大于剧情片,但纪录片却太过于残酷。对于被拍摄者,对于观众,对于自己都太过残酷。我曾用纪录的方式拍过他们的生活,但那只能是一种表象。到达不了真实,到达不了内心。我希望到达一种真实,或许那只是一种想象;我希望达到一种内心的交流,或许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于是我又爱剧情片大于纪录片。我要写剧本,让他们自己演自己的故事(自己扮演自己、自己演绎自己的生活、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故事,还要让大家知道这个故事是我编着玩的,它只是一个故事。但我要自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现实。

无法抹去的现实。

韩杰

1977年出生,山西太原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制作专业。曾经担任贾樟柯《世界》(2004年)、《三峡好人》(2006年)、《无用》(2007年)的副导演。2006年,韩杰执导个人首部长片《赖小子》,该片荣获第35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

作品年表

2002:《过年》(短片)

2002年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生作品专业组最佳短片奖

入围2003年釜山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

2006:《赖小子》

2006年第35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

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竞赛片最佳影片银奖

入围2006年第8届台北电影节

入围2006年第8届印度新德里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6年意大利米兰电影节

入围2006年第25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6年第7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

入围2007年第1届韩国首尔国际数字电影节

2011:《Hello!树先生》

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

2011年第9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

《赖小子》(2006年)

影片档案

片名:赖小子

英文片名: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监制:贾樟柯

策划:余力为、朱炯

编剧、导演:韩杰

主演:白培将、郭乾、侯京、贺小丹

摄影:徐伟、李红建

美术:刘强

录音:贝贝、陈汀

音乐:胜子

剪辑:张一凡

类型:剧情

格式:胶片

片长:90分钟

出品公司:西河制作(中国香港)、小卢米艾尔电影公司(法国)

电影介绍

喜平和镇上的两个铁哥们儿流流、二宝终日无所事事地开着拉煤的卡车,游荡在这个小镇。流流泡了镇上的女学生光秀,被光秀的同桌小四打伤,于是偷来煤厂父亲的钱,当着喜平、二宝的面拍在饭桌上,说:“弟兄们,没事儿,咱们有的是钱,打死一条半条人命根本没事,有我呢!”

在校园共青团团歌的伴奏下,喜平抢先用铁棒挥向小四的脑袋,鲜血映红了在场学生的脸。学校的学生东东来报信,他告诉喜平,小四出人命了,公安局正抓人呢。三人上路了,他们逃亡,没有方向,没有明天,只有青春炽热的身体。

他们愤怒,堕落,背叛……

在去阳泉的路上,喜平和流流抢劫出租车司机。慌乱中,喜平用偷来的枪打中了兄弟的胸口。

喜平回到家乡,流流死了,可学校的小四没死。喜平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就这样结束了。

《赖小子》是贾樟柯在法国创办小卢米艾尔电影公司以来投资并担任监制的首部作品。该片获得第3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评委会对该片的导演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该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国著名影评人,伦敦、温哥华电影节选片人汤尼·雷恩表示,这几年中国电影很活跃,但新出现的中国导演只能获得区域性认同,韩杰的出现延续了贾樟柯、王小帅等人开拓的国际影响。

《Hello!树先生》(2011年)

影片档案

片名:Hello!树先生

英文片名:Hello!Mr.Shu

监制:贾樟柯

编剧、导演:韩杰

演员:王宝强、谭卓、何洁、李京怡、王亚彬、王大治、刘博

摄影:黎耀辉

电影介绍

乡村青年“树”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能够挣钱,过上城里人的“未来生活”。在神奇的前景召唤下,他经历了一段有趣的冒险,最后成了预言家。

影片带有魔幻色彩,讲述了行走在城市与农村的年轻人树先生,能够预见未来,但偏偏无法预测自己的感情,于是产生了很多幽默的情节,也巧妙地呈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

韩杰的最新影片《Hello!树先生》由王宝强主演,韩杰表示,影片既会顾及商业元素,也会坚持对人文的关怀。至于影片中的商业元素,韩杰希望做到吸引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他认为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很好的榜样——既有艺术性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