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
49202300000007

第7章 韩杰:电影应该是好看的

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我爸在山西一个县城当工人,我在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后来我在我奶奶家住着,爷爷是个乡镇老干部,工作上他是个好干部,家庭里他不是个好爷爷。他对整个家庭有仇恨意识,尤其对我奶奶,他让我害怕,无形中也激发了我的仇恨意识。后来我跟再婚的父亲一起居住,体验到了自我被家庭忽视的生活状态,所以慢慢喜欢独处,经常觉得自己身处世外,遇到有事情的时候我都自己做主,自然也就喜欢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个珍贵的财富,它让我学会静观这个世界。后来再也受不了这个家庭,我给在省城太原的亲妈写信,我想离开父亲家。那封信酝酿了好几个星期,写得非常感人并且成熟,当时我无意识,这个评价是我亲妈后来说的。写完后偷偷骑着我叔结婚时买的新自行车(他很少舍得骑)到了镇上没过脑子就把那封信塞进了邮筒,塞进去以后我才开始发毛,这可是决定我生命的一封信呀!那是我第一次写信、寄信。后来我还是偷偷跟着来接我的亲妈到了省城太原生活。我后来才发现城市的人其实活得很累,他们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在城市里我学会了适应,也更加学会怎样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请谈谈《赖小子》的创作初衷。那是你自己曾经的生活是吧?

《赖小子》这部电影不是我曾经的生活,我也不是赖小子。我只是从小时候生活的记忆里找了一些看到和听到的素材,然后编写到当下社会生活背景的一个故事中来。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差不多26岁,正处于强烈地经验青春,并且还在回味的阶段。动笔之前问自己,写什么呢?写个热血沸腾的吧。于是,几个曾经让我印象深刻的赖小子的脸就在我脑海里跳跃起来。我借他们给自己的青春做个回顾,也顺便以此来弥补我精神上所缺失的那部分东西。

《赖小子》在鹿特丹的获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简单地说,它意味着老资格的电影人士对你的嘉奖,他们给了我一个荣誉,这个荣誉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在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后取得了成绩。广义上来说,其实获奖会让一个导演的创作方向无形中偏离本来的无意识状态,我真不希望过早获得奖项,人们会拿这个说你,说事儿,慢慢地将我定义。这个定义像一个咒一样,我有些烦,有些怕,怕我失去我的“童真”……可还是失去了。我希望在我再也拍不动电影也就是退休状态的时候,才会有某个电影节能给我唯一的一个奖项——终身成就奖,以此来嘉奖我一生对电影创作的贡献。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道路?

这个行业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你的创作不停地被这些磁场改变方向。以前我很较劲,坚持不让外界来干扰,让我的创作100%出自我的心血,可现在看来我做不到。我只能做两手准备的状态,一方面拍片商和观众喜欢看的,一方面拍我自己想拍的。这两点都可以算作创作吧?毕竟电影是个无中生有的事情。

再说到创作,我觉得创作不可能照着一个方向走下去,每一个导演都在求变。我自己希望在求变的过程里能有一个眼界的提升,就像佛家故事里讲的,从小看山即是山,水即是水;长大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等老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能否谈谈哪些电影或者导演对你有重要的影响?

这个话题几天都说不完。小时候在乡下的露天广场看了《红高粱》,激动得不得了,全镇的人都在谈论这部电影。说什么的都有。姜文特像我们学校看大门的一个单身汉,我一看到他就能想起姜文,那汉子劲,让我觉得“我爷爷”这个人有那么大的能量和勇气敢于向世人挑战。当他那个能量遇到“我奶奶”巩俐发生的化学作用的时候,张艺谋导演想泼洒的那股“骚”劲也就出来了,这股“骚”劲一直跟随我的思想长大,我想这些东西无形中启蒙了我对电影的向往。1995年的时候看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激动,还是那股关于生命的“骚”劲儿!再到上大学时,电影史老师给我们看特吕弗的《四百击》,我的眼界被再次打开,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长大的过程里逐渐被社会所塑造后的悲剧。其他很多导演和电影也让我着迷,太多了!有时想,不拍电影时做一个影迷也是很幸福的。

你认为对于年轻导演来说,现实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怎么样解决它?

我在现实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不能说真话,一说真话,你的创作就不自由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尽管去拍。

然而,不一定是年轻导演才有这些现实问题。这个民族明哲保身的传统还是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传承下来了,他们自然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会找着一条安全的路子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对于那种公路化的青春游走似乎特别有感情?

不是特别有感情。对于任何一个将要拍摄的电影都要有感情和激情。但是,题材在前,感情在后。不管什么题材都是理性在前的,感情是很不靠谱的,当一个让你激动的意念或者一个创意在脑海里跳出来时,要把这个东西写成剧本,必须要用理性来梳理它。它不是单靠一个简单的感情就能够制造出一部电影的。

青春本来就是游动的,不着边际的。公路的形式很像人生的旅程,在这个旅程里,他们发现了自己,并且成长。这个形式感是我用理性赋予的,有了这个形式,作者的感情也就显现了。

你怎样看待“风格”?

风格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有了自己的眼光和视角,你电影的风格便自然呈现出你自己的风格,如果没有自己的眼光,你的风格可能是一个集天下之大成的风格。

虽然在粗糙的生活空间中,但是你似乎并不放弃“精致”“好看”二词?

你说的“粗糙的生活空间”是指在这部电影里吧?如果是,我认同。但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精致”,当初也没想让它精致。“好看”是应该的,也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电影是自己表达思想意识的一个载体,但电影不应该成为一部哲学书。电影不能只是拍给自己看的,是要跟观众去沟通的。沟通就需要用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种,有时需要用到“精致”,但有时需要用到“粗糙”,总之要“好看”,但好看不意味着谄媚、卖弄和浮浅。这就是我对自己拍摄电影的要求。

你对商业电影怎么看?

我有空也会看商业电影,像《巴比塔》就很好看。中国的商业片太落后了,都在学好莱坞,表面上学得还像模像样的,但一点文化自信都没有。相比而言,《疯狂的石头》算成功的一种模式,他在西式快餐里加入了中国味道,中西结合了。

商业电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除了思考也得娱乐啊。

你认为数码影像技术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这种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吗?

绝对是决定性的!当今世界的很多元素都数字化了,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通过数字技术得到了重生。我没必要多说,这种变革大家都适应并且认可了。

你如何看待可能的中国电影新浪潮?你觉得会发生吗?

电影浪潮跟社会的政治及思想变革有很大的关联。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或思想运动过后,必然带来艺术创作新的浪潮。艺术是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

附文

《过年》导演阐述

这个故事多半是真实的,它发生在我儿时一个叫小斌的朋友身上。他曾被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误解,因打架而被无辜地判处十五天拘留。

2002年春节前五六天,我开车带着自己的DV机来到那个儿时的故乡,看着人们为过年而忙碌着,每个人都为跨越新的年轮做着准备。严冬的冷酷似乎无力阻挡社会前进的巨轮,整个县城异常沸腾……一种记录生命的欲望和浓浓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于是我找到了好朋友“小斌”做帮手,又找来几位当地的哥们儿,他们毅然放弃忙碌的生活,热情地和我制作出了这部半故事半纪录体的短片。我非常感动,虽然他们都是业余的。

通过这个短小而简单的故事,我着重想讲述在无情的时代浪潮下,有些人无力地、苟延残喘地活着……有无业青年、农村家庭、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开煤窑的小老板、基层干部、人民警察、还有背井离乡的天涯歌女……他们这些人的生存现状。

人生存在很多神秘的选择,有时选择又是无奈的。片中主人公小斌和歌女同样面临着无奈的选择。就像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的:“人是被毫无选择地抛弃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不得不选择,他要是逃避,这也还是选择。”

《赖小子》导演阐述

故事中的喜平、流流、二宝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十五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他们了。当时他们已辍学并在社会上捣乱了。他们在学校打架时我确实在场,那个人倒在血泊之后他们真的逃得无影无踪。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没有他们的消息。

长大后,我很少见到他们,但后来我知道他们还依旧生活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不同的是,如今沉重且迟钝的身躯已看不到往昔青春的活力。我经常会想起他们十八九岁时的勇敢无赖的样子,也常想,我应该拍一部关于他们的电影……

很荣幸,现在我可以用拍摄我的第一部电影来表达我对他们的这份感情。为了这部影片,我专程回家乡找到了生活中的喜平,他现在过着平淡的生活,但已有了自己的孩子。他除了当煤矿工人,自己还开了一个水泥销售店,收入甚微,而曾经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已很少和他来往。为了生活,大家都失去了联系。

喜平和他的兄弟们曾经朝夕相处,天注定他们从一出生就在一起,并生活在那块封闭的土地上。那个时候,他们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渴望释放自己青春的热力。

可命运还是让他们分离了,从一种凝聚的状态,直到渐渐地四处飘散,从满怀幻想到脚落实地。

“赖小子”这部电影是我对青春的缅怀,也是我对失落的生活的回忆。

张跃东

1975年出生于山东农村,后随父母在钢铁厂生活。1994—1998年在山东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9—2002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导演课程。2003—2006年作为自由职业的体制外导演,涉足电影、话剧、广告、纪录片等。

作品年表

2002:《沼泽湖》(短片)

2004:《钢铁厂》(纪录片)

2006:《下午狗叫》

2007年第26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大奖

2007年第1届韩国首尔数码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7年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竞赛单元

2007年第60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竞赛单元

2007年第51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

2008年中国新电影论坛最具艺术探索奖

2010:《阿泽的夏天》(短片)

《下午狗叫》(2007年)

影片档案

片名:下午狗叫

英文片名:Mid-Afternoon arks

制片人:小苏

编剧:于小韦、张跃东

导演:张跃东

主演:韩东、楚尘、狗子、顾前、小河、万晓利

摄影:董劲松、田荔

美术:张跃东

录音:宋雨喆

剪辑:张跃东、于小韦

音乐:小河

片长:78分钟

电影介绍

三个中国城市乡间的梦断故事,人物互相交错,却围绕着矗立泥土的木桩。画面抽象带着诗意,配上敲击乐器,张跃东签名式手法。《村子和陌生人》:放羊男子一觉醒来,草原上的一切消失了。《城市、木头、修理工》:两个抽烟男子与一个维修工人,各自漫游城市。湖泊的浮木,牵连三颗空虚的心,一句“你不是说狗也不会逃走吗?”真是人不如狗。《西瓜与农夫》:卖西瓜的小贩生活在蜕变中的乡镇中,画外音传来挖土机声,两个牧羊人也被赶走了。

影片运用三段故事的汇合和交错折射出一个超越了日常意义的空间映像,人物和他们在电影里的行动意志自然表达出他们对既定情境的态度和取向。导演对本片内涵的阐述是“人以行动探知身外世界,结果却模糊而不确定”。

该片的艺术总监则是近年来屡次涉足电影圈的著名诗人、作家韩东。

张跃东现在居住在鼓楼附近草厂胡同里,除了外出吃饭和拍片,基本上很“宅”。中国独立电影目前的制作环境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制作和欣赏的普及也渐渐与国外接轨。但张跃东认为中国独立电影仍然存在局限,独立电影的发行应该有一个与传统电影不一样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