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与父母融洽相处的礼仪规范。
2.掌握与邻里相处的礼仪规范。
3.掌握与老师交往的礼仪规范。
4.掌握与同学相处的礼仪规范。
日常生活礼仪对人的要求和约束可谓入幽探微、“无微不至”,使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温馨和愉悦。当然,我们不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无所适从、谨小慎微的“正人君子”,但是我们更不希望人们成为粗枝大叶、衣衫不整的“俗人”,甚至是放浪形骸、到处出丑的“痞子”。在生活中大家都希望能被父母、亲朋、邻里、老师与同学所喜爱,成为一个受周边人欢迎的人,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修养绝不能忽视。
第一节 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幸福,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更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将来的事业成功。很多人认为,家庭生活中都是自己的亲人,不需要讲什么礼仪。
甚至有人说:“家庭生活中讲礼仪不是活得太累了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对家庭生活的肤浅理解。亲人之间也要讲礼仪,家庭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知识需要学习和实践。讲礼仪就是奉献爱心,要把爱首先奉献给爱自己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孝敬父母就是其中之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伦中最根本的关系,也是最亲近的关系之一。我国古代所谓的天、地、君、亲、师五个最重要的尊崇对象,其中的亲就是指父母亲,就是指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家庭中的主要内容,要使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建立在良好和融洽的基础上,礼仪修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对父母要尊敬,要有礼貌。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饮水得思挖井人。为人之子,为人之女,要时刻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怎样孝敬父母,与养育之恩相比,只能算是回报了点滴。确实如广告词中所说,父母的爱似海洋,子女的爱如小溪。所以,每天子女们应该向父母问安、问好,关心其温饱,做每件事情都要想到父母。有些人对父母没有礼貌,见了面不理不睬,甚至更无礼的表现。这说明一些人连起码的品德修养都没有,更谈不上礼仪了。有些人认为,父母是自家人,用不着那么客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越亲近的人,越要讲究礼仪,越要尊重和爱护。
(2)遇到问题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尤其是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件,如升学、就业、婚姻、交友等。父母的生活阅历毕竟要丰富得多,考虑问题要周全得多。作为子女,一方面,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告诉父母;另一方面,要认真仔细地听取父母的分析和意见。这样做绝对是有好处的。
(3)当出现与亲人意见不一致时,要冷静。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听到不同意见就生气,闹别扭。如果一个人连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那他的涵养就太欠缺了。所以,应该全面提高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要以取长补短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在父母面前,要把自己的计划、打算、想法完整地说清楚,全面深入地理解父母的意见,考虑问题要从长远着想,父母总是为儿女想得很多,想得很长远,要仔细体味父母的一片苦心。
(4)尊重父母,爱父母,也不等于事事顺从父母。由于两代人成长的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当然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就有所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社会发展很快,老经验不一定事事都灵,所以父母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子女们也就不必事事都服从父母的意见。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沟通,交流思想,互相学习,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只要儿女的意见正确,方向对头,积极向上,开拓前进,大多数父母都会全力支持的。
(5)要经常和父母谈心。这一点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在传统中,都是儿女服从父母,很少有促膝谈心的事。要破除传统观念和传统习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常看到的现象是:有的父母强迫命令儿女的现象较多,甚至还出现打骂儿女的现象;而有的父母溺爱儿女,唯命是从,事事依儿女的愿望行事。这些都有偏颇,都是不正确的做法。现在是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新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彻底改变一切落后的、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应该建立和创造一种与子女间的新型关系——亲密的、平等的、协商的关系。
(6)远离父母时,要常通信,有条件的可以定期通电话,互通信息,报告佳音,使父母放心。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当然,现在的交通工具发达,交通设施很好,人们的交际范围扩大,在现代商品经济的环境里,人人都面临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以不出远门是不可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千真万确的,任何时候父母的心思都是放在儿女的身上,做儿女的要时刻体会到。
(7)中国有一句传统的古话说:父慈子孝。此话是有道理的。作父母的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儿女们作出榜样,作出表率。同时要经常地、恰当地教育儿女,不论儿女们年龄有多大,事业有多么发达,职位有多高,知识有多丰富,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字辈,从生活阅历的长短来说,父母有绝对的权威,时常提醒和鼓励儿女们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在道德上不断地加强修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忘乎所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都是很必要的。
总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等于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极其有利的。
第二节 与邻里相处的礼仪
不论生活在哪里,总是离不开邻里相处,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居相处一般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做到和睦共处。由于邻里靠近,免不了你来他往,这就需要以礼相待,以礼相交,相互关照,相互谦让,和善相处。
(1)邻里之间每次相遇都要亲切地打招呼,相互尊重生活习惯,防止互相干扰。特别是有上夜班的人,或者有什么特殊情况时,就需要保持安静,需要相互照应。邻居家的一草一木、小动物、小孩子等都要如同自己家的一样爱护。离家外出时要招呼一声,请邻居帮忙照看一下家庭,回来时可以买点纪念品作为礼物送上。
(2)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有损坏要说明情况,最好不借贵重的东西。
邻里有事要相互帮忙,如送病人去医院、搬运较重的东西、农村里的盖新房、婚丧嫁娶等,都要相互帮助,应酬、祝贺,要多说些祝福和安慰的话。我在老家时,经常帮助邻居干些琐碎的杂活,像帮邻居把牲口赶到溪边去饮水,代邻居放羊、看小孩,如有婚丧嫁娶时,就可帮邻居记账、收礼品,还给新媳妇背过几次嫁妆,经常帮助邻居写信、发信、代购东西等。
(3)不要说邻居的坏话,即使看到一些事情,也不能对其他人讲,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就只当没看见。如有邻居家的孩子串门来玩,就应该像对待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如果自己的孩子吃东西、喝饮料时,也要给邻居家的孩子一份;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损坏了自己家的东西时,也不要生气,应该给予教育、指导和关照。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在我家门口玩水,因为我的门前外面的地面比房子里的地面高,水流进了我的房子里不少。我看到后,一边打扫,一边开玩笑地说:“小文,水把我们家都淹了。”家长表示歉意,我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关系呢。小孩子家玩儿,没事。”这样,谁也就不在意了。
(4)邻里之间如果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一定要相互谦让。住楼房的要考虑到别人,防止乱敲、乱蹭,发出很大的声音,弄得四邻不得安宁。有的人放音响、电视机等,把声音调得很大,整栋楼房都能听得到;有的人安装空调,就紧贴在邻居家一边,既有热气,又有噪声,弄得邻居家夏天无法开窗户;有的人摆放东西就专爱挤占邻居家的门前;等等。这些都是不顾别人只图自己方便的行为,有的甚至想占点便宜,而给别人带来不便,影响别人的生活。
这是自私的表现,与礼仪的要求差之万里。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在自己说话、办事,乃至一举一动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别人,最低限度是要做到不妨碍别人。
第三节 校园生活礼仪
一、与老师相处的礼仪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除了同学之外,最直接最频繁的交际对象就是老师。过去,人们习惯称老师为先生,先生者先我之生也,其含义是:一为年龄比自己大;二为知识比自己多。按照唐代韩愈的说法,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教书育人。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教师的教诲和榜样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日本的公共汽车上,人们见到穿着校服的师范学生都会起来让座,以表示对未来教师的尊重。学生在与老师交往时应注意遵守以下礼仪规范:
(1)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应礼貌地打招呼。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都应问声好。问好时注视着老师,面带微笑,语气、语调都要体现出真诚。如果遇到几位老师同时走过来,可直接说“老师们好”,不一定要一一问候,这样既简洁,又不会冷落任何一位老师。
(2)如果在楼梯口或狭窄的通道碰上老师,应侧身让老师先行。如果学生和老师一起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学生应照顾老师,请老师先上;遇到年纪大的老师,应主动搀扶;有空位时,应请老师先入座。
(3)如果老师站着和学生说话时,学生不能大大咧咧地坐着。如果老师坐着,只有在请学生坐下时,学生方可坐下来与老师谈话。说话时要态度诚恳,谦恭地注视着老师,认真地与老师交谈。老师来拜访时,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宿舍,都应热情接待,老师离开时应送别。
(4)老师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学生应向老师表示祝贺。祝贺要发自内心,真诚而友善。学生的祝贺若融入了感激与深情,会令老师感到格外欣喜和安慰。佳节来临,学生应向老师表示节日的祝贺,尤其是老师自己的节日——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礼物一定不要奢侈,应该是班级里人人都能送的东西,不应使班级的任何个人因为自己送不起礼物而感到为难。
(5)学生进入办公室前先要轻叩办公室门,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办公室。进入办公室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能乱翻老师的东西。学生在老师办公室不宜逗留过久,否则会打乱老师的时间安排,还会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
事情办完即应离开办公室。学生离开办公室应向老师告辞。如果老师请教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学生应向老师表明对所问的问题已经理解,并向老师道谢。
与老师交往要尊重老师、懂礼貌,师生关系要处得融洽,这样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