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群空间邻近性的社会维度产生“邻里效应”。相同城市、区域的相同产业中集聚的企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面对面”联系,建立了被称作“言传”(Buzz)的本地信息沟通系统。本地“言传”可以降低集群中互动和学习的成本。
本地环境由那些被日复一日的互动联结在一起的行为主体构成。这种互动以相同的专业知识、共同的技术知识集合,以及与特定问题解决技术相关的相同经验为基础。此类关系既能够在一个企业内部发展,也可以跨越单个企业并包含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这些过程与投票行为研究中的“邻里效应”相类似。最经典的“邻里效应”以“本地化社会性互动”为基础,表明人们倾向于调整他们的偏好、规范和价值观以适应那些与他们有规律地互动的人。另一方面,“效仿”是指人们以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为基础,即使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与其邻居相似的行为。作为第三种“邻里效应”机制,“环境观察”是指人们看到或者听说了他们所在区域内发生的事情,并为了提升本地利益而采取与其邻居相似的行为举止,也就是所谓的“利益决定立场”。
3.知识属性、外部知识链接与集群竞争优势
创新、知识创造和学习最好被理解为交互过程的结果。在这些过程中,为了解决某些技术、组织、商业问题,拥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的行为主体集合在一起并且相互交换信息。一方面,从经济地理学衍生出来的知识基础集群理论认为,当信息交换和互动包含了更多的可编码知识时,这些过程就倾向于对空间不那么敏感;另一方面,如果所包含的知识是隐性的,那么这些交换和互动就强烈依赖于参与者之间的空间邻近,因为只有处于相同的本地环境之中并且通过重复的人际接触,这些形式更加微妙的知识才能被交换(Bathelt、Malmberg &; Maskell,2004)。
不过,经济地理学中将隐性知识等同于本地化知识、显性知识等同于全球化知识的划分观点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Breschi &; Lissoni(2001a)指出,技术知识或者更科学的知识之所以能够被认为是“隐性的”,不是因为它们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述(例如手艺人的知识),而是因为它们是高度专用性的。技术知识不仅不只是通过实践的例子或者师徒关系来传递,相反它通常是以口头或者书面文字作为报告和沟通的形式。“隐性”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被“编码”,是由于可以开发出恰当的词汇,这些词语尽管可能无法在字典或者密码本中储存,但是必定有适当定义的含义。同时,被编码后传送的信息依然可能是“隐性”的,因为它只有一小部分是与密码本相关的“显性”内容,而余下的大部分则留待接收人的认识或者凭直觉理解。
用于解释科学和技术信息的语言,也不同于产生这些信息的企业(或研究实验室)所处的更广泛的本地社区中使用的语言。这是在一种更封闭、成员资格更受限制的“认识社区”(epistemic community)中使用的语言,该社区的成员学会了如何使用经过长期研究或基于共同经验发展出来的词汇进行沟通。只要“认识社区”的成员不泄露他们共同的密码本,那么这个密码本就可以充当有效的隔离机制。即使是那些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本地其他参与者,也无法理解认识社区成员公开交换的信息。同时,由于知识属性在隐性和显性两个维度上的这种相互兼容,隐性信息也可以通过各种沟通媒介(口头和书面)被远距离传送。在大多数情况下,认识社区中成员一定要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适当定义的技术问题,即使这些成员可能受雇于对手企业。
这是因为认识社区的成员受到互惠义务的约束,互惠义务与密码本泄露原则一起构成了强有力的排他性机制。
Breschi 和Lissoni(2001a,2001b)以及Gertler(2003)等学者对知识“隐性”属性的批评和反思,促使人们更客观地思考隐性知识在构建集群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显然,即使依然接受隐性知识是集群竞争优势重要来源这一理论假设,也同时至少必须承认,隐性知识的来源可能不仅仅局限于集群内部。事实上,从创新所依赖的知识来说,很少有集群是完全自给自足的。越是复杂技术的开发,就越要求有更精妙的组织网络支持并提供关键技术要素。尽管集群中可能包含了某些技术成分,但是更多的网络成员则是位于其他不同区位。这意味着集群企业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流既可能是本地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Gertler &; Wolfe,2005)。Malmberg &; Maskell(2006)也认为,将本地化学习论点解读为集群在知识源上的自给自足,或者对于创新而言本地互动要优于全球互动等,都是对本地化学习相关论点的明显误解。本地化学习的重要性不应该被解释为本地互动总是比“本地-外部”互动更优越。相反,与全球知识源建立起功能良好的网络关系,或许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本地化能力。
此外,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说,由于贸易体制的放松、知识产权市场的出现以及信息沟通技术的改善,显性知识的远距离传递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似乎意味着,一旦知识被编码,所有企业都能够以几乎零成本获得而无需考虑企业所处的区位。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理论假设并不成立,识别、评估和应用已经存在的显性知识,同样会产生大量的实质性成本。即使在显性知识的确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与本地环境中嵌入的隐性知识相结合,显性知识同样能够变得更有价值。虽然传递黏性的、无法清晰表述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的一个显着特征。不过,当本地嵌入的知识能够与外部可获得的编码知识以新颖的方式相结合时,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对创造更高经济租金的渴望,驱使集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或地方资产,而是追寻具有系统性应用潜力的外部知识集合(Bathelt、Malmberg &; Maskell,2004)。
Bathelt、Malmberg和Maskell(2004)使用“本地言传”(Local Buzz)和“全球管道”(Global Pipeline)代表本地和全球维度的知识流,为分析“本地-全球”知识联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概念模型。
“本地言传”是指由面对面联系、相同产业(地点和区域)中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存在和联合驻扎创造出来的信息和沟通系统。言传具有自发和流动的性质,包含特定信息以及信息的持续升级、在正式或临时性会见中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学习过程、相同诠释图式的应用、对新知识技术的相互理解,以及在特定技术领域中激发建立习俗等制度安排的文化传统与习惯等。
“全球管道”是指用于实现远距离信息沟通的渠道。与本地言传频繁、宽泛、相对非结构化以及自发的特征不同,全球管道中与新合作伙伴的信任必须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方式来建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花费时间还会产生成本。
“言传-管道”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高质量和适当的本地言传的存在,可以为产业集群注入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集群企业来说,被拥有相似(以及不同)能力的其他行为主体所环绕是有利的。不过,为了使本地言传具有价值,它必须是可理解的并且包含足够的有用信息。由众多具备互补性和异质性知识的参与者所构成的环境,为动态互动的实现提供了巨大潜力。
(2)适当发展的管道系统,将地方产业集群与世界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全球管道为集群企业提供了两方面的收益。首先,每个集群企业都能够从与外部参与者建立的知识提升关系中获益。从知识创造的前沿来说,总是有新的、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中被创造出来。而那些构建起连接这些知识创造场所的知识管道的企业,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其次,一个企业从全球管道中获得的知识,可能通过本地言传系统向整个集群溢出。集群与外部知识场所之间的管道越发达,使集群中所有企业都受益的本地言传的质量就越高。
(3)过度内向和过度外向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权衡。在前一种情况下,知识能够轻易地在企业中传递,但是难以理解新知识;在后一种情况下,新知识可以被技术守门员理解和解释,但是内部的沟通差距阻止新知识抵达其可能被转化成商业用途知识的单位。不过,如果言传有足够的强度,这些被企业遗弃的知识可能通过使用非传统诠释图式的高度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至少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生产性应用。有些甚至会溢出,并被其他集群企业利用。为了建构恰当的接收能力,以破解和重构从全球管道中流入的知识所需要的投资,至少部分地被集群企业的言传收益替代了。
(4)单个企业能够同时处理的管道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假设集群中大量相关的独立企业能够比一个单独的大企业处理更多的管道数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就可以为空间集群产生竞争优势的原因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这也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企业集群比单一企业更具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