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
49310100000005

第5章 绪论(3)

1.3.2发展中国家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经济全球化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然而就如同一柄锋利的“双刃剑”一样,它在提供了大量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客观现实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前进道路绝非一片坦途,这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政府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基本上是与发展机遇相伴共生的,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增长

首先,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向制成品的倾斜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收入增长。在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将摆脱对初级商品的依赖转而谋求扩大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看做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然而,除了少数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主要利用自然资源、使用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上,这些产品的生产率增长前景有限,在世界市场上缺乏动态与活力。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则更是一种假象,虽然这些产品表面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出口,可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所完成的往往只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技能组装环节,而大部分体现技术和技能的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等则由较先进国家和跨国公司来完成。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它们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实际上反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恰恰与此相反。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在过去20年里实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实现了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大幅度提高了在世界制成品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国家实在是寥寥无几。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机会受制于主要工业化国家。除了扩大全球需求以外,发达国家市场准入条件是决定发展中国家出口机会的关键因素。

虽然南南贸易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仍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市场。由于多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协定和非互惠优惠贸易协定等原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从总体上讲这些条件仍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减少,非关税措施(特别是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却增加了,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出口障碍。

2.外国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由于普遍认识到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展开的竞争不断强化。各国、各地区之间为了吸引或挽留跨国公司投资,竞相抛出各种优惠条件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议价能力。过分依赖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来提升出口竞争力的战略本身也存在弱点。跨国公司可能只集中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这意味着东道国无法实现与这些外国子公司相联系的长期收益。特别是,如果东道国无法建立吸引跨国公司向更复杂生产阶段追加投资的动态比较优势,那么当东道国的成本上升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列出更诱人的引资条件时,这些“松脚”型外国投资就极有可能转移到其他地区。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吸引外国投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吸引外国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然而经验证据表明,各发展中经济体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实际获得的收益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如何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纳入范围更大的发展战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外国投资者的私人商业利益与东道国的发展目标相协调。东道国软弱的谈判实力与监管能力可能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或跨国公司利用市场力量排挤国内投资。

3.全球生产体系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当代全球生产体系有三个重要的核心要素:治理、全球价值链和地理布局。治理关系到确定业务活动的地理和功能分配并且确保它们之间协调性的管理结构。它决定了各行为主体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即有哪些厂商,以何种方式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产业中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和组织方式。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功能专业化,跨国公司内部价值链可以被“切割”成独立的功能模块,这为不同企业承担其独立的价值活动供了可能性。当价值活动分布的空间范围拓展至全球时,这种价值链又称为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体系的第三个要素是空间地理布局,生产活动空间布局体现了跨国公司的最优生产区位决策。

跨国公司战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开放了道路。但是,全球生产体系中领导厂商对主要供应商的严格要求,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供应商的进入壁垒,并且越是获利潜力大的技术复杂环节,进入壁垒就越高。而在那些低技能要求的、低标准化的环节中,则往往拥挤了过多的发展中国家厂商,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很强、竞争激烈。此外,跨国公司或者发达国家的采购商在全球生产体系的治理关系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使它们不仅可以利用市场势力攫取发展中国家供应商的收益,而且当市场上出现危机时也经常拿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充当替罪羊。

1.4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

1.4.1实践视角

1.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两难”困境

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具有典型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准确定位,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搜寻低成本供应商的活动,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也就是可以根据参与企业的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以及生产性活动的进入壁垒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程度决定了不同分工层级的增值水平和进入壁垒。然而,受制于相对薄弱的技术、资金和管理基础,发展中国家企业难以进入增值水平高并且有进入壁垒保护的分工层次,而只能拥挤于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采用同样的方式、进入同样的生产环节时,就会产生合成谬误,结果是所有企业的竞争表现都恶化了。

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发展中国家企业试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维持或提高收益水平,其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承担技术含量更高的生产活动,或者转移到进入壁垒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竞争压力的市场利基,也就是进行产业升级。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显示,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有不断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进行产业升级,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位置跃迁,才能够提高生产力并在长期内获得相对持久的收入增长。可是,产业升级本身同样殊为不易,升级不会随着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或者嵌入全球价值链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产业升级意味着企业拥有执行新的、复杂的价值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积累和构建要求企业对学习和知识进行大量的战略性投资,可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并存在失败的风险,而这些往往超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

显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陷入了一种两难困境。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在市场开放性不断加大、贸易自由化程度持续提高的环境里,闭关自守和故步自封已经不再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战略选项。因为即使完全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市场,他们也不得不与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外国企业进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可是,如果采取更积极的战略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他们立即就要直面极为严峻的竞争挑战和升级压力。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经济、技术基础条件,使单凭企业的内部积累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

2.产业集群优势的普遍性与选择性

产业集群并不是发达国家专有的经济现象,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也自发形成了许多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都被寄予厚望,许多国际组织(如UNIDO、UNCTAD 等)以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将产业集群当作促进企业成长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发展中国家企业以集群为组织形式参与国际竞争,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比单个的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嵌入全球网络中的节点。

如果按照发展轨迹来划分,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创新、高质量、功能弹性和良好工作条件为特点的“高端道路”集群和以基于低价格、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竞争为基础的“低端道路”集群两种。在欧洲的实践经验中,这两条发展道路被视为是互斥的,因为低端道路可能导致恶意竞争从而破坏高端道路的发展潜力。不过,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这两条道路则经常交织在一起。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确实是“低端道路”的,但是有些集群则似乎兼具两种道路的特征:有时可以在相同的企业中同时发现创新和廉价劳动力;有时集群则是片断化的,创新和缺乏创新的企业毗邻而居,但是服务于不同的市场。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集群能够产生成本和创新两类主要的优势。不过,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复杂而模糊的发展轨迹显示,集群对集群企业的影响可能同时具有“普遍性”和“选择性”两种特点。

第一,集群优势的普遍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相似,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集聚同样能够使集群中的企业享受到外部经济性,从而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地理邻近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劳动分工,降低了某些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最低有效规模,并在集群内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使集群企业利用较少的投资就可以承担这些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任务,从而加速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集群企业的成长。这种聚焦于成本的优势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够形成,并且所有的集群企业都能够享受到此类优势。

第二,集群优势的选择性。集群在提供学习和知识创造平台、激发和鼓励创新以及在通过主动合作应对竞争挑战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并且是选择性的。地理邻近性为观察和模仿提供了便利,这固然促进了知识在集群内部的转移,但同时也打击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集群企业之间主动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不仅缺乏必要的平台,而且即使存在平台也会由于企业之间缺乏互信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或许还是太短了,企业对集群身份缺乏认同,集群内部的高度信任关系往往仍局限在有限的、选择性的私人社会网络之中。此外,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层级化趋势非常显着,即使初始条件相似,也有少数集群企业的成长速度明显高于集群中的其他企业。这些更具创新性的高成长集群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要么选择性地在集群中组织以自己为核心的生产和创新网络,要么选择集群外部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创新。当集群无法提供企业发展的资源时,集群中的大企业就出现明显的离心或一体化经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