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ordon 与McCann 的集群分类
Gordon &; McCann(2000)识别出相关活动的空间集中表象下潜藏的三种理想模型:纯集聚模型、产业综合体模型和社会网络模型。从分析方法上来说,Gordon 和McCann 没有像Marksuen(1996)那样采用归纳法,而是采用演绎法从新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对集群化的过程而不是集群结构进行分析。不过,Gordon 和McCann 也承认,这三种理想模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真实世界里的产业集群,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这三种模型的要素,尽管某些模型的特征可能更加显着。Gordon和McCann的分类又称为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分类(Iammarino &; McCann,2006),上述三种模型的特征。
“纯集聚”模型的主要动力机制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工业区位理论所强调的“集聚经济性”。该模型假设在一个原子化的竞争性环境里,除了出于自利考虑之外,各行为主体之间没有合作形式。集聚允许间断的、变化的本地互动存在,但只是作为纯粹的机会、大数定律(集聚提高了获得合适伙伴的概率)以及企业间自然选择的生态学过程的结果。本地企业之间缺乏正式结构以及长期关系,这意味着本地系统(集群)的成员资格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任何企业只要愿意承担反映空间经济性(以及其他区位优势)净价值的市场租金,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沿经济学传统识别出的另一种集群模型是“产业综合体”模型,产业综合体以企业间可辨识的、稳定的关系为主要特征。在该模型中,企业间关系基本上是贸易连接方面的,而且这些销售和采购的不同模式被视为是治理企业区位行为的主要机制。产业综合体模型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区位理论,从本质上说是静态的并且主要关注与生产关系相关的成本节约。模型中的主要行为主体也是可识别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由私营部门组织起来的系统,其目的就是为每个行为主体产生内部垄断利润。为了建立恰当的贸易关系,综合体中的所有企业都要进行大量以固定资本支出或研发资本支出为表现形式的资本投资。炼油、生物化工综合体是这种集聚模型的典型例子。
与前两种集群模型不同,“社会网络”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社会学。
社会网络模型认为,不同组织的主要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少与单个企业内部的层级组织同等重要。信任关系被假定为可以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为当信任存在时企业不会面对“机会主义”问题。这些信任关系可以通过多种特征来表现,如联合游说、合资企业、非正式联盟以及关于贸易关系的互惠协议等。在价格信号和监督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形里,这些行为特征意味着社会网络由一系列过渡性私人关系所构成。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依赖于相互信任的共同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决策制定者们的共同历史与经历。在社会网络模型中,经济网络代表了一种既不是完全开放也不是完全封闭的“俱乐部”形式。能否加入这个“俱乐部”,取决于过去的经验、惯例性的互动以及在发展人际关系和信任方面的投资。从本质上说,社会网络本身是非空间性的。不过,从地理视角来看,空间的邻近性倾向于在长期内促进信任关系的培育,形成一个自信、敢冒风险、合作的本地商务环境。因此,空间邻近性是进入网络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
2.“纵向”集群分类研究
典型的纵向集群分类包括Brusco(1990)和Parrilli(2004)对意大利产业区以及Van Dijk &; Sverrisson(2003)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基本上可以归属为集群演进的研究范畴,其分析的焦点在于产业区或者集群随时间出现的变化,不同集群类型的出现在时间上存在先后次序。
这种分类方法也可看成是对产业集群不同演进阶段的识别与划分。
(1)Brusco、Parrilli的产业区发展四阶段模型
Brusco(1990)将1950-1990年意大利产业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识别出与之相对应的四类产业区模型,分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早期的“传统手工业”模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依赖式分包商”模型、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产业区Ⅰ型”模型以及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区型Ⅱ型”。Parrilli(2004)以Brusco的四阶段模型为基础,采用折衷方法对不同产业区模型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要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借鉴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时,一般仅仅关注其成功之处而忽略了对其发展轨迹的研究。
许多“生存型”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意大利产业区的早期阶段十分类似,意大利产业区的发展轨迹对评估“生存型”集群的发展潜力可能更加具有借鉴作用。不过,在具体发展阶段的时间划分上,Parrilli的研究与Brusco的研究略有出入。Parrilli的四个阶段是,“1920-1950年”、“1950-1960年”、“1960-1970年”以及“1980年以后”。
第一阶段,从农村到城镇手工业集群。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并定居。这些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后,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中就业,这样就定义了这些城镇的产业和社会特征。
手工业集群虽然是最基本的集聚类型,但是企业仍然可以受益于早期基本的地理和产业集中。总体来说,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政策等要素水平都促进了意大利城镇手工业集群的形成。
第二阶段,从手工业生产到产业集中。本地大企业的成长为积累产业专有知识打下了基础,这些知识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衍生过程。大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龙头,引领本地生产向工业化转变。传统手工业集群遭受到大企业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产品市场上,低生产力水平的手工业集群与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大企业同场竞技;另一方面,在更好的收入和工作条件的吸引下,大量具备手工业生产技能的工人离开手工作坊去为大企业服务。尽管这一阶段为时较短(大约10~15年),但是对于经济系统由手工业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变来说至关重要。
第三阶段,从产业集中到传统产业区。这一阶段代表了产业区的传统形态,产业区内集中了许多有能力通过详细的专业化分工进行协作生产,并将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达到顶点的“福特制”危机是这种结构性变革的催化剂。“福特制”危机使大城市和大企业失去了在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出现了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联合行动、外部经济性和弹性构成了中小企业新的竞争力,使它们有能力满足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和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
产业区内许多工人离开了深陷危机的大企业,并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这种衍生企业与原雇主之间存在协作关系,原雇主通过向衍生企业出售或者出租设备等方式将生产外部化并降低了固定资产和风险,原雇主所控制的市场也为小企业的产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种方法使本地生产系统得以处理危机、开拓新市场并试验新的组织模型。
第四阶段,从传统产业区到新竞争性产业区。在这一阶段里,经济全球化对意大利产业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本地生产系统(产业区)在产生和传递隐性知识以及某些特别的创新特征(如机会、占有性、累积性等)上仍然维持了重要性。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则在决定产品价值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分配变化方面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作为全球和本地环境中关系变化的结果,产业区内部企业间以及企业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加了,高科技衍生企业的出现就是这些新型(如本地机构、大学、企业孵化器以及企业之间等)网络关系的示例。尽管这些新型网络关系主要在高科技部门内的企业或小的企业群体之间出现,但是政府机构、地方机构和商业协会努力以更系统的方式在本地生产系统中实施这种网络方法。产业区的另外一个战略是由数量有限的本地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这反映出规模对于区内企业相关运作重要性的重新回归。不过,由于产业区内的分包关系能够确保实现生产领域的规模经济,因此组建这种企业集团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营销、分销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竞争实力。
(2)Van Dijk &; Sverrisson的五阶段集群分类
Van Dijk &; Sverrisson(2003)根据既有案例研究识别出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五种类型,他们认为这些类型实际上代表了发展中国家集群的演进序列。按照演进序次,这五种集群类型分别是区位集群、本地市场集群、本地网络集群、创新集群和产业区。
“区位集群”的明显特征是企业的地理邻近(事实上,比邻而居是非常普遍的),集群内企业主要的收益是信息交换。集群的技术动力是模仿,而且主要是产品模仿。对于这种集群来说,唯一的要求就是空间和最低限度的基础设施。这种基本的集群类型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概念,主要用于将集群的空间层面与其他问题分离开。这种集群是集群化过程的初始阶段,不过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集群化也可能永远都无法超越这个阶段。
“本地市场集群”的出现以大量从事相似活动的生产商和商店的邻近为表征,这些活动和商店大多为相似的顾客提供服务。大型城镇的非正式部门往往是本地市场集群的聚集。这种集群中企业的主要收益是易于接近顾客,而顾客之所以会到来是因为有很多相似的产品可资比较。供应商在附近驻扎则是因为其产品销路能够得到保障。因此,这种集群在开发新市场机遇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相似的活动,集群中企业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企业会采取产品开发、抢占利基市场以及提高销售人员技能等战略来吸引顾客的注意。
“本地网络化集群”以企业间的劳动分工为特征。集群内企业分别从事生产链中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这在集群层次上表现为互补性活动的广泛发展。除了生产活动外,网络化集群也为运输、财务等专业化服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集群企业的主要收益来自于专业化分工,而专业化分工则为生产工艺的机械化创造了机会。在这种产业集群中,机械化生产很少会形成垄断,大量互补性活动的存在使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与一体化大企业相似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创新集群”的特点是能够基于现有技术应用,通过“逆向工程学”产生本地开发的新颖性。“反向工程”是一种与本地产品开发相耦合的模仿性改造,能够将生产工艺分割以发展柔性生产系统。本地轻工业的发展是创新性集群出现的关键,商人和营销代理在创新集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集群为高收入细分市场提供产品,这些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反过来又刺激本地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
“产业区”的主要特征是从事相似和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发展出强关系,这种强关系能够促进创新并且提高效率。在产业区中,企业间合作越来越正式化,并且集中在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有形基础设施建设和联合营销努力等任务上。集群成为一个明确的、可识别的社区,有时会以具有统一标识或负责人的协会形式,将区内企业组织起来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信息交换、模仿、本地产品开发、互补性和反向工程等,同样是产业区的重要特点。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主要被用于与外部企业而不是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
3.“横向”与“纵向”综合分类研究
John &; Pouder(2006)的研究,是为数不多的综合采用了横向和纵向两种分类方法的集群分类研究。他们首先将产业集群划分为技术和产业两大类,然后以资源基础观为组织框架,对两类集群区域资源组合、资源积累方式、能力以及竞争优势来源等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John &; Pouder 认为,集群的起源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根据市场、顾客或者自然资源进行地理定位,另外一种是根据某种独特技术资源进行地理定位;前者定义了集群的“产业”身份,而后者则定义了集群的“技术”身份。依照不同身份,集群也相应的划分为产业和技术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