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演进不仅强调事物之间共性的一面,同时更强调事物多样性的一面,演进使得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事物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生物系统如此,社会系统如此,经济系统亦如此。
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集群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面的研究。在微观层面,目前产业集群的主流分析框架强调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中共性的一面,它们都假设集群企业是同质性的,认为集群企业依托相同的网络模式获得集群共享性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之间在网络化成长模式以及成长性上差异的来源。
但是,在演进的力量下,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过程在表现出一定共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多样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识别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不同模式,并分析集群企业选择不同的网络模式以实现企业成长的内部机理,而这是主流框架所难以回答的。演进理论则对于分析事物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认为事物只有与环境因素相匹配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具体包括三个要素:被选择单位、多样性与选择机制。以网络模式为被选择单位,本书识别了对集群企业网络模式选择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产业环境的差异性和内部能力的异质性,认为产业环境特征、企业网络模式以及内部能力状态的有效匹配促进了企业成长。
在借鉴企业理论对企业网络模式的内生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理论构建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综合匹配机制模型,即“产业环境-网络模式-能力状态”的匹配机制模型。具体来说,产业环境不确定性是集群企业选择不同的网络模式的权变因素,而内部能力状态则是集群企业有效驱动不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网络资源的驱动因素。基于浙江省五个产业集群共19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环境-网络模式-能力状态”的匹配是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核心机制,并进一步识别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四种典型模式。
本书是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课题“区域产业演进中企业集群化成长模式与机制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70472054)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在此,我们向国家自然基金委深表诚挚的谢意!同时,作者还希望借此机会向那些在课题研究过程以及本书编辑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士表示感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以及永康小五金产业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了帮助,他们关于产业集群演进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许多看法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邬爱其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田家欣、吴晓冰、杨菊萍、李生效、王华锋等参加了课题调研和问卷调查工作,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多次的深入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议。浙江大学出版社朱玲编辑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热情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支持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就没有本书的研究成果。当然,本书存在的任何不足之处,都由作者负责。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产业集群和企业网络化成长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期待与国内外同行一起努力,推动这个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
2007年8月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