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
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实现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的组织保障,亦是全社会稳定发展的政治保障。提高领导干部的水平、能力和素质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提拔重用中青年干部的时候,浙江就特别注意把选拔和培养相结合。从1981年起,中共浙江省委为了推进中青年干部的选拔任用,将选拔和培养、提高素质紧密相结合。其具体措施有:(1)拿出指标从农村基层和知识青年中招收干部。1981年至1982年,浙江省就拿出1500名指标,1983年至1985年,每年拿出1000名指标。这些优秀青年,绝大多数都要选送到各类干部党校培训一年,然后分配工作。(2)从现有机关、工厂、党校等单位在职的优秀青年干部、职工中选拔符合条件的同志,送到大专院校和省委党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3)每年从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200名左右,分配到基层单位工作,经一两年的培养锻炼,再选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这些措施保证了改革开放启动阶段,浙江的干部队伍在推进年轻化的同时,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领导能力上也能有显着的提高。
除了在党校、高校的培训外,干部的交流和挂职锻炼,也是提高干部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浙江省委从199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干部下派和互派挂职锻炼工作。省委把这项工作同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从省、市(地)机关及部分高校抽调一批年轻干部,下派到不发达地区挂职,时间一次三年,既帮助这些地方发展经济,又使干部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1992年10月,由省委统一组织下派的干部有470多名,由各市地委和一部分省级机关、高校自行组织下派的有260多名。1995年,这批干部任职期满后,省委又组织了第二次下派。以后这项工作形成制度,定期选派。派干部到“生产发展的第一线、对外开放第一线、环境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提高,使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这成为浙江提高干部领导水平的一条重要经验,长期坚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能力建设又进行了总体部署。浙江省委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个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水平的提高。2002年底,当时的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浙江探索出在实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中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新路子。2004年10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浙江省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个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加强理论武装和党对意识形态的工作的指导,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全面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体制基础,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不断增强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业的本领;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本领。
这“八个本领”,既涵盖了推进党的伟大事业所需要的本领,也涵盖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需要的本领,从而把两方面的本领统一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为了切实增强这“八个本领”,浙江省委在抓好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培训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干部素质能力这两个方面,作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在培训上,除了传统渠道外,仅2003年至2007年,全省就选送450多名年轻干部到境外培训学习。在锻炼上,除了下派挂职等手段外,还探索在实践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工程中锻炼干部。组织一批后备干部到纪委、信访部门及“12345”市长专线电话帮助工作。杭州市还大胆地把年轻干部放到西湖整治、旧城改造等重点工程中进行锻炼,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措施,既推动了工作,也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广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干部主体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浙江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努力实践这一原则,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是提升干部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两项工作,从思想、理论和知识上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坚定性、创造性是浙江改革开放30年来干部队伍建设常抓不懈的基本内容。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委始终注重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武装党员干部。每逢改革处于重要关头,总是首先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意识。
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浙江省委较早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浙江日报》也在全国第一批转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1979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六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党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为了将这一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工作重点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6月,省委《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当前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的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研究客观规律,联系浙江实际,总结经验等。9月16日至10月12日,省委举办了有省委常委、市地委书记和省级机关各部、委、办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经济理论读书班。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理论上、思想上拨乱反正,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980年6月,省委又举办了党的建设理论读书班。读书班形成的思想认识,对全省各级干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全省思想解放和教育上,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全省各级常委以至一些基层单位都纷纷举办读书班、学习会,从指导思想上清理了“左”的影响,完成了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明确了经济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为浙江在改革开放初期占得发展先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省委将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省委宣传部还举办了培训班,为全省干部的学习培训骨干。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省委立即召开省级机关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议进行学习,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地把浙江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1989年前后,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浙江省委一方面坚决贯彻中央有关决定的精神,对党员干部进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的教育;另一方面辩证对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支持群众的创新精神。对于温州个体私营经济这样争论批评较多的问题,提出允许试,允许看。这样的理论态度,为改革创造了一个稳定宽松的理论环境,保护和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对于广大干部来说,既武装了理论,也武装了正确的方法。
整个20世纪90年代,浙江的理论学习主要有三个热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又一次指明了正确的航向。
全省兴起了以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为主要内容,以对领导干部实行分期分批轮训为特征的第一次学习热潮。1994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又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学理论、学党章“双学”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第二次学习热潮。
党的十五大提出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特别是199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和全国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后,全省兴起了以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在领导干部中以党风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第三次学习热潮。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明确提出“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理论上弄懂、思想上搞清、行动上落实、工作上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中央精神和浙江的实际,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主要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活动有: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的“三树一创”活动;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轮训,等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