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需要进一步追问:深度体验与广度体验、封闭体验与开放体验、宗教体验与道德体验,在同一审美主体那里,能否统一?如果不能统一,是何原因?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追问:不同的体验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审美价值大小的区别?如果存在,又是何原因?从东西方美学史或艺术史上,可以看到,心灵的开放度与艺术家的个人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的价值取向,是由艺术家的生命个性或艺术家的生存境遇所决定。应该说,这两种审美价值体验类型,既可以在同一艺术家身上得到体现,也可以在同一艺术家身上形成分离,关键在于:艺术家的生命境遇、生命个性与生命选择,其不同价值皆可以发挥到极点。事实上,不同的审美体验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的审美接受者的需要,可以揭示生活的丰富复杂性。
封闭性体验类型,也可称之为孤独性体验,它既可以源于艺术家的先天生命气质类型,也可能源于艺术家后天的生命境遇,也就是说,天赋的特质与后天的境遇,皆可能使艺术家倾向于“封闭性体验”。不是说,艺术家应该天生具有孤傲的气质,而是说,假如艺术家天生具有孤傲或内向的生命气质,就应该包容它或宽容它。孤傲或内向的艺术家,有其不同的境遇,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宁静安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生活条件或处世方式;如果宁静自处,就会减少矛盾,生命安详自如;如果决不苟同,就可能痛苦相伴,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我们希望独立而自由地生活,但是,又不得不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个体的生命意志与他人的生命意志之间,为了生存的优越地位,必然存在剧烈的冲突。作为艺术家,只能顺从个人的生命天性,以其独特的生命价值立场去面对生活世界。封闭性价值体验,绝不是空洞无物的,它就是面对世界重构世界的方式,在封闭的体验者那里,他们总是贴身地与生命对象保持深刻的精神联系,或者说,在艺术家那里,一切生命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生命的象征。也就是说,他/她会把自然的一切看作是人的生命象征物,于是,当艺术家看到河流欢笑时,艺术中就显示出生命的温暖;当艺术家看到秋冬之季的山峦与枯树,艺术中可能充满生命衰败的迹象。正因为如此,从八大山人的画中,你可以看到孤独而狂狷的生命体验是如何通过与山石、落木、飞鸟对语得以呈现,在黑白画中,那种生命境遇的变化,使他意味到生命的严酷,不过,在生命的寒冷季节里,他还是愿意像孤鸟一样睥睨这个世界,显示出他内心不屈服的生命意志。孤独的体验者更多生命的伤感,他们会为生命的消逝而哀叹,他们也会悲秋悯冬,专注于长夜悲歌。
孤独的体验者,在什么境遇下可能对生命形成新的看法?这就需要人生的真情与温暖让他/她感动,孤独的体验者对世界的悲悯体验,可能因为世界的残酷而加剧。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战后艺术家对生命的苦难体验,犹太人的生命苦难史,加深了以犹太人为题材的叙事艺术的悲悯色调。必须承认,孤独者的悲悯体验并非一成不变,也就是说,他们并非永远只能悲伤地歌唱。当他们得到生命的温暖时,感受到了人世的美好时,当他们真正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德音时,也会为生命而欢呼,在他们的艺术中,就不会只有愤怒和孤傲,就不会只有悲悯与伤感。温情可以感动世界,也可以感动艺术家,正因为人世间充满着这些感动,生命才会富有力量。
再说开放的体验者。这些艺术家是生命的歌者,也是生命的欢乐者,他们乐观地看待世界,对世界充满了希望,他们善于从生活世界中去发现美。如果说,封闭的体验者总是以悲观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开放的体验者则总是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开放的体验者知道,世界充满了邪恶与苦难,他们就勇敢地正视这些苦难,甚至可以说,他们有时对苦难能够客观冷静地对待,能够用白描的手法,让苦难的生活再现于笔下,不过,在这种苦难的正视中,他们并不忧伤,他们相信,美与丑、善与恶、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总是相伴相生的,他们不相信单维的世界,不相信只有美的生活,也不追求纯美的生活。关键在于:当丑恶与苦难主宰世界时,我们要有信念战胜它,他们通过正视苦难而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期待,而不是在纯美的世界中幻想美丽的生活。开放的体验者,是否可能转变成封闭的体验者,应该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当他们的生命境遇发生了变化,他们能够运用别样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时,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念就会发生转换。许多共和国的诗人,在未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前,对共和国的生活充满着理想的期待与憧憬。但是,当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身经苦难时,当他们重新体验底层世界的艰辛时,就不再采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反,他们更留恋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面对分裂与异化的世界,他们重新思考人生与人性,重新思考审美与自由,不再从表象的乐观中去想象生活,更不会顺从外在意志去构造美丽的生活。艺术家并不总是自由的思想者,甚至可以说,许多艺术家都是世俗社会的逗乐者,他们根本就没有自由的思考,也没有自由的心灵想象,他们只知道逗乐,让人们欢笑。事实上,这是艺术家无法避免的宿命。生活需要“逗乐”,自然就要有“逗乐的艺术家”。逗乐,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严格说来,逗乐不是艺术家的使命,但是,“逗乐”确实是艺术的职能,历史上的艺术不少就是为了“逗乐的”,并没有高远的艺术目的与崇高的艺术境界。
自由的艺术创作者,是为心灵而创作,而不是为了逗乐而创作;艺术也需要小丑,小丑就是为了生活逗乐的,但这绝对不是艺术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满足于简单的逗乐是不会诞生真正的艺术的。艺术要满足人们精神的欢乐,而精神的欢乐或精神的需要,对于审美存在者的自由生命体验是极其复杂的。艺术的职业化,确实不可避免地要担负小丑的职责,因为大众需要小丑,但是,从艺术主体性意义上说,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对社会的理解,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就需要艺术家更为深刻地体验与理解生活。在生命的自由之思中,我们不仅需要探索生活的广度,而且需要探索精神世界的深度。逗乐的艺术,是民间的艺术,它不能占据艺术主导,它永远与民众的欢乐相伴,有其地位与价值,但是,自由的艺术史不能过分突出小丑的艺术,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品艺术占据了艺术市场,仿佛节日的艺术,只能是逗乐的艺术或小丑的艺术,结果,真正安宁神圣的生命艺术没有得到重视。从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探索,从生命的悲感与喜感体验来看,我们的艺术相当难以达到深度,因为整体文化氛围没有强调深度艺术的地位。
所以,歌剧艺术与交响乐艺术、先锋艺术与探索艺术,总是“小众的艺术”;其实,“大众艺术”与“小众艺术”,只是艺术的外在形式。作为独立自由的民族艺术,应该探索生命,反思历史,重建价值信仰,这才是艺术的核心任务。所以,开放性体验与封闭性体验,在审美生存价值的深度与广度体验中,必须构成生命价值探索的互补形式。从艺术家的毕生艺术创作而言,深度体验与广度体验、封闭性体验与开放性体验,是可以包容的,因为生命在发展,观照世界的艺术方式与审美价值立场就不可能不变,反过来说,要想在同一时期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价值体验,一会儿欢歌,一会儿悲哭,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真正的价值体验必须是“深刻的人生震动”,不是外在的形式变化。如果没有深刻的人生震动,只有形式与主题的转换,那么,艺术家的深度体验就不会丰富真实;一切艺术,皆源于艺术家的生命真性情,仅靠虚构与想象,根本无法维护生命的真实。生命的真理,只能源自于真实的生命价值体验与自由的审美想象。在审美价值体验的丰富复杂的类型中:深度价值体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心灵悲怆或生命的神圣欢悦;广度价值体验,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精神存在力量。正是在这两种基本价值体验类型中,可以发现,悲感形态与喜感形态、宗教价值形态与道德价值形态的丰富性审美思想意义。
第三节 重建审美体验与价值体验的内在联系
3.3.1形象认知与概念反思:价值体验的二维
审美体验与价值体验的联系和区别,可以通过“形象认知”与“概念反思”予以理解。从本质上说,审美体验的核心是“形象之思”,由形象之思体验对象的生命存在意义,并进而反省自我的生命存在境遇。价值体验则相反,它是由个体内心的自我反省进而上升到人类生命存在的普遍价值的反省。审美体验,更多的是从外在审美对象进入内在想象和生命反思的过程;价值体验,则是由内在生命体认进而上升到外在生命存在的价值确证。或者说,形象认知与概念反思,是审美价值体验的二维;只不过,在审美体验中,“形象认知”优先于“价值反思”;在价值体验中,“概念反思”优先于“形象认知”。
形象认知是具体的,大致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形象认知与艺术对象的形象认知。前者包括自然对象的形象认知、人际生活的形象认知,后者包括民族艺术的形象认知、异域艺术的形象认知。从时间意义上说,日常生活认知,可分成:历史生活的形象认知与现实生活的形象认知;艺术对象的形象认知,可分成:古典艺术的形象认知和现代艺术的形象认知。时间与空间,是形象认知与生命想象的基本结构模式。概念反思是抽象的,人类的价值原则根源于生活经验,但是,在民族智慧的自由作用下,价值理想与价值原则抽象成具体的概念。例如,自由、幸福、美德、至善、勇敢、优美、崇高、高尚、优雅等等,这些概念,有些是美学的,有些则是道德的,更多的是伦理概念,只有通过伦理概念才更能体会其思想价值。价值原则,皆是自由的生命原则或至善生活的美德要求。如何进行价值体验?
个体生活的经验与普世的价值原则相结合,通过概念的中介,形成生命的自我评价与自由评价。
人类生活应该形成审美自觉,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生活中充满了美。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在意生活中的美?其实,人们从不同形式上参与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审美,甚至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与艺术生活审美,须臾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当然,由于生活的自由度不同,具有闲暇的人与物质自由的人,更多地参与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审美;而忙碌与穷困的人,则较少地参与日常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审美。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谈到的人的全面解放与自由劳动时间或闲暇时间获得的重要意义所在。当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获得统一时,审美的自由增多;当审美的自由增多时,人类生活的自由价值就能得到更充分的价值确证。
从自由理想的社会来说,每一生命存在,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与艺术生活的审美;这就要求人的生命活动不能过于繁忙,要有闲暇时间与游戏活动。这是理想或正常的社会必须保证的生命存在方式,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不断增加假日,不断减少工作日,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的自由休息时间。人是依赖快感与美感生活的,如果没有快感与美感,人的生活就失去了自由意义。
日常生活如何审美?这就要求每一生命存在者能够自由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照顾自己的生活;审美能够成为生活的动力,必须从广义的自由与审美体验意义来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是自觉的,并不是理性强制的。人们天生地关注自己的容貌,在意自己的服饰,在意自己的居住环境;越是自由的生活越重视生活的美化,越是不自由的生活越是忽视美化生活。这是极有意思的现象,自由的生活者非常在意美化自己的生活,他们善待美的事物,同时,创造美的生活。例如,自由的生活者会非常在意室外的环境,修饰花园草地,栽树植花。当无法改变外在的生活环境时,他们更注重美化室内的生活,他们种植鲜花和绿色植物,让植物和花卉美化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在乎这些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生命价值,更重视这些事物的形象所产生的美感体验。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审美存在者每天都要美化自己,包括自己的面部形象与衣饰形象,这些美化总能给人带来快乐。日常生活审美,是生命的本能要求与社会要求,通过美化生活自身,确证自我生命的意义;快感与美感的创造,就给日常生命存在提供了自信、快乐与幸福,这就是美感生活的生命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