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49385400000039

第39章 三都澳海岸带农业资源及其评价(1)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及其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概述

(一)沿澳乡镇土地资源

与三都澳海岸带海湾开发关系密切的沿澳20个乡镇和城区,土地面积约1921.19km。地貌形态多样,有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淡水水面以及海域滩涂。低山和丘陵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往往不经滨海平原的地形阶段,直接逼进海湾。

三都澳海岸带的西南、南、及东南面,包括宁德市的市区、七都、八都的西部、飞鸾、三都岛和三都镇南部、罗源县鉴江,都为低山地貌景观。平均高程在600m左右,山峰高度多在500~800m,最高山峰三都镇白马山976.7m,低山多由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花岗岩等组成,地势陡峻,山峰顶附近多陡崖。三都澳海岸带东部的东冲半岛、北部沙江镇、溪南镇均为丘陵地。海拔多在500m以下,山体岩性多由花岗岩组成,山顶有风化土层,山坡坡度多在15°~20°之间,滨海平原发育不良,其中甘棠平原面积约17.94km。

沿澳区域土壤多为红壤和水稻土,红壤面积占绝大部分,其中山地、丘陵红壤占92.9%,台地、平原红壤仅占7.1%,在水稻土中也是山丘田多,平原田少,田块小,坡度大,山丘谷地水稻土占72.72%,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限制了耕作效率的提高。

沿澳地区土壤偏酸性,养分偏低。自然土壤pH值4.5~5.5的占82.7%;耕地土壤pH值4.5~5.5的占55.29%,pH值5.5~6.5的占39.56%。耕地有机质、含氮属中等偏低;磷素储量缺乏;钾素储量中等偏高,速效钾较高。土壤微量元素铁、锰偏高,而铜、钼、硼含量较低,硼尤其缺乏。

沿澳土壤综合肥力属中等偏低。按土壤肥力分类,属一级水平的仅占耕地、茶果园、林地等面积的30.57%,水田肥力水平以二级居多,茶果子园以三级水平为主。

(二)沿澳滩涂资源

由于晚近地质时期地壳回升,三都澳海岸带海湾内广泛发育海域滩涂。

从海图上测量约有28400公顷,成为三都澳海岸带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

滩涂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地貌类形,也是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地区。但三都澳海岸带滩涂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沿澳滩涂多为泥质,部分为沙泥质,厚度一般在20m左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沿澳围垦滩涂有数百年历史,建国后,先后围垦43片滩涂,增加耕地3024公顷。由于土质好,经过短期天然雨淋洗土脱盐,不论种何作物都取得高产。

滩涂为三都澳海岸带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底质多为海泥,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生物丰富,盛产泥蚶、花蛤、牡蛎、溢蛏、扇贝、蟹类。但水产生产方式原始,滩涂利用率极低。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三都澳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利用不平衡,综合利用率很低,兹分析如下:

(一)耕地

面积约26746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13.83%,包栝灌溉水电、望天田、旱地、菜地。人均耕地为363m,低于全国人均407m,也低于宁德市497m的人均水平。现有耕地中坡度超过25°的坡耕地占23.78%,中低产田面积大,占耕地面积82.7%,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能力差。耕地的利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薯、大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常年蔬菜。粮食和经济作物单位产量差异较大,平均粮食单产3840kg/公顷,低于全国平均4440kg/公顷。水稻单产4590kg/公顷低于全省平均5055kg/公顷。

(二)园地

累计面积约8960公顷,占区域总土地面积4.56%,包括果园、茶园、桑园、其他园地,其中茶园面积约占一半,果树品种有柑橘、李、油奈、柚、桃、梨、枇杷、柿、杨梅、龙眼、荔枝、香蕉、葡萄等。

茶园、果园均分布于丘陵地带的山坡上。低产园面积大,经营管理粗放,水土流失严重,低产园逐年扩大,单产呈下降态势,茶叶约30kg,水果120kg左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老茶园面积大,水果老树多,良种少,管理粗放,投入少。

(三)林地

累计面积约93699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48.67%,包括有林地、灌水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多分布于低山和高丘地带。主要林种有杉、松、樟、楠、毛竹等。经济林有油茶、油桐、乌柏、山茶籽等。森林蓄积量偏低,低产林面积偏大。

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约一半,但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不到10%,经济效益很低,主要为生态环境效益。

(四)居民及工矿用地

累计面积约6472.5公顷,占区域总面积3.26%,人口约70万人,包栝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等,人均用地87.71m,每平方千米居住11390人。

(五)交通用地

累计面积约1367公顷,占区域土地面积0.71%,包括公路、农村道路、码头等。当前仍以公路交通为主,但技术等级低,通过能力小;密度低,47%行政村尚未通车。

(六)陆地水域

累计面积约18011公顷,占区域土地面积9.17%,水域包括河流水面、沟渠水库、坑塘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本区水域资源很丰富,远超过闽江流域21.6%,但利用率很低,可称为未开垦的“处女地”。

(七)未利用土地

累计面积约40251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20.85%,包括荒草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田坎、沼泽地等,其中荒草占的面积较大,多分布在远离居民点的低山、高丘陵地带,管理耕作条件较差。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三都澳海岸带生产手段落后,市场狭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科技人员缺乏,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土地利用率低下。现根据三都澳海岸带具体情况,对三都澳海岸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过市场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特别密切。

本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农业用地占95%以上,但利用率低,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单位耕地的生物生产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

通过培育市场经济,带动农业现代化。把农民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萌发出来改进技术和经营的要求,深化农业内部分工,这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

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非耕地农业潜力资源。有些土地不宜种粮而适于大农业的商品生产,由此提供水果、水产品、畜牧、园艺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地缓解了人增地减的压力。

(二)按价值规律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是反映人类劳动历史过程某一时期土地利用特征和利用程度。三都澳海岸带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它要求我们要有开放的视野,以新的观念对待土地利用问题,要以价值规律来配置土地资源。随着三都澳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势必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层次转移。相当数量土地势必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与城区或产业有空间联系的上好耕地,也将改变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功能高层次化,落后的土地空间结构向高效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转化。

(三)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最终成果和最高境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三都澳海岸带城市化、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随着开放改革和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将迅速扩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要避免城市容积率普遍偏高、道路面积率低、不留绿化地、不设停车场等现状。目前宁德市人均道路面积仅3.4m,福安市仅1.7m,绿化地面积也距现代化标准甚远,这不仅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环境,也将影响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应以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

(现代化城市量化指标:人均道路面积>13m,人均绿地面积>20m,人均公园面积>15m,人均居住面积>15m。)

(四)确保交通建设用地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结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空间活动范围、活动力度、活动速度与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它既是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城市交流的纽带,也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交往的纽带。欲摆脱三都澳海岸带贫困的状况,首先在于发展交通运输,包括海运和陆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交通建议。

发展交通建设需要大量土地投入,特别是铁路和公路。切不可因“节省”有限土地而降低技术标准,影响使用功能。而日后一再改造,浪费人力、物力和资金,这虽是“常见病”,但应当避免,不可急功近利。各级有关部门应确保交通建设用地,解决当前征地难的问题。

(五)科学合理开发沿澳滩涂资源

缓解沿澳地区耕地不足和建设用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开发利用海域滩涂,沿澳海岸线都发育大小不同的滩涂,据海图粗略估计总面积约在28400公顷左右。现划出15片海涂,累计面积约16000公顷作为未来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

围垦开发三都滩涂,是发展水产养殖、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场所,更是建设商港、军港的重要场所。

修筑海堤是开发利用滩涂的先决条件。历史上围垦滩涂,由于技术、资金所限及使用目标单一,围垦规模小,单位面积投资大,必须总结实践经验,按各岸线的具体条件及使用目标,经专家技术经济论证,选择适宜起围高程(即海堤线位置),以求既经济又合理安全、又保持生态平衡的开发方案。

第二节 生物资源及其评价

一、生物资源概述

三都澳海岸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繁衍了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主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鱼虾贝藻类有600余种,经济鱼虾类资源量达3万吨,其中有不少驰名中外的名特优品种,如官井大黄鱼、对虾、石斑鱼、二都泥蚶、沙江牡蛎、沙塘剑蛏、海带等。在植物资源方面,拥有闻名全国的天山绿茶以及晚熟荔枝、龙眼、芙蓉李、绿竹等具有强竞争力和发展前途的品种。这些资源为开辟致富之路,发展本区经济,繁荣市场,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但是,由于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整体性、不可逆性、数量有限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加之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局部地区掠夺性经营,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生物资源频临绝灭,近海经济鱼类趋于枯竭,陆地原生植被破坏较严重。因此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生物资源,尤其是各类珍贵物种的保护,既要获取经济效益,又要恢复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此外,对外地优良品种应采取积极、慎重的科学态度,按照试验推广的步骤进行,并加以科学改良,以建立本地良好的品种体系,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一)植物

1.森林植被

宁德市森林植被区系历史悠久,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隶属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它属于《中国植被区划(1980)》中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在《福建省植被区划(1979)》中,跨“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和“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本区东部沿海三都澳以南成带状地域为“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小区”的“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其余地域为“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的“闽中戴云山——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小区”。

宁德市域森林植被,在地形、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比较明显,在森林植被区系成分上,是随纬度地带性由南向北逐渐过渡的规律性变化。就垂直分布来看,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高度上限是随纬度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渐减。

区内洞宫山和鹫峰山地一带,山高云雾多,湿度大,土壤多系火山岩风化残积,如坡积发育而成,土壤疏松肥沃,适宜杉木、松林、毛竹生长,这一区域已是宁德市商品材的主产区,而且还有许多珍贵的如银杏、水松、鹅掌楸、香果树、半枫荷、福建柏、凹叶厚朴、天女花、沉水樟、天竺桂、红豆树等国家公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树种,其中屏南县岭下乡楼上村和棠口乡仕洋村的成片水松林为国内外所罕见。水松林面积1公顷,计有72株,为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片的水松林。

沿澳靠近南亚热带,分布含热带成分较多的常绿针、阔叶林种类,主要有桑科、豆科、木麻黄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桃金娘科、木犀科、松科、杉科等区系成分,如榕树、台湾相思、银合欢、木麻黄、积壳、黄皮果、龙眼、荔枝、番石榴、无花果、茉莉花、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小叶赤楠、桂木、黄瑞木、盐肤木等,草木层次发达,以芒萁、单叶新月蕨居多;海岸植被主要有红树林、秋茄和大米草。

沿澳陆域植物群落处于人为演替阶段,现有植被多为次生和人工植被。

2.大田作物

宁德市粮食作物以稻谷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粮食主产地在古田、屏南两县。地方优良品种有寿宁马铃薯、古田大豆。蔬菜类中福鼎的槟榔芋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