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理及对策研究
49397200000027

第27章 农村沼气开发利用考察

沼气建设是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气建设把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在解决农户炊事用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节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979年至2000年,我国沼气用户累计新增188万户。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农村沼气建设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模式。

当前,我国农村沼气已由示范推广进入加快普及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全国新增户用沼气959万户,新增数量是1979年至2000年累计新增数量的5.1倍。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260万户左右,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15%。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00万户,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到2010年,全国将有4000万农户使用户用沼气,达到适宜农户的30%左右;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左右,达到适宜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9%左右。

农村沼气项目进村入户,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例如,在河南嵩县车村镇明白川村,使用沼气前一户6口人的农户每天要烧12公斤柴,一年烧掉4000多公斤,农民的大部分农闲时间都用在了上山砍柴上。2005年全村150座沼气池建成后,按平均每户做饭一天节柴8公斤、一年300天计算,每年可节柴2400公斤,相当于少砍800棵小树,还可省去50个用工。全村一年可节柴360吨,相当于少砍12万株小树。预计到2010年,全国400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每年可产生约154亿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替代242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和1.4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每年为全国4000万农民增收节支200亿元。

用沼渣、沼液施肥,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化肥使用量,还可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以沼气为纽带,养殖业、林果业、无公害种植业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据介绍,用沼液浸种使粮食每亩增产3%~5%,养鱼每公顷水面增产约400公斤,养猪可提前出栏1个月,头均节约饲料40~50公斤。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500元,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口沼气池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如果把沼气池建设与无公害大棚蔬菜等高产值作物生产结合,带来的效益更大。河南淮阳县大李行政村把发展沼气和养猪、胡桑种植、养蚕业结合起来,形成“猪-沼-蚕”的循环模式。到2005年底,全村已发展胡桑560亩,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利用沼渣、沼液已发展无公害蔬菜100亩、黄花菜120亩、花卉100亩。部分村民一年养猪净赚1万多元钱,养蚕的收益也十分可观。

农村沼气建设既要靠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又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在沼气建设初期,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沼气示范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国家安排55亿元国债资金在4.8万个村建设573万户沼气,安排9385万元建设9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国债项目的带动下,农村沼气由示范推广进入加快普及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财政补贴、银行贷款、部门帮扶、农户自筹”相结合,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可以拓宽农村沼气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至2005年底,河南省周口市已投入2.62亿元建设沼气,其中市、县、乡三级财政投入3300多万元,第十章农村沼气开发利用考察

部门帮扶资金2200多万元,国债资金275万元,信贷投入资金1亿多元,农户自筹资金1.05亿元。周口市鹿邑县乡碱厂行政村新建一口沼气池,国家沼气国债项目给予800元财政支持,村民自己先支付450元,乡、村政府再补贴退还200元,村民实际仅支付250元。

沼气工程技术性强,在加快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同时,建立沼气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为沼气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对于促进沼气综合利用,提高沼气建设效益十分必要。如河南周口市、县两级能源部门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将沼气使用知识传授给农民;采取以建代训、实地操作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沼气技术员4万多人次。同时,还成立“农村沼气发展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的沼气开发利用正在积累成功的建设管理经验,已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沼气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十分可观,今后的任务在于不断提高农村沼气的普及水平和效果。

案例1

恩施的“小池”带动大产业模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自治州总人口384万,所辖8县市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00年开始,恩施州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把农村沼气池建设同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成功地探索出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核心、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沼气池的建设使155万亩森林避免作为薪炭林而遭砍伐,全州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2%提高到67%,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小池带动大产业”是恩施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亮点。2003年初,恩施把发展沼气池写入州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到2010年建设70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沼气第一州”。恩施是农业部定点扶贫帮扶地区,先后获得农业部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债资金等相关项目的投入5000多万元。以此为契机,恩施州展开了以沼气池为龙头的“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每年安排500多个部门、5000多名干部与村、户结对帮扶;在建池资金上,实行政府补助、社会捆绑资金及个人投入三结合的办法,一口沼气池国家补助1000元,地方财政等方面捆绑资金出1000元,个人投入1000元。此外,农用社还提供小额贷款。

目前,恩施有30万户农民完成“五改三建”,建成家用沼气池31万口,普及率已达适宜地区农户的44%。全州700多个村15万农户推广“猪-沼-茶(魔芋/果/菜/粮)”生态农业模式,猪粪生产沼气,用来照明、煮饭、烧水;沼液、沼渣作肥料,用沼液为茶叶灭虫,不仅避免了化学农药对茶叶的污染,茶叶的颜色、口感和厚度更好。按全州31万口沼气池计算,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立方米,每立方米单价1.2元,直接经济价值达11160多万元;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每口沼气池每年节约化肥、农药费用100元,一共可节约生产费用3100万元。仅开源节流就可让农民人均增收40多元。

恩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沼气池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农村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为了既让山上的“叶子”变成经济发展的“票子”,又防止乱挖滥采,破坏生态环境,恩施大力研究人工种植技术,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州已建成:优质烟茶基地10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百肋烟出口创汇基地;富硒茶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多亩,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7亿元;魔芋总面积已达30万亩,是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干、鲜果和高效经济林近300万亩;药材80多万亩,号称“华中药库”;无公害蔬菜10万亩;薇菜、莼菜等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山野菜基地60万亩;已拥有38个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

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一批集种植、运输、加工、经营一条龙的企业已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123户,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49%、加工产值63亿元,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0%以上。如加工销售优质茶叶的华龙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茶叶公司,网络了10万亩优质茶园,每年给农民提供7000多万元的收入;经营特色山野菜的长友公司带动近6万农民脱贫致富,每年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魔芋产业链年产值超过5亿元。

评论:恩施不是单纯依靠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以沼气池的建设为突破,发展山区生态农业,变政策扶贫“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以较优的资源组合、较小的生态成本,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案例2

广西区生态能源建设的启示

广西把推广沼气池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围绕沼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

1995年前的10多年,广西区平均每年新建沼气池1万~2万座;1996-2000年,平均每年新增沼气池16万座。“十五”期间,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广西区采取挤、压、节等多种办法,多渠道筹措9亿多元资金用于支持沼气池建设,补助资金全部以建设材料和配件的形式对农户进行补助。2001-2005年期间,每年新增沼气池平均达到34万口。截至2006年12月底,广西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293万座,1288多万农民直接受益,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6%。全部沼气池正常运转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11.72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83.68万吨),节约薪材586万吨,可保护732.5万亩林木免遭砍伐,沼气池每年提供的8042万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还可为农民增收节支52.74亿元。

2001-200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森林蓄积量增长最快的5年,200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5.11亿立方米,比2000年净增1.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1.22%提高到2005年的52.71%。

广西把沼气池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文明建设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的变革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实际,开发出“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茶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在恭城模式的基础上,涌现出以北流市为代表的平原生态家园富民发展模式,以大新县为代表的山区发展模式,以浦北县为代表的低山丘陵区发展模式,以象州县为代表的移民新村发展模式,以武鸣县为代表的城郊发展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沼气生态家园模式提升了沼气池建设的效益,大大增强了沼气池建设的生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协商,平等互利”和“谁投资,谁收费,谁维护”的原则,广西区扶持了一批零配件生产和供气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沼气建设。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横山瑶寨村民容文熙,2006年投资建设了大型养殖场和沼气池,沼气池年产气量1.2万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全村25户村民的用气需求,现已按照政府确定的1元/立方米的收费标准集中为全村村民提供沼气,沼气收入主要用来对沼气工程进行维护。

目前,广西有2万多名沼气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沼气池建设及日常维护,绝大多数是拥有国家和自治区沼气技术施工资格证书的农民,其中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施工人员8800人。全区涌现出“公司+农户”模式、沼气协会模式、小区物业化模式、农民服务队(站)模式、专职技术员模式等五种服务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县建立了县、乡技术维修服务网络体系,一些县还在沼气发展多的项目村建立了村级沼气技术服务队,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点都具备及时向用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2007年,广西决定在50个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县各选择2~3个项目村建立沼气物业化管理站,推进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

评论:广西区沼气开发利用的突出亮点是建立了一支沼气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确保沼气池建成后长期正常使用发挥效益,推进沼气物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