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战胜政策市——A股套利秘诀十日谈
49434600000010

第10章 第二日暗礁重重:A股市场的市场制度与市场“潜规则”(3)

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对深交所的回应如何评价。

我说,规则是人定的,这样的规则本身就是混账规则。法律有恶法,规则也有恶规。

深交所一点儿也不为上班族着想的停牌规则就是十足恶规。

记者还问我,在上市公司停牌机制方面有什么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我说,许多事情无需借鉴什么先进经验。世界证券发展史表明,常识是规则的来源与基础。现在一些所谓的精英神秘兮兮地把市场规则之类的事情搞得挺复杂,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散户在上班,所以先停牌,这就是硬道理。

记者又问,五粮液方面除了那个公告外,就没有任何说法了,这种处理方式正常吗?

我告诉她,既然是证监会稽查,公司方面不说话倒是正常的。公司不可能出来说我们有什么具体问题,要求公司“自证其罪”,那是不情之请。

该问的是证监会稽查总队。香港有关方面查公众公司案件,一上来就会告诉你基本案情。廉政公署查处创维数码黄宏生案就是这样做的。内地立案稽查一家上市公司,一点理由都不给,貌似很严谨,其实不严肃。

五粮液因涉嫌违法被调查不停牌,机构先开路、散户不知情这件事再一次说明,散户在A股市场是受到制度性歧视的。

散户唯有打起精神,自我保护,方能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性歧视带来的伤害。

遇到中国平安推出天量再融资方案怎么办

文玮玮:2008年年初,见市场有所反弹,中国平安推出1600亿元天量再融资方案,与其他因素合力造成了大盘暴跌。

如此庞大的再融资方案怎么会说提出就提出呢?

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付?

袁幼鸣:这是一个有实战价值的好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一些大亨级别的人物,对待他们千万不可小觑。

大亨是需要经受时间检验的。中国资本市场消灭了太多枭雄,存续下来的人物无一不是人精。

大亨和他们控制的公司发展壮大需要具备的条件很苛刻:

需要借政治形势的东风,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政商关系,该方面黄光裕是反面典型;对所控制的资产实行所有制改造而不被人抓住把柄;具有国际视野;建立起基本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经营管理公司做到持续赢利。

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比平安保险名头更大的金融机构是君安证券。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君安证券董事长出事之前,我曾在武汉一家证券公司主办的研讨会上听他指责政府高层负责人,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把接着发言的其他证券公司负责人吓晕过去,纷纷表态,以言辞同他划清界限。

当时我觉得此人大概是间歇性精神病发作了。

君安证券消失了,平安保险却不断做大做强,在经营管理上成为颇受尊重的公司,其掌门人综合素质无疑是超强的。

但资本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太多,超级强人同样是凡人,照样会不识时务。

中国平安推出高达1600亿元的巨额再融资方案,成为熊市推手,我以为根本原因是出于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误判。

当然,中国平安天量融资方案出笼的政治投机味道也很浓郁。

中国平安再融资的主要去处是到国际上购买资产,此后国际金融形势恶化显示这是不合时宜的。

中国平安认为国内流动性可以支持其融资规模,无疑十分荒唐。

说中国平安搞政治投机,理由是它的高管自以为搭住了高层负责人认为市场暴涨系供应不足所致的脉搏,自以为政治正确。

中国平安出台天量再融资方案系熊市地标。这个招致市场主体普遍咒骂的方案为什么得以出台呢?

在制度上,一家公司是可以提出这样的方案并公告市场的。但潜规则却是,一家公司分量不够却提巨额再融资方案等于自取其辱。

更要紧的是,公开方案前必须与证监会沟通。

在2008年两会期间,面对汹涌的舆情,时任证监会副主席的政协委员范福春透露,就中国平安再融资问题,他曾与公司董事长面谈过。

范副主席的潜台词是,中国平安董事长不听证监会的,证监会也管不住中国平安这样背景的公司。

范副主席还坚称没有说过“不救市”,并说通过“投资者教育”一再劝告过散户不要轻易入市等。

听话听音,串联起来解读,范副主席的意思是,在2008年年初这样的时段,证监会无力约束利益集团,无法保护投资者利益。他的内心是希望投资者以脚投票、一逃了之的。

以后遇到类似中国平安“狮子大开口”的情形怎么办?结论很简单,不计代价出货!

大鳄级别的公司搞出这样的怪事,背后一定是有故事的。

它对市场构成实质性利空,你就必须跟着做空,先逃离危墙再说。

助长投机的二级市场交易规定

文玮玮:你刚才提到权证是投机性很强的品种,这同它实行T+0、不收印花税有关吧。

二级市场交易规则对市场买卖行为有什么可资寻迹的影响?

袁幼鸣:股票二级市场交易规定对市场主体行为影响显着。

可以说,A股市场二级市场交易规定总体上是助长投机的。

表面上看,现行的正股涨跌停板和T+1规定有遏制投机的作用,但事实上却有利庄家操纵个股。

在股价操纵上,庄家通过交易制度设置形形色色陷阱。比如,佯装拉涨停套人出货法就是常见的一种。

“6·20”暴跌当日,航天长峰随大盘下跌4.55%,中规中矩。

以后该股的走势显示,潜伏在其中的庄家决定拉高出货。

2007年6月21日,该股不跌反在低开后涨4.61%,6月22日再逆市上涨2.54%。

该股有注入军工资产题材,逆市上涨和大单买入吸引了市场眼球,一些投资者以为注资将兑现。

之后是周末休市。到6月25日星期一,惊人一幕上演了,该股大幅高开后上冲涨停板。

此时如果你在贪婪之心推动下冲进去,由于T+1交易规定,你当天即被套死,当天它换手率达18.12%,收盘涨幅仅为3.64%,收出一根放量大阴线。

6月26日,惊人一幕再次上演,该股直接低开超过6%,你此时割肉亏损将超过10%。当日最低下探跌停板。

以后该股最低跌至9.5元,而6月25日开盘冲进去抢筹码的人成本普遍在15元以上。

制造骗线拉高出货

法律禁止市场操纵,但相关部门在查处、打击市场操纵方面基本上不作为。

其实,A股市场的市场操纵几近裸奔,像航天长峰这次出货,庄家的行为明目张胆。

如果真要查,线索非常清楚,通过资金账户及其持有者的相互关系一查到底,就能把庄家揪出来。

现实是,一方面监管部门称自己权力太小,吵着嚷着要扩权,直至获得准司法权;另一方面不见他们查出市场操纵大案,连小案都没有。

当然,监管部门、交易所也会处理几个跑单帮的大户,理由是他们反复挂单撤单,交易行为异常。有组织的对倒账户一个都没有查出,十分搞笑!

你如果经常看盘,会看到一些个股挂单和成交的数字蹊跷,如666、999、1888等,这是庄家的不同账户操盘手在发暗号。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操盘手在盘中以数字密码互通信息仍是最高效、最隐蔽的办法。

到了抢庄争夺个股控制权时,不同庄家的操盘手还会以数字发出恐吓意思表达,如141414之类。

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但涨幅过大会被临时停牌,这是为了遏制新股炒作增加的规定。

围绕T+1的市场操纵更是常见于新股上市当日。一举成名的有中工国际等。

中工国际2006年6月19日上市,开盘价17.11元,最高冲至50元,收于31.97元。

之后该新股连续6个跌停,跌停打开后报收17.34元,加上交易成本,全部参与炒新资金均亏损。

以后,该股更是跌至13.60元。

中工国际发行后每股收益0.37元,以上市当日收盘价计,市盈率达86倍。

即使在价值投资理念日益式微的氛围中,参与其中的游资主力也是头脑高烧,而跟风散户更是鬼摸头了。

一般而论,涨跌停板限制并不能阻止股价走向它该去的位置。涨跌停板上的对倒、挂单与撤单倒是经常成为散户陷阱。

经常可以看到,在没有成交或者对倒迹象明显的情况下,涨跌停板上的封单数量瞬息万变,这些都是大资金在做手脚的表现。

“大智慧”新一代软件能显示封单的构成,但其照样会被大资金所利用,因为所谓的大笔封单是可以随时撤除的。今天大单封跌停,明天股价低开,你忙不迭卖出,低价筹码倒是落入了昨天封跌停的庄家囊中。

自然,权证投机性强同它实行T+0交易规定以及不支付印花税、交易成本低有直接关系。

权证爆发往往是市场资金充沛而又没有做多对象时。

看不懂此点,一些道德敏感度很高的学者往往对指数到相对高位,即他们所谓泡沫很大时,资金还会炒作权证义愤填膺。

殊不知,正是因为资金觉得风险较大了,才会涌入当日可以出货的权证板块。

发现什么时候市场会开炒权证是一种经验与直觉。

2009年7月20日晚,我同《上海证券报》一位老同事餐叙,突然觉得市场到了该炒权证的时间窗口了,老同事也有同感。

果然,第二天权证板块全面爆发,当日江铜CWB1最大涨幅超过25%。

文玮玮:“5·30”后好像权证也被大肆炒作。

袁幼鸣:是的。

“5·30”导致市场环境陡然失衡,这种时候权证往往被爆炒。

“5·30”提高印花税率当日即引爆市场投机之风,所达到的疯狂程度令人匪夷所思。

“5·30”当日,6月29日即将到期成为废纸、一文不值的钾肥认沽权证即受到资金大肆追捧,最大涨幅达427%。以后几天继续大涨。

不仅钾肥认沽权证如此,整个权证板块被爆炒。

6月12日,权证板块交易量竟然高达1000多亿元,超过深市成交量。

到了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一个交易日变为废纸那天,市场还上演了一场劝慰、掩护参与豪赌者撤离、誓死不让“肥姑”归零的“义庄”大戏。

让人疑惑这个世界上真有人拿出巨额钞票砸人的脸!

封闭式基金因为不能按净值赎回,只能在二级市场交易持有份额,按照国人喜欢兑现的文化心理,其交易价与净值有个折价率。

封闭式基金在一波行情初期和中期,通常跑输大盘,但到大盘到达一个阶段性高点时,避险资金会冲入有个安全垫的封基板块推高它。

“5·30”后封基板块也被爆炒,一些品种的折价率被消灭,甚至出现市价高于净值的奇观。

当时市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封闭式基金持有的全是蓝筹股,在“5·30”暴跌中跌幅不大,另一个原因是封基交易同权证一样不用交印花税。

不过,后一个原因完全是想当然,不能成立,因为,封闭式基金买卖股票时已经交了印花税,这笔支出作为成本在净值中已经扣除,买卖封基岂用再交税?

但当时市场硬是把封基交易不交印花税作为利好运用,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二级市场交易规定客观上在权证、封基以及ETF、LOF等品种中埋下了套利机会,对此你不妨仔细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