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化融合”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道路。
科学技术历来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能推动生产力革命的要素。在1766年,亚当·斯密就认识到机器化大生产将带来经济的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科技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3.8%,提升到60年代末的71.9%,80年代以后,保持在60%~80%左右。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左右,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60%~90%。我国不少行业的技术装备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通过影响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将决定世界经济的结构和世界各国经济的格局。
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先进科技:微电子和软件仍是重要的技术推动力量,芯片运算速度、功能将继续提升;互联网带宽越来越大;人机交互越来越便利。此外,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好的渗透性,可以有效渗透到工业化当中。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工业,将使传统工业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水平。
信息技术使用信息资源来替代传统的土地、人力、资本、环境等资源,可以使产品或服务具有更高的经济附加值。据日本通商产业省2005年最新国际经济及贸易白皮书数据,日本高科技产品附加值居东亚之首,其中高科技产品单价指数(出口单价除以进口单价,如果大于1的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则表示该国或地区总体产品附加值高)大于1的产品项目比重从1995年的58.6%上升到2003年的65.6%;而中国高科技产品单价指数则由1995年的37.9%下降到2003年的24.2%。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的硅片价格相当便宜,但为硅片增加信息成分,将其制成CPU后,其价格变成原先硅片价格的上千倍;普通的飞行器价格相对廉价,而航天飞行器则价格不菲。通过“两化融合”,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回报。
(2)“两化融合”有助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关键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很高,很多地区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0%以下,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它们的对外技术依赖度只有5%左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产生科技创新的温床,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实际的需求,通过产、学、研一条龙服务,用科研为“两化融合”实践服务,同时用“两化融合”为科研提供试验场,从而带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我国现代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奠定基础。
(3)“两化融合”发展有助于节能减排。
我国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亟须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而信息化具有绿色环保,资源消耗少,能耗少的优点。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其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
例如,作为重要基础产业的钢铁业,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钢铁工业整体能源利用率得到显着提高,单位能耗量和排污量不断下降,使吨钢能耗由1990年的1017千克标准煤降低到2008年的629.93千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则从2000年的760千克标准煤降至2008年的609.61千克标准煤,降幅超过两位数;转炉能耗率在2008年下降到5.74千克标准煤,仅为2000年能耗平均值的1/6。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深入应用。
(4)“两化融合”发展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至今,农业生产总值累计增长266%,第二、第三产业增幅高达2208%和2302%。
“九五”期间,农业占GDP总量的18%;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14.5%;到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到不到11.3%。根据专家预测,到2018年,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7%以下。1996年我国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6%,到2007年已下降到3.6%,与此相对应,第二产业贡献率由1996年的58.5%下降到48.2%,第三产业贡献率从1996年的27.5%上升到2007年的42.3%。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2003年的0.3361,影响了社会稳定。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之后,“三农”问题更加突出。根据测算,我国土地最多只需1亿农村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5.5亿劳动力,有约4.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其他产业当中去。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样存在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实施“两化融合”,推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型工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当中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5)“两化融合”有利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工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融合最新高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技术工业体系。因此,现代工业需要吸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才能完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任务,真正实现工业化的赶超。
以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现象,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在全球产量份额中占据了高额比例:玩具占70%,鞋类产品占50%,彩电占45%等。但从生产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出口一般加工贸易占到了贸易总额的50%以上。在全球生产制造价值链上,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利润率差距巨大。“中国制造”量大却不赚钱,成为一个摆在眼前的严峻现实。我国企业大量的是OEM(贴牌)生产,却少有自主商标;在利润分配上,从事OEM生产的所获利润往往仅占总利润的8%~9%,剩余90%为他人所有。在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上,中国制造企业只能占有10%的生产利润,剩余35%为品牌拥有者获得,55%分配在流通渠道。在玩具产业链上也是类似,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为美国公司,生产商为中国公司。例如,在美国市场上定价100美元的玩具,最后中国生产企业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两者相加中国内地生产商和外贸企业的利润才为10美元,仅占10%,剩余的每件90美元利润被美国企业和流通渠道所占有。
俗话说得好:“一流企业做平台,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加工制造”。
从加工的制造业做到高端的产品、平台的制造生产经营者,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两化融合”是实现“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上向高端位置转移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自身水平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以信息技术推动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迅速成长上。信息化是工业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催化剂”。因此,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两化融合”可以有效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3 “两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什么、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两化融合”是国家对信息化、工业化认识进一步深入的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应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问题,“两化融合”都是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