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49439300000014

第14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机制(3)

(3)网络效应,即“网络外部性”、“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的范围经济”,它是由以色列经济学家Oz Shy首先提出来的。该效应具体是指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会随着使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例如,数字家电需要能够兼容所提供的数字内容格式,最好还能兼容互联网的媒体内容格式,与此同时,大量用户中的数字家电都采用相同或兼容的数字内容格式,这样,数字家电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在企业当中,由于采用模块化分工方式,使得产品往往分解成多个模块,而不同模块由不同的生产厂商加工。不同模块之间需要根据一套相同的设计规则进行连接,这样才能方便地进行模块的分割、替代、扩展、整合等活动。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候,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时,所生产产品需要具备较好的兼容性;相关企业也需要采用能兼容的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生产。

(4)协同效应,就是“1+1>2”效应,可分为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两类。外部协同是指多个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和业务,从而获得比单个企业单独运作更好的效益。内部协同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通过协同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和不同方面,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情况。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时,由于模块化分工,不同企业间需要进行较好的协同,从而获得“1+1>2”的效果;在供应链不同环节中的企业,同样要进行协同;在企业内部,需要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等协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方面。例如,CPU生产厂商与CPU风扇生产厂商、主板生产厂商等之间需要进行较好的协同。同一CPU生产厂商对位于不同地址的子公司、加工基地,以及CPU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等都需要进行较好的协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5)竞争优势是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参与竞争和吸引顾客等方面所具有的超越对手的优势。它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会通过创新、模仿、反模仿、引进、学习、兼并、收购、联盟等方式,创造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对我国来说,就是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措施之一。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是为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6)协同和竞争的互动是指产业中的企业,或跨产业的企业之间既相互协同、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企业间的网络关系、非线性关系使得企业间传统的对抗型竞争逐渐演变为协同式的竞争。企业从价值网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置,采用与其他企业协同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种方式即为协同竞争。企业间的协同和竞争关系会随着时间不断演进、变化,逐步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大量协同和竞争的互动、演进,以及协同竞争关系。

(7)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动力。创新可以是多种情形:可以是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新技术,也可以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开辟一个新市场,要素间的新的组合方式,或者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本身就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现状的情况下的战略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更是充满了创新,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碰到的困难、问题,克服瓶颈,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等。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运作模式创新等来保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效进行。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扩散机制

就信息化发展本身来看,从就绪,到应用,再到影响,是个不断扩散、提高的过程,具有S曲线性质。

从就绪度、应用度和影响度,可以看出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现况。就绪度体现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如百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人上网人数等;应用度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情况,如企业销售收入中通过电子商务获得收入的百分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状况等;就绪度体现在信息化对产业、国民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上。

“两化融合”程度也可以将其大致分成就绪、应用、影响三个阶段。“两化融合”的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依赖于其扩散机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扩散,主要是在地理近邻、同企业内部、同行业内部、上下游生产链、合作企业内部,以人际关系网为桥梁,通过服务、技术、信息、知识、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交流、交换和流通,在企业、企业集群、行业和区域中进行扩散的。具体的扩散过程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相关的宣传、专家的意见等,内部因素如已使用企业的反映和实际效果等。

3.1.3 “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机理

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实现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

1.改造传统产业机理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什么是传统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与界限。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应的,一般而言,到目前为止,是指历史相对比较悠久,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工矿产业及其项目,如纺织业、制造业、冶金业、塑料业等。由于传统产业往往具有“傻、大、黑、粗”等特点,因此,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程淑佳等的运行机理主要是从传统产业改造的相关要素所产生的动力机制角度来探讨的。下面,我们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具体表现来展示其改造机理。

(1)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它会逐渐被传统产业所采纳并产生经济效益,其渗透的方式将呈现S曲线方式。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表现在对设备和工艺的渗透、对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渗透,以及产生新兴的融合型产业。该过程大致经历了信息技术供给、信息技术转移或自主研发、信息技术融合进传统产业三个过程。信息技术最初是由信息技术服务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型技术人才或其他融合型技术拥有者(如高校研究人员、境外技术投资等)提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支持,然后通过市场、其他中介等以技术转移机制或自主研发等方式传递、渗透到传统产业中,直至完全融合。该渗透过程是通过前述动力机制实现的。

从技术源(信息技术服务商、“两化融合”技术人才等)到企业,以及从企业到企业可以是一个一对多的辐射性渗透的过程,从而带动一大批企业的“两化”深入融合。技术转移的形式可以是自主研发、技术的垂直转移、技术的水平转移,以及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的混合型转移。

(2)信息化对传统生产方式、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

瞯为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化设备、信息化融合型装备等,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的更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以及节能减耗等目标。

瞯以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装备实现产品向低成本、高档次、高质量、多功能、高产品附加值、个性化定制、差异化、高信息成分、数字化等方向发展。

瞯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交流、信息化办公,资源的信息化统一管理、统一运作、实时调度,带来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网络式方向发展,引起企业流程重组。

瞯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模式。

瞯“两化融合”带来技术创新。

以汽车制造为例,在产品设计阶段,可以采用CAD软件对汽车进行二维绘图、三维设计、工艺设计,设定制造参数,同时进行数控编程、数字化仿真流体动力学测试;在产品制造阶段,将制造过程中诸如零部件、人员、资金等各类信息进行统一核算、协同;在供应链环节,使用信息化软件统一管理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资的出入库等。

2.推动产业升级机理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更新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即由于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应用、扩散,引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更替、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增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换的能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换的能力,从而引起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李悦,2005)。因此,推动产业升级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产业升级的概念和内涵,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表述。杨海波认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即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的形式演变。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体现在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和高技术、知识密集度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杨海波,2007)。吴晓波等认为,传统产业升级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依次转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比例的过程(吴晓波,2005)。

我们认为,产业升级包含三层含义:①产业结构的演进,从以农业为主导,发展到以工业为主导,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知识型产业、信息产业、服务型产业的过程;②产业本身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融合发展,部分融合型产业开始兴起,部分旧的产业由于被替代而开始消亡或萎缩;③从全球产业链视角来看,对于企业来说,由于产业链不同位置(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具有不同的利润,我们国家的企业需要逐渐去占据具有较高利润的产业链位置。

产业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是伴随着产品附加值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得企业赢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断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不断涌现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产业升级是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兴起替代低附加值的旧产业的过程。

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下,产业将发生相应的变动。它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在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下进行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产业层面上的体现。在产业层面,“两化融合”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①由于单个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单个产品成本的降低,导致整个产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从而引起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②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个性化等方式生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得到提升;③在传统产业中,劳动力、资本是较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核心生产要素将逐步转移到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④大量社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工业,再逐步转移到服务业。上述影响最终带来整个传统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融合型产业显现,并逐步走向成熟,产业结构逐步向产业链高端转移。

在产业升级的时候,往往会呈现以下这样一些趋势。

(1)产业升级在空间上往往具有梯度转移的性质。例如,产业以美国→香港→深圳→东莞→周边山区这样的梯度方式转移。这也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占有生产链高附加值位置、保持经济高增长势头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资本扩张、本地区资源紧缺、生产水平分工、产业链位置分工、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必然效果。

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需要逐步从低成本加工制造车间的模式,升级到具有更高经济附加值的模式。

(2)产业升级往往呈现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升级。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表现为产业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相互集聚。

例如,浙江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企业集群、浙江桐庐制笔企业集群、大唐袜业企业集群、绍兴轻纺织业企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可以带来集聚效益,有效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协作关系紧密、沟通频繁。因此,在产业升级的时候,往往也呈现以集群方式升级的现象。例如,在珠三角地区,产品已比较成熟,衰落、低附加值产业逐步转移到周边山区,而自身企业集群开始升级到产业链中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位置中去。

再如,绍兴的轻纺织业企业集群,正在实施集群升级“行动计划”,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思路,使集群企业关注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等产业链高端位置,向服装、家纺终端延伸,向新型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等差异性生产转型,到2011年,争取把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际性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