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业升级也往往沿产业链条延伸。由于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相互的关联性很大,因此,其升级也往往沿产业链延伸。所谓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中,围绕某种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的全过程,按顺序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产业链升级通常有几种方式:①循序渐进模式,按照产业链升级难度,率先在几个优势环节升级,然后逐步使整个产业链得到升级;②急速跨越模式,由于产业重组、产业替代、产业融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快速跨越式升级。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我们在产业升级的时候要战略性、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
【案例】
埃森哲公司的无界办公室
埃森哲公司(Accenture)是一家在全球49个国家都有分部,且拥有18万名员工的大型跨国咨询公司,但它却没有自己的总部。埃森哲公司通过一套将语音、数据和IP电话技术融合于一体的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无界办公室。埃森哲公司通过无界办公室,方便地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执行领导团队进行集中管理。同时,无界办公室使得公司员工能更方便地与自己的客户交流,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还极大了减少了埃森哲公司的商务成本。
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鞋业
“削足适履”只是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但是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人买鞋还是不得不无奈地用自己的脚去适应买来的鞋子。因为现在大部分厂家生产的鞋子只有简单的尺码之分,所以每位顾客买来的鞋子的左右脚大小都是一样的,但人的左右脚最多可以相差2~3cm,这造成了大多数顾客新买的鞋都不合脚,只有穿上几个星期之后,等鞋变形了,变得适合自己脚的形状了,才觉得穿着习惯。奥康集团推出了“量脚定鞋机”,可以免除人们买鞋的类似尴尬。
由奥康集团、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联合开发的“量脚定鞋机”系统,将三维制鞋CAD系统与脚型定制系统集成在一起。顾客买鞋时只需将脚放在“量脚定鞋机”上,三维脚型测试系统就能获得顾客的脚型数据,然后系统按照这些数据自动生成与顾客相适应的三维个性化鞋楦,传送给数字刻楦机,形成鞋楦实体,最后传给制鞋车间进行生产加工,定制出完全适合顾客的皮鞋。
“量脚定鞋机”还将改变整个奥康集团的经营模式,根据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的设想:“以后专卖店里不需要摆放样品让顾客试鞋了,顾客只需要通过系统将自己的脚型数据输入计算机,厂家在定制完成后送货上门”。
由于“量脚定鞋机”采用的是先付款、后取货的生产运营模式,使奥康集团实现“零库存”成为可能。另外,“量脚定制”能够收集每个消费者的偏好和目标价格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能使奥康集团的产品更贴近顾客,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1.4 “两化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机理
产业的跨越式升级,是指打破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而压缩推进的模式,即采取超前配置产业或是几个发展阶段同时推进的发展模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性。跨越式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国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先进国曾经出现过,而后进国不必再重复的若干阶段(马云泽,2008)。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犯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认为“跨越式发展”这个词是从过程进行阐述的,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机理也就是要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过程可以实现赶超,实现赶超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
跨越式发展所依据的理论是后发优势理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后来者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先行者走过的路,这样的例子也是比较多的。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地从一片废墟上重建,取得今日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利用当时世界经济背景,依靠恰当的开放政策,以出口为导向,从而在经济上“脱颖而出”。
着名经济学家科尔内在《突进与和谐的增长》一书中精确阐述了突进式增长和和谐式增长。他以苏联为例来说明突进式增长。苏联用短短三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与1913年相比,195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7.2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其中,工业生产资料产值增加26倍。但苏联在这种增长模式中作出了大量的“牺牲”、“延迟”和“忽略”,牺牲了必要的消费,换以投资,牺牲了农业,忽视了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科尔内认为应该走和谐式增长的道路,强调促使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做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提供有激励效果和较为平等的收入分配,促进就业、保健、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对环境和自然的妥善保护。Lee等人将后进国家技术赶超分为:路径跟随赶超、路径跳跃赶超以及路径创新赶超,如果把先进国家路径描述为阶段A→阶段B→阶段C→阶段D,那么路径跟随赶超与前述路径完全相同,路径跳跃赶超为阶段A→阶段D,路径创新赶超可以描述为阶段A→阶段B′→阶段D,其中阶段B′是在新形势下赶超路径的创新(Lee,2001)。
信息化浪潮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赶超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由于时代形势变化非常迅速,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跨越式发展,不能采取“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样的路径跟随型模式,而必须另辟蹊径,实施“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清晰地指明了实现我国工业发展赶超的具体道路和实现路径,属于路径创新型赶超,从而达到跨越式升级。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节能减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让信息化更全面、更深入地发展。
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机理,体现在企业、产业两个层面上。
1.企业层面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产业结构的微观细胞,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基础。企业层面的作用机理,体现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上。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技术层面,在生产运作上,采用信息化的生产技术装备,使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生产运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耗。实现生产水平和生产产品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2)管理层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和交流,自动化办公,使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原材料、零部件、产品、资金、人员等)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3)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对于后发企业,实施跨越式赶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来实现。创新方式可以是渐进式创新,也可以是颠覆性创新。尤其是实施颠覆性创新,使得传统的市场消费结构被颠覆,竞争规则被修改,新的“蓝海”被开启,企业竞争格局被改变,从而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先者。在创新管理领域,浙江大学许庆瑞院士提出了着名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他认为:全面创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Management)以培养企业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许庆瑞,2006)。我们认为,上述全面创新管理思想的实现需要信息化辅助。“两化融合”为实施全面创新奠定重要基础,提供现实环境与实现条件。在“两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全面创新管理,用信息化辅助工业化过程中的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同时用信息化技术来辅助全面协同,从而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以及达到企业跨越式赶超的目的。离开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下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Venkatraman认为信息化使得企业流程重组在转变时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业务网络重新设计和业务范围重新设计。这五个阶段是逐步深入的,从前两个阶段的渐进性,过渡到后三个阶段的革命性,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Venkatraman,1994)。
2.产业层面的作用机理
产业层面的作用机理是在世界经济、政治大环境之下,辅以政府相关政策、产学研服务,以及市场作用,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他们认为,信息化带来沟通与合作主要体现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随着对已有成熟技术的共享、前沿技术的协同开发和应用推广、对市场信息的沟通、管理模式的创新四个方面的展开,带来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产业得以跨越式提升(吴晓波等,2005)。
最初,“两化融合”在产业内零星应用;随后,“两化融合”得到深入应用,并满足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其后,“两化融合”在产业中的应用日趋全面和丰富,带来产业水平大幅度提升;最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的“两化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
政府依据产业和市场状况,制订“两化融合”政策,引导和扶持产业实施“两化融合”;实施“两化融合”,产业得到提升和变革,并为市场提供具有更高信息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带来市场变革;市场用需求拉动产业生产和服务,并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产业发展,并为产业实施“两化融合”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和服务。
“两化融合”还将带来国内产业与国际同行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制造业为例,通过逐步实施“两化融合”和科技创新,我国制造产业将经历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到模仿,再到模仿创新,再到自主研发,最终与国际产业接轨,甚至占据产业领先地位的产业发展过程。
3.2 “两化融合”的层次性
“两化融合”具有不同的层次。金江军认为,“两化融合”可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两化融合”以辐射的形式,从工业门类1辐射到工业门类2,再到工业门类3,……,工业门类n。我们认为这种形式不能良好地体现工业门类中的层次:工业门类1,工业门类2,……,工业门类n之间并没有先后关系,每个工业门类中“两化融合”都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
我们认为“两化融合”具有以下四个层次:①替代性融合,即企业相关日常性事务由信息技术所取代;②功能整合升级式融合,企业中的部分功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跨越式的提升,形成企业新的高效的生产运作、管理、销售方式;③部分行业和区域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即由于部分行业或区域集群中大量企业实现功能整合升级式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部分行业和区域集群率先实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集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区域;④“两化融合”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迁,即所谓的信息社会的全面来临。
3.2.1 信息技术的替代性融合
“两化融合”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使用信息技术替代企业在工业活动中的部分繁琐的日常性活动,带来企业部分功能的提升。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信息得以海量存储,信息计算速度、交互速度提高,准确度增加,工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在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物流、工作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的不断流动,就好比生物体中的基于神经系统传递的生物电信号一样。其中,信息流在企业活动中起到连接、调控和决策等功能,它的质量、速度和覆盖范围,可以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控制等各方面的“品质”。信息技术的替代性融合,可以体现在信息节点的信息化处理上,也可体现在信息流网络的建设上,以及信息节点的互动协作上。
1.信息节点的信息化处理。
信息节点的信息化处理,包括信息基本处理和信息深度处理。信息基本处理有助于使用信息技术替代该节点上原先冗杂的日常事务,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和信息处理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在信息节点上,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如有关技术数据(产品样图、零件明细表、装配结构图、工艺路线等)的信息,有关库存管理的信息,有关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能力、设备能力、工时利用率、废品率等)的信息,有关用户订货和销售信息等。信息节点的信息深度处理,有助于充分利用得到的信息,对动态信息实施实时分析、再加工和数据挖掘。例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得到用户订货预测信息、用户产品偏好模式,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