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孔子的学生恢复了往日的精彩。
犀利的对话。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孔子照例以故事引入课题。
阳货,就是那位相貌酷似孔子的阳虎,孔子曾因此在匡国遭围攻,险些送命。阳货是季氏的家臣,权力很大,孔子说他“陪臣执国命”,乱党乱国。
阳货召见孔子,孔子不从,不见他,他便遣人给孔子送来烤乳猪。
君子送礼,礼尚往来。孔子瞅阳货不在家,前往阳家回访,不料在路上遇见阳货。阳货有意为之。
阳货堵住孔子,对孔子说:“来得正好,咱哥俩聊几句。”
阳货说:“你是研究仁学的大家,我问你,一个人胸怀雄才大略,在国家迷乱之际,却不拯救国家于水火,这个人可以算仁义吗?”
孔子说:“不可以。”
阳货说:“一个人喜欢工作,很有事业心,但却总是错失良机,这个人可以算有智慧吗?”
孔子说:“不可以。”
阳货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不我待啊,希望你能把握时机。”
孔子说:“好的,我会考虑走仕途的。”
故事说的是,季氏权臣劝说孔子当官,孔子不堪其烦,顺其意答应当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和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至圣先师;阳货,乱臣贼子。孰是孰非,史有定论。
性,本性,天命之谓性。孔子用“相近”来概括人的本性,不分善恶。
习,习惯,人为之谓习。孔子用“相远”来概括人的习惯,不分美丑。
这是孔子教育的基本命题。
性相近,教育不是抑恶扬善,也不是扬善防恶,教育是中庸。习相远,说明教育的可能性,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习惯则千差万别。”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习相远,也有例外,那就是天才与白痴。天才与白痴,不是善与恶,不是美与丑。天才和白痴,习善为善,习恶为恶,不可移。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上知并非生而知之者,下愚也不是困而不学者。上知和下愚,就是天才和白痴。
钱穆先生说,“惟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与为善,故为不可移。”那是钱先生的观点,不是孔子的想法。
孔子补充说:“只有天才和白痴秉性难移。”
天才和白痴如何教育,是教育中的大难题。孔子提醒我们,要特别慎重对待天才和白痴的教育,否则会出乱子。
希特勒,爱因斯坦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带领学生到武城游学的事。是时,子游是武城的行政长官。
孔子师生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弦歌之声。
孔子笑眯眯地说,“杀鸡哪里用得上牛刀?”治理这么个小地方,何须用弦歌之礼教育百姓?
子游听了老师的话,感到委曲,心想这不都是您教的吗?子游对孔子说:“老师,这可是您教我的呀。您以前说过:‘君子学道就能爱人,小人学道就容易统治。’”您忘记了吗?
孔子看到子游急了,便对随行的学生说:“同学生,子游说得对,无论地方大小,都要对百姓进行礼乐教育。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不必当真。”
这里,孔子采用案例教学,很成功。
也可以看作过程评价,如果子游不反驳,就不会有“偃之言是也”的评价。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这堂课的第二个故事。
这里“召”字大有文章。谁召孔子?《史记·世家》认为是季氏召孔子,《论语注疏》则认为是公山弗扰召孔子。我持《史记·世家》的观点。
徒,徒劳。
公山弗扰在季氏做官,执掌费邑,是弗邑的行政首长。他与阳货一起绑架季桓子,宣布弗邑独立。季氏急召孔子商议对策,主张派孔子赴弗邑做说服工作。孔子有意前往。
子路知道此事后很不高兴,质问孔子:“老师,您没有地方可去了吗?您何必因公山弗扰叛变而为季氏做说客呢?”
孔子说:“你以为季氏召我,我就白干吗?我是想,如果他用我的思想,我就可以借此恢复周朝的礼制。”
孔子终究没有去成,公山弗扰之畔也由孔子组织平定。事见《左传·定公十二年》。
子路不是在季氏做官吗?他为什么对孔子的行为不高兴?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耻于与阳货为伍,阳货认为孔子不爱国,不仁,孔子也承认不仁。然而,当公山弗扰在弗邑闹事时,孔子则准备应季氏之请赴弗邑当说客。
何谓仁?子张又患糊涂了。
子张问孔子:“老师,您把我们都搞糊涂了,究竟什么才算是仁呢?”
孔子说:“一个人能做好五件事,就可以算仁了。”
子张问:“哪五件事?”
孔子说:“这五件事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就是恭敬,恭敬待人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就是宽容,宽容他人就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信,就是诚信,对人诚信就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敏,就是敏锐,敏锐就能通达事理,获得成功;惠,是惠泽,惠泽就能使人知恩图报,易于做事。”
恭、宽、信、敏、惠,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闹事,在中牟宣布独立,并派人请孔子过去帮忙。孔子有意前往。此事又让子路知道,又是子路出面阻拦。
子路说:“老师,我以前听您说过:‘君子不与做坏事的人交往,不去他管辖下的地方。’如今佛肸在中牟闹事,属不善之举,您却想应召前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然而,俗话也说,真金不怕火炼,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难道我只能做一个葫芦瓜,挂在瓜藤上,中看不中用?”
孔子要的是出污泥而不染。
子路忘记了吗?孔子专做“不可为而为”之事。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路两次劝阻孔子前往动荡地方公干,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季氏专权,不仁不义,不值得为其做事;佛肸谋反,不忠不孝,不值得与其为伍。但在孔子看来,这些都不成理由,君子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缺乏见识,因为他疏于学习。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你知道六种品德和与之相伴的六种弊端吗?”
子路说:“不知道,您好像没有教过我们吧?”
孔子说:“你坐好,我告诉你。
满口仁义道德,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愚蠢的;自视才高八斗,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放荡的;盲目自信自我,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狡黠的;喜欢直来直去,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难缠的;崇尚勇悍果敢,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捣乱的;为人刚愎自用,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人是狂妄的。
子路,你要切记。”
学识被认为是最根本的因素,这种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
因此国人重视知识教育。
应试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识首先是诗。“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要他儿子学诗的理由。
为什么“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何不学习《诗经》?学诗有很多好处。诗,可以抒发感情,可以了解社会,可以凝集人心,可以讽刺不平。近的来讲,诗可愉悦父母;远的来讲,诗可以侍奉君王。一般地,学诗还可以学会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此处又间接说明孔子教育没有偏私,他对学生说的,比对他儿子说的还要仔细。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提问儿子伯鱼,检查他学习《诗经》的情况。
孔子早已布置伯鱼预习《诗经》,如何检查预习结果呢?孔子只挑出其中的两首来提问。
孔子问伯鱼:“你研读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这两首诗吗?你要知道,一个人不研读《周南》和《召南》,他就如面墙而立,没有见识,不学无术。”
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周南》和《召南》?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国风》开头两集,《周南》有诗十一首,《召南》有诗十四首,钱穆认为,“《二南》皆言夫妇之道,人若并此而不知,将在最近之地而一物不可见,一步不可行。”孔子教育,注重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基础文明教育,乃义务教育之根本。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同样的,礼乐并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做给人看的把戏。国家和平稳定时大谈仁义礼乐,国家混乱动荡时强调个人安危。子路并不理解孔子的礼乐思想。“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再次强调礼乐的本质。孔子说:“总是说礼呀礼呀,什么是礼?礼不是穿衣戴帽,披金戴银,衣着光鲜;时刻念叨乐呀乐呀,什么是乐?乐不是吹拉弹唱,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礼之所贵者,在于安上治民。”“乐之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
这是礼乐之本。素质教育也然,不是吹拉弹唱就是素质教育。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窬(yú),穿墙壁为洞以求入室行窃,或从墙上爬进屋行窃。孔子骂谁呢?似无所指,但历代官僚,则大致如此,色厉而内荏。孔子说:“以凶猛掩饰内心无能的人,如果要用小人来比喻,那大概就如穿墙壁为洞入室行窃盗贼吧?”这比喻十分恰当,色厉内荏者,生怕被人凿穿其真实面目。这是孔子劝其学生认真读书学习的反面人物的表现。孔子批评没有真才实学,又极欲表现的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是另一类人,老好人。什么是乡原?“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阉然,曲意逢迎的样子。孔子说:“曲意逢迎讨人欢心的人,是道德败坏的人。”朱熹说:“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此注妥当,教育者当谨记。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对子路的关注无处不在。从子路身上,孔子总能发挥些话题。听风就是雨,随之即广而告之;入耳不入心,害人又害己。辨明是非,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孔子说:“随便听到的东西就到处传播的人,是违背道德的人。”流言,始于道听;道听,缘于不明。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话还与子路有关,劝孔子勿赴国难,只为孔子的名声。孔子说:“能与如此庸恶陋劣之人同朝为官吗?这种人官位没有得到之前,生怕得不到,官位到手又怕失去。为了保住官位,无所不用其极。”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弒父与君。
孔子描述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态:患得患失。
人太多,僧多粥少,一个职位,几十、几百、甚至千人争,难度可想而知,“患得之”;争到了,过五关斩六将,何其艰难,“患失之”。患得患失,造成部门品德败坏。
堪忧。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由色厉内荏、阉然媚世、道听涂说、患得患失,孔子痛心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今非昔比。
当今社会,人的毛病,古代人有的,现代人不但有,而且表现得更突出,坏的更坏。
孔子说:“古人有三种毛病,现在人这三种毛病表现得更糟糕。古代狂人不拘小节,肆意而为,但狂者进取;现代狂人胆大妄为,浪荡不羁,且意志消沉。古代骄傲的人傲然屹立,廉洁自守;现代骄傲的人无理取闹,忿戾满腹。古代愚人心无芥蒂,憨厚直率;现代愚人心存奸诈,挟私妄作。这是明摆的事实啊!”
愚人,作不识字、没有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并不是没有智慧的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弊端,同学们应该怎么办?
孔子再一次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少说多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同学们,巧言令色的人,是没有什么仁爱之心的。”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奇装异服的流行,泱泱大国,居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五颜六色的染发,“紫之夺朱”。靡靡摇滚的传播,民乐衰落,全民非诚勿忧,超女又超男,“郑声之乱雅乐”。学者走穴,巧言令色,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利口之覆邦家”。
变革时期的社会的真实写照。同学们要辨别是非,不为时尚所迷惑。
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走了红色,厌恶郑国的淫乐扰乱雅乐,厌恶恶俗成正统。我厌恶巧言令色致使国破家亡的人。”
我亦厌恶。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突然感觉自己说话太多,而且多说无益,不但说话没有人听,还要被别人误解,有时甚至自己的学生也产生误解。面对现实,孔子感觉非常无奈,“我真不想再说了。”孔子如是说。
孔子的“欲无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想评论自然,不想评论社会,不想评论人生。“罢了罢了,我累了,不想再说了。”
子贡一听急了,“老师,您别这样,如果您不再说,那我们又能说什么呢?我们如何继承您的学说呢?”
孔子一听乐了,“苍天说过了什么?然而,四时更替,百物枯荣,春去又冬来,夏种待秋收。苍天说过了什么?”
子贡啊,你是越学越糊涂了,你不记得我曾经说过的话了吗?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要不得。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孔子还真有不说的时候,装病不见客。
来者何人?孺悲,受鲁哀公派遣,跟孔子学丧礼。中央政府公派定向代培生,自然是与众不同,为人骄傲自满。
一天,孺悲想见孔子,孔子借口生病,不愿见他。孔子叫学生把孺悲送到门外,自己抚琴而歌,让孺悲站在门外听歌学习。
我不是想见就能见的,你姑且听之,学得好与不好,那是你的造化。
这是孔子惩戒教育的手段?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就是宰予,此人可能比较懒散,因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不过这个人还是很有想法的,他想跟老师讨论守丧期限问题。
没有想到,又是遭老师的一顿臭骂。尽管如此,宰我的想法还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宰我问孔子:“老师,三年的丧期是不是太长了?您想,君子三年不行礼,这礼就坏了;君子三年不行乐,这乐也就没了。三年的丧期可不可改为一年呢?在一年时间里,旧谷吃完了,新谷已收仓了,钻燧取火的方式也改变了。一年丧期已经够了。”
孔子说:“为父母守孝一年后,你就吃稻米,穿锦衣,你心安不安?”
宰我说:“我心安呀!”
孔子说:“既然你心安,那你就改嘛。君子处于丧期,是因为吃饭觉得不香,娱乐觉得不乐,生活觉得不安,所以才甘愿守孝三年。如今既然你心安,那你就把丧期改了吧。”
宰我走后,孔子说:“宰予不仁义。孩子也要出生三年之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的惯例。宰予是不是也能为其父母守孝三年呢?”
我觉得孔子并不守旧,他虽然批评宰我,但也没有当面反对修改丧期,因为“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丧期并不是法律。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未尝不可。
现在南方闽南地区的丧期普遍为四十九天。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对宰我的问题还耿耿于怀,白天睡大觉,吃饱了撑着,不学好的,专门问些不该问的问题。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真难啊!既然如此,不如学习打牌下棋,这总比没有事做好些。”
的确如此。
差生教育问题是当代教育最艰难的问题。学业差,品德差。然而教育评价又以学业为基本内容,为了应付,教师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对付差生的学习,疲于奔命,却几乎没有效果。按孔子的说法,倒不如就让差生学习打牌下棋,让他们有事做,不捣乱。弄不好,出几个桥牌高手也说不定。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听到这里,子路又插话了。打什么牌?下什么棋?还不如练练武术,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
子路问:“老师,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准则。君子有勇无义,就会犯上作乱;百姓有勇无义,就会沦为盗贼。”
读书人干起坏事来,比谁都狠。
笔杆子杀人见尸不见血。
高科技犯罪防不胜防。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讪,诽毁。“徼,抄也。抄人之意,以为己有。”培养君子是孔子教育的基本目标,现在孔子又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这是怎么回事呢?
子贡可能有些不明白。记得孔子也曾经说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恶吗?
子贡问孔子:“老师,君子也有厌恶别人吗?”
孔子说:“当然有。君子厌恶在背后讲人坏话的人,厌恶居下级而诽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压制言论的人。”
孔子反问子贡:“你也有厌恶的人吗?”
子贡说:“我厌恶抄袭别人成果却以为有智慧的人,厌恶粗暴却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攻讦别人却以为耿直的人。”
师生一唱一和,颇为精彩。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的学生都是男生,孔子的君子、志士、仁人,见不到女人的身影。《论语》里提到女人,一是泛指的父母,“父母在不远游”,那是孝;二是南子,卫国国王卫灵公的夫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不得已而为之,那是忠;三就是这一句中的“女子”。钱穆说此“女子”是指家中的妾,我认为不是,但也不可以认为“女子”是指一般的天下女人。“女子”是很正式的称呼,应当是指如南子一类的女人,她们有姿色,好搬弄是非。
“小人”是《论语》论述的主要对象,与“君子”对称,以烘托“君子”的特质。“小人”是男人的一部分,包括樊迟,樊迟给老师出难题,专挑老师不懂的东西提问,孔子称他:“小人哉,樊迟也。”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侍候。你亲近他们,他们就放肆;你疏远他们,他们就怨恨。”
被误读的孔子,这是一例。孔子有先见之明,明知会被小人误读,他还是要告诉学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你们要小心侍候。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为自己做一个辩护,我为什么不想见阳货?阳货都那么大年纪了,还做那么多令人厌恶的事情,他改不了。
同学们,要趁早改掉自身的毛病,人过四十,毛病就改不了,就完蛋了。
孔子说:“年过四十还令人厌恶,那他就走到尽头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