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叶挺独立团配合北伐军攻打长沙的战役。1926年6月5日,叶挺独立团攻克攸县时,广州尚未誓师北伐,第四军的部队尚未全部进入湘境,独立团想进行击溃湘东之敌,但是恐怕孤军深入难以取胜,所以暂停向醴陵败退的敌人追击,在攸县占领有利地形,以掩护北伐军后援部队集中。6月17日,第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二师由粤出发,直到7月3日,先后经乐昌、九峰、郴县到达攸县,这时,醴陵工农群众得悉北伐军大部队将至,在共产党领导下,又暗中组织侦探队、向导队、运输队等前来协助北伐军,并将醴陵的地形和敌情作详细汇报。当时第四军制订了醴陵作战计划,独立团在左翼,经泗汾桥向醴陵攻击前进。北伐军决定7月10日拂晓开始向醴陵进攻。左翼叶挺独立团得到共产党组织的当地农民侦探队、向导队协助引路,以一部分在拂晓前从泗汾桥左侧徒步渡河到北岸,侧击敌人,以主力沿攸县通醴陵大道前进,在泗汾桥与敌军谢文炳部约2000余人相遇,反复争夺,战斗激烈,血战到下午,敌军瓦解向北溃退,叶挺独立团攻占泗汾桥后乘胜追击,经过一天的战斗,敌军不支,纷纷溃退,7月10日通向长沙的南大门醴陵被独立团占领,有力地支援了中路军于次日进占长沙。北伐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得到当地农民担任向导,跨过湘江东岸,于7月11日攻克长沙,敌军被迫向平江、岳州方向退却。
(3)平江战役是叶挺独立团进驻湖北前在湖南境内进行的战役。独立团在浏阳驻防期间,叶挺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新组建了一个特别大队和一个补充营,进一步加强了战斗力。1926年8月19日,独立团开始攻打平江。当时,敌人以重兵一万多人防守平江,在平江、汨罗江南岸一带高地构筑坚固工事,由吴佩孚的心腹在平江设指挥部统一指挥。张发奎令团长叶挺统率第一、二营向平江前进,与第三十六团联合,立刻歼灭在平江城的敌军,并指派一部越过平江从后面的云山及天狗山进攻。
独立团接受命令后,即从小路迅速渡过汨罗江到达北岸,绕到敌人后侧,协同兄弟部队以突然动作攻破平江城,又迅速渡回汨罗江南岸,从侧后向据守在天岳山等阵地的敌人攻击,使敌军全线崩溃。
(4)中伙铺战役是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北后为攻打汀泗桥扫除障碍的战役。北伐军到达通城后,立即召开军事临时会议。会议决定以第十师全部从右面包抄汀泗桥之右,第十二师和独立团由正面向中火铺直出火车站进攻汀泗桥。叶挺独立团及兄弟部队到了中伙铺,敌人约有一个团的兵力驻扎,还不知道北伐军到来,独立团第二营分路直入,冲到火车站,敌人溃不成军。北伐军俘虏敌团长1名及敌人200多人,其余的退到汀泗桥。
叶挺独立团及兄弟部队取得了中伙铺战斗的胜利。
(5)汀泗桥战役
汀泗桥是由湖南进入湖北武汉的第一道门户,桥东面为崇山峻岭,西、南北三面环水,南北只有一座百余米的铁路桥可以通过,素有天险之称。当时吴佩孚有4个旅守卫汀泗桥。1926年8月,北伐军由正面进攻汀泗桥,从清晨激战到黄昏,没有什么进展。叶挺到附近农村向群众调查,得知东面大山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汀泗桥。于是,独立团一部分将士同兄弟部队由南面向正面敌人进攻。叶挺派独立团另一部分将士从东面大山上的小路,绕到敌人背后,进行袭击,出其不意地夺取了最高峰上的敌人阵地。独立团将士用猛烈的火力向汀泗桥附近敌人的阵地射击。经过日夜战斗,8月27日下午占领汀泗桥后,独立团团长叶挺率队猛追败退之敌,逼近贺胜桥。汀泗桥战役,对挫败吴佩孚的气焰,动摇孙传芳的军心,振奋北伐军的士气,起着重大的作用。
(6)贺胜桥战役贺胜桥地势岗陵起伏,茶树丛生。西南有黄塘湖,东北有梁子湖,河流交错。时值水涨,低洼地区已被水淹没,粤汉铁路纵贯南北,为鄂南第二门户要冲。吴佩孚集中兵力2万多人,在险要地带设置3道防线,构成纵深5公里的防御体系。吴佩孚为防北伐军绕到背后袭击,还命令在每个山头构筑环形工事。叶挺独立团和第十二师为攻击队,于1926年8月29日黄昏进占黄石桥,30日拂晓向贺胜桥攻击前进。各部队炮兵集中统归第四军参谋长邓演存统一指挥,位置于新家桥附近,独立团为右翼队沿铁路进出桃林铺附近。粤汉铁路工人组织的交通破坏队,奋勇接近火线拆开铁路钢轨,协助北伐军前进,防止敌人装甲火车的袭击。8月30日拂晓开始总攻。在这次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担任正面进攻的任务,战斗打响后,叶挺指挥独立团战士,以迅猛的动作,突破了敌人前沿阵地,向纵深展开。第二营营长许继慎(共产党员)胸部负伤,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指挥,顶住敌人的反攻,一直等到友军赶来,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吴佩孚苦心经营的3道防线,全部崩溃。第四军在此役中俘敌官兵2545名,缴获长短枪1847支、机枪9挺、大炮20门、枪炮弹大批;自己也伤亡官兵497人。北伐军在贺胜桥胜利后,即派第十师日夜兼程,沿粤汉铁路向溃退之敌追击,越过纸坊,一直追到武昌城郊。
(7)武昌战役武汉是武昌、汉口和汉阳的总称。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汉口位于长江北岸,汉阳位于汉水和长江的汇口两岸。武昌素为湖北省政治中心,城墙坚固,周围约达60华里,城高约7米有余。城内有蛇山横贯其间,居高俯瞰全城。城北靠近长江,东有沙湖,南有洪山,西有南湖。城郊地势平坦。武昌是华中地区交通枢纽,形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古城,为军事上必争之地。
吴佩孚逃回武汉后,随即进行重新部署,调集全部有生力量,加筑防御工事,策划固守武汉三镇,企图依赖长江天险和武昌的高墙深沟,孤注一掷,作最后挣扎。当时城内有守敌宋大霈、刘玉春、刘佐龙、陈家谟等部约2万人。第四军于1926年9月1日抵达武昌城外后,与第七军、第八军从三面包围了该城。为准备攻城,第四军各师、团专门成立了奋勇队。叶挺独立团指定一营为奋勇队,由营长、共产党员曹渊率领,全营官兵纷纷留下家书去攻城,他们表示“为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战死,虽死犹生”。3日和5日发起两次攻城战斗,均未奏效。叶挺独立团参加了第二次攻城战斗,奋勇队第一营冒着炮火潜近城脚,架起了几具云梯奋力攀登。敌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扫射。独立团第一营官兵轮番强攻,前仆后继,死伤惨重。第十、第十二两师的奋勇队死伤过半;独立团一营伤亡军官自曹渊以下11人,士兵计140多人。正如9月5日《国民日报》在报道包括叶挺独立团在内的《国民第四军十二师之战绩》中说,“城虽未下,而此种大无畏之精神,已足以吓破敌胆矣”。6日北伐军占领汉阳,7日占领汉口,武昌则成为一座孤城,处于北伐军四面包围之中。北伐军改用围困封锁之策,武昌城内守军组织精锐敢死队,妄想突围。10月1日,通湘门之敌60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向叶挺独立团防地发动突袭,夺去掩护工兵发掘坑道的铁甲车,并占领通湘门车站及梅家山高地。叶挺独立团集中火力猛击来犯之敌,激战一个小时,夺回阵地和铁甲车。10月3日,敌人再次突围,亦未得逞。10月9日,武昌守敌刘佐龙部吴俊卿等与国民革命军约定投诚并作内应。10月10日,北伐军第四军在城内投诚部队作内应配合下,再度攻城。叶挺独立团由通湘门附近爬墙入城,与顽固抵抗的敌军展开巷战,并首先攻占筑有炮台和环形工事的制高点蛇山。经过40天的激烈战斗,叶挺独立团终于占领了武昌城,创造了北伐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绩。第四军在攻城的整个战斗中,伤亡官兵1248人,其中叶挺独立团牺牲官兵191人。
自1926年5月出师北伐至同年11月,在半年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转战湘、鄂、赣3省,奔驰数千里,经历7个战役。特别是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锋队,首先攻克安仁县的攸县地区,掩护北伐军主力集中,在各个战役中能摧强敌,能拔坚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叶挺独立团战斗力最强,牺牲最巨,建功最大,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为国民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在整个北伐中,独立团伤亡约有1000人,牺牲的有600多人。北伐胜利后,叶挺独立团改编为七十三团,后来又进行了扩编。叶挺独立团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堪称人民军队的前驱。
2.模范革命军人曹渊
曹渊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曹渊,1902年生于安徽寿县。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11月曹渊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之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曹渊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战役。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出色完成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1926年5月,曹渊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一营营长。8月20日,曹渊率部参加了平江战役。在攻打汀泗桥的战斗中,一营官兵在他的率领下,不怕牺牲,奋勇冲锋,终于使北伐军第四指挥部转危为安,受到军部的传令嘉奖。8月29日,北伐军攻打军事要隘贺胜桥,二营营长许继慎及部下陷入敌围,许继慎身负重伤,曹渊率一营官兵强行突入包围圈,救出了许继慎,指挥一、二营拼死还击,终于攻克了贺胜桥。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奋勇队(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克。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合葬。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4个大字。墓前竖立一个墓碑,碑上横刻“精神不死”4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边刻曹渊等191位烈士英名,右边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4句话。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
3.冯玉祥响应北伐
冯玉祥(1882—1948)是国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者,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今河北)青县。辛亥革命后,参与反袁护国,反对张勋复辟,支持护法战争等。北京政变后组成了国民军并兼任总司令。
国民军(又称西北军),原属直系军阀系统,由冯玉祥率领。1924年10月,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乘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北洋军阀政府,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将参加北京政变的部队组建成“中华民国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及孙岳任副总司令兼第二、三军军长。这支军队的统辖范围包括京、津、河北、绥远、察哈尔、甘肃、宁夏、河南、陕西等地。由于国民军同情人民,倾向国民革命,招致国内外反动派的仇视,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中外反动派组成中国反赤大同盟,首先在北方打击国民军。
1926年3、4月间,吴佩孚、张作霖组成奉直联军,将国民军驱出京、津地区。同年6月,各军阀在北京协商,确定了联合进攻计划,具体部署是:在北方,由直、奉联合继续围攻和消灭国民军,在南方,由吴佩孚出兵湖南,进攻唐生智部,然后联合西南各地军阀,围攻广东革命根据地;在江西,孙传芳部署邓琢如部和在福建的周荫人部,伺机偷袭广东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