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孙中山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的重要经验。1923年2月,孙中山把陈炯明势力从广州驱逐以后,重返广州,深刻认识到除了建立自己的武装以外,根据地的建设也是革命的“凭借”。他说:“13年以前,我们都是用广州作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我们想重新再造民国,还要拿这个有光荣的地方作起点。好比作新屋一样,必须选定一个好屋基,广州市就是我们创造民国的好屋基。”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接着,又实现了广东与广西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奠定了一块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国共合作实现后,为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国共两党积极着手建立一支革命武装力量。过去,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主要是利用各大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地方军阀从事革命活动,因而屡遭失败,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痛苦的教训。国共合作实现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为筹备委员。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任命曾被派往苏联考察的粤军参谋长蒋介石为校长,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为党代表,先后聘请加伦(布留赫尔)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这年11月,刚从欧洲归国不久的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6月16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词,强调指出开办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军校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校本部。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部和总教官室。后增设教育长、参谋处长,教授部与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仍持旧制,其他各部均改为处。后又增设军法处、军械处和入伍生队总队长。教学贯彻执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新型的革命军事政治学校。
军校仿苏联红军建制,创建教导团学生军,建成一支新型的革命军。1926年3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把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五、六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到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还先后建立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分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军校师生在统一广东和出师北伐中建立了卓著功勋。
(一)国共合作平定商团叛乱
平定商团叛乱,是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为保卫革命政权而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国民党改组后,广州革命形势迅速高涨,1924年7月,广州工人组成了工团军,领导和组织广州工人进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的斗争,拥护广州革命政府。广州也成立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组织农民进行反对剥削和地主的运动。
广州革命形势的高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惧。港英当局一面积极援助盘踞在惠州的陈炯明反攻广州,一面又运动广州商团,妄图从内部颠覆广州革命政府。广州商团成立于1912年,原为商人的自卫组织,参加者只是一些经商者。1919年由受英国香港汇丰银行支持的陈廉伯担任商团团长后,开始大规模发展组织,到1924年5月间已扩充到6000余人。随着武装队伍的扩大,陈廉伯的野心也在膨胀,他把沙面租界作为黑据点,北联北洋军阀,南联陈炯明和广东省内各商团及乡团,在香港当局支持下,图谋取代广州革命政府,成立所谓商人政府。
1924年8月初,广州商团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协同陈恭受等人向香港德商购得大批军械――长枪9000余支,由一丹麦货轮哈佛号秘密运往广州。孙中山获悉此消息后,立即指示廖仲恺、蒋介石进行查处。陈廉伯闻讯大怒,于8月12日指示全市商店总罢市,要挟蒋介石立即释放哈佛号,并放还军械。14日,陈廉伯出动2000多名团丁围攻孙中山大元帅府,蓄意扩大事态。
1924年9月1日,孙中山发表《为商团事件对外宣言》、《致英国麦克唐纳尔政府抗议电》,对英干涉中国内政进行严厉谴责。汪精卫、胡汉民等反对孙中山用武力解决商团的主张,廖仲恺因其严办商团的主张受阻而向孙中山面辞广东省长职务。孙中山面对重重困难,主张离开广州,另谋生路,决定迁大本营至韶关,广州设留守府,派胡汉民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长。孙中山离广州前往韶关督师北伐后,胡汉民即取消对陈廉伯、陈恭受的通缉令,发还其被封财产和被扣留的部分枪械。商团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
1924年10月,商团两次煽动广州商人大罢市,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孙中山命令下要求商团交出武器。10月10日,商团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屠杀参加庆祝双十节(辛亥革命)游行的工团军和市民,被杀者20余人,伤者无数。事后商团公开张贴胁迫孙中山下野的布告,还联络军阀陈炯明等,图谋里应外合,建立所谓“商人政府”。同日,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广州反帝大同盟、广州工人代表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30个团体,约五六千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大会,强烈要求打击反革命商团。当会议结束,各团体结队游行示威,经过太平南路时,商团军向游行队伍开枪,打死20余人,伤100余人。各团体纷纷要求消灭商团军,并表示“誓为政府后盾”。
11日,孙中山组织革命委员会,自任会长,特派许崇智、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陈友仁、谭平山6人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并命令该会用会长名义便可以行事,平定商团事变。12日,令胡汉民将广州商团机关一律解散并缴械,令韶关警卫军及北伐军一部回师广州,讨伐叛乱。15日,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黄埔军校学生,以及桂、湘、豫、粤各军,分5路包围西关,经数小时激战,商团纷纷缴械,商团叛乱被平定。之后陈廉伯、陈恭受逃往香港。17日,广州全市商店一律开业。国共合作平定商团叛乱,打响了大革命高潮的第一枪,清除了广州革命政府的心腹之患,稳定了政局,为推动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就在这次平叛胜利后不久的11、12月间,黄埔军校的第一、二两个教导团相继正式成立。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由何应钦任团长,教导第二团以王柏龄为团长。后来发展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平定商团叛乱后,特别是在五卅运动(是指从1925年5月30日开始的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广州国民政府经过组织两次东征,平定杨、刘叛乱,以及成立国民政府和整编国民革命军,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1.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和平定杨、刘叛乱
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平定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
(1)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广东是孙中山多年来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依托。当时,广州大元帅府所管辖的地区只占整个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内部也不稳定、不巩固。
对它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盘踞东江、敌视广州政府的陈炯明部。在广州政府内部,还有打着拥护国民革命旗号、实际上却是地方军阀势力的杨希闵部的滇军和刘震寰部的桂军。他们把持着广州市区,横征暴敛,扰民害民,同帝国主义势力也有秘密来往,使广州政府时时感到腹背受敌的严重威胁。
1925年初,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病重之机,在英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举兵进犯广州。广州政府(广州大元帅府)组织东征军,并于1月15日发表《东征宣言》,讨伐陈炯明。担负东征军右翼的是许崇智所部粤军。由于蒋介石兼任粤军参谋长,黄埔军校校军3000人编入右翼军。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负责军中政治工作,由陈延年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战争开始后,担任左翼和中路的杨希闵、刘震寰部都按兵不动。右翼军却进展迅速,黄埔校军更是战功卓著。2月,这支军队在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先后攻占淡水、海丰,3月占领潮汕地区,回师时又在棉湖击溃陈炯明军主力林虎部,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黄埔军校校军,也称为党军。自1924年11月11日孙中山将由黄埔师生为主干组建的校军正式称为“党军”后,人们就把以黄埔校军为核心的革命军叫做“党军”。这支组建不久、训练时间很短、人数也不多的新军是以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士气高,纪律严明,并能得到民众的帮助,所以能够出人意料地屡摧强敌,建立赫赫战功。当时的《商报》在3月27日有一篇报道说:“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市安堵,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执篷营露宿。东江人民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保国卫民之革命军。”黄埔校军所具有的良好素质与风范,是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