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确定了北伐战争的方针;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3月,湘军赵恒惕与唐生智之间的战争成为引发北伐战争的导火线;5月,叶挺独立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入湘援唐作战,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6月5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6日,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出师北伐宣言;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1.国共两党相继作出北伐的战略决策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面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和斗争不断升级,面对西山会议派分裂党的活动,国共合作到底能不能进行下去,如何进行下去,这是国民党二大急需解决的问题。大会决定接受孙中山的遗嘱和“一大”所定的纲领,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主张,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共同革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传递了国民党方面继续坚持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的信息。国民党二大结束后,中共中央为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北伐问题,于1926年2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特别会议。这次会议首先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局势,指出:“广州国民政府作为中国国民革命唯一的根据地,……只有向外发展的北伐,煽动全国反帝国主义的暴动,才能增强自己的声威,才能维护自己的存在,否则必为反动势力所包围而陷落。”同时指出“现在的时局,实在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的关头。固然应该在北方努力集中一切革命势力来抵御帝国主义的反攻,而根本的解决,始终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同时会议又依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十分明确地规定共产党应切实组织民众(尤其是农民)支持北伐,指出:“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州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为主干。”“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州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作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1926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第九十七号通告,将北京特别会议关于北伐的战略决策精神向全党宣示,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的党团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发动民众敦促国民政府北伐。
2.唐生智发起讨伐赵恒惕的战争
1926年3月,湘军赵恒惕与唐生智之间的战争成为引发北伐战争的导火线。
唐生智(1889—1970),湖南东安人,字孟潇,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湖南陆军。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战争。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职。之后曾倾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949年11月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4月6日,在长沙病逝。国民革命军进军湘鄂战前,赵恒惕就任湘军总司令和湖南省长,拥兵4个师(1923年8月7日,孙中山在衡州任命谭延闿就任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职,将所属部队编为5个军。赵恒惕急忙组织“护宪军”迎战,19日赵恒惕就任湖南护宪军总指挥。唐生智任第三路军指挥,讨伐谭延闿。谭延闿战败)。谭赵战争结束后,赵恒惕将湘军整编为4个师,唐生智任暂编第四师师长。赵恒惕就任湘军总司令和湖南省长期间,名为自治,实为吴佩孚的附庸。1926年初,湖南人民掀起讨吴佩孚驱赵恒惕运动。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与两广取得联系后,起兵反对赵恒惕。3月6日,唐军第十五团开始向长沙进逼,8日继续向长沙进军,声势极盛,限湖南省长赵恒锡于24小时之内离开长沙,赵恒惕自知不敌,12日宣布唐生智为内务司长,兼军务司长,自己“因健康欠佳,赴沪医治,依照省宪规定,所遗省长职务,着由内务司长唐生智代理”,13日赵恒惕离开长沙。16
日唐生智自衡阳到长沙,电邀湖南第一师师长贺耀祖、第二师师长刘硎、第三师师长叶开鑫来长沙共商善后。3月25日唐生智就任湖南代理省长,在军事会议上下令扣押刘硎,免去叶开鑫职务,枪毙肖汝霖(第二师秘书长)、张雄舆(第三师参谋长)、刘重威(第三师旅长),派第四师骑兵旅旅长何键向叶开鑫部进攻,唐叶战争爆发。3月25日,广州政府派陈铭枢、白崇禧来长沙和唐生智联络。3月30日唐生智军已入岳州,叶开鑫退守湖北。
3.国民革命军入湘援唐作战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入湘援唐作战,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
唐生智倾向革命的行为,引起了吴佩孚的不满和愤怒。4月,吴佩孚命令赵恒惕所部第三师师长叶开鑫为湘军总司令,率3个师另两个旅反攻长沙;同时,命湘鄂边防军司令李倬章率4个师和其他3个旅增援叶开鑫。在吴军重兵压迫下,5月初,唐生智放弃长沙,退守衡阳,急电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国民政府于5月10日决定派兵援唐,遂命第七军第七、第八旅先行入湘。21日,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北伐前敌总指挥。24日,又派第四军第十、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入湘援唐。第七军第八旅于6月1日在衡阳西北金兰寺地区击退叶开鑫一部的进攻。叶挺独立团于6月2日到达湖南安仁,在第八军第三十九团一部配合下,于安仁北面的渌田、龙家湾地区击退直系军4个团的进攻,以1个团战胜4个团的战绩而闻名军内外。5日,进占攸县。援唐作战的胜利,稳定了湖南战局,打开了北进通道。同时也成为促使国民党最终作出北伐决定的关键因素。
4.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
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7月4日,为完成总理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宣言的大体内容是说:国民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理由是:(1)中华民国的政府,应由中华人民一起建设;(2)人民生活堪忧,再也经不起战争的打击。所以总理孙中山北上之时,就向全国人民坦言,国民政府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问题。但是段祺瑞政权对于国民会议,则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1924年10月,奉系联合冯玉祥部打败直系,段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他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同时帝国主义者又煽动军阀,肆意制造祸端。直到今天,我党多次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和平统一的主张未能实现,而卖国军阀吴佩孚得到英帝国主义者的支助,死灰复燃,竟然要效仿袁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的运动。帝国主义者则以关税利益相许,以及给以金钱军械的接济,直接帮助吴贼压迫国民革命;间接即为谋求掌握中国关税的永久权利,从而使中国经济生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吴贼面对国民革命势力的日益扩张,卖国借款的计谋,势难得逞,于是一面倾其全力,攻击国民革命根据地,一面指使匪徒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入湘对抗国民政府,至此,国民政府忍无可忍,只能采取出师北伐的唯一途径。
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二)北伐战争的战略部署
1.北伐战争的目的和对象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向国人昭示了北伐战争的目的和目标。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吴、孙、张3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
(1)北洋军阀政府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
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所以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4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3年袁世凯开始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被袁世凯北洋政府打败后,1915年袁世凯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蛊惑下复辟帝制。1916年3月22日在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中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袁世凯死后,无人能控制局面。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3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占踞东北3省。另外,还有山东的鲁军张宗昌,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各派系军阀还在外国列强操纵下,相互征战,战乱不断,中国人民备受煎熬。
(2)北洋军阀势力简介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的时候,段祺瑞已经下台。当时,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沦为附庸,占据两湖、河南3省和河北、陕西,控制京汉铁路。直系军阀之后起者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
2.北伐战争初期双方军事情况
当时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军约20万人,控制湘、鄂、豫等省和陕、冀部分地区;从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军约20万人,盘踞赣、闽、浙、皖、苏5省;奉系张作霖军约35万人,占据东北各省和京、津等地。吴、张勾结,控制北洋政府,在北方,向南口、多伦等地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冯玉祥的部队)进攻;在南方,吴佩孚增兵入湘,企图联合西南军阀,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孙传芳在赣、闽伺机行动。
北伐开始时,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战争过程中发展到40多个军近百万人),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组织国民军联军约5万人(后发展到约20万人)响应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一军至第八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一军至第八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除第八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七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军事委员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根据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部署以主力进军湘、鄂,另以第一军大部在广东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一军、第四军各一部和第五军大部留守广州。
3.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北伐战略北伐战争前,中国存在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大军阀集团。
同时,在西南、东南、西北、中原等地还存在着若干军阀小集团。这些集团既彼此争斗,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勾结。如何利用矛盾,因势利导,分化联络,确定打击的先后主次,是北伐出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