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敌后部队的转移不像大后方那样,可以很快地毫无顾虑地集中调动,所以,皖南新四军北移需要经过敌人的重重封锁,渡过长江天堑,而且要处处作战,做好弹药的补充、给养的筹措、时机的选择等准备工作。于是,12月10日,蒋介石颁布手令,决定延长皖南新四军北移时间两个月,他明确要求:“新四军各部限期开到黄河以北作战,兹再分别地区,宽限时间,凡在长江以南之新四军全部,限本年12月31日开到长江以北地区,明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作战……”
根据国民党的期限,皖南新四军大部分已经陆续开往江北,只留下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以及后方人员1万余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快行动,不得不延迟时间。此时,皖南新四军从国民党那里只得到2万元开拔经费,而且还在三战区没有领回来,其他什么都没有,就连空虚的口惠也没有。
蒋介石为使皖南新四军北移不发生变化,命令顾祝同通知所属各部 加以协助,这使得中共中央认为,新四军北移不会出现阻碍,但仍然提防发生变故。12月14日,中共中央致电叶挺、项英,告诉他们:“移动时间蒋限12月底移完,我们正交涉展限1个月,但你们仍须于本月内尽可能移毕……叶、项二人均以随主力去皖东为适宜,资料及后方移苏南者可由周子昆、小姚负责指挥。”中共中央还提醒叶挺、项英,尽管蒋介石已经命令第三战区协助皖南新四军转移,但“仍须注意警戒”。
几天之后,中共中央已经感觉到形势的严重,第三战区开始调集部 队包围皖南新四军。12月1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电告叶挺、项英,要求项英“暂勿离开军队”,叶挺与一部分人员北上,望迅速作出部署。当天,中共中央致电南方局、东南局,指示这两个中央局“分别向顾祝同、何应钦及参政会特别委员会提出江北苏皖鄂3省已在大举进攻新四军,皖南、苏南之新四军军部及其3个支队亦已被中央军重重包围,有准备攻击讯,请制止江北之进攻,撤退皖南、苏南之包围。”中共中央告诫说,特别是在八路军南下增援时,“须缓和顾祝同在皖南之发动”。
这时,新四军皖南部队已经决定遵照命令向江北转移,并已命令其后方人员及资材、医院立即开始移动,其正规部队也正遵照命令作移动准备。由于新四军北移所需经费和弹药尚未全部领到,为此,中共中央要求将新四军转移时间延迟至第二年2月中旬,而且保证在2月15日前全部离开皖南,不留一兵一卒。12月18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致电国民政府参谋次长刘为章,通过他转呈蒋介石,将上述计划报告了蒋介石。
考虑到蒋介石可能会反对叶挺渡江,所以,中共中央决定不征求蒋介石的同意,叶挺迅速渡江。12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就叶挺渡江问题致电刘少奇、陈毅,指示他们在江边作好接应准备。12月24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两次致电叶挺、项英,要求他们“立即开始分批移动,否则一有战斗发生,非战斗人员与资料势必被打散”。中共中央在电报中还提出:1.必须准备于12月底全部开动完毕;2.叶挺率一部分人员必须立即出发;3.一切问题须于20天内处理完毕。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项英认为日伪在铜陵、繁昌、芜湖一带封锁严密,因而对军部北移犹豫起来,并且报告了中共中央。12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项英,对他的迟迟不行动提出批评。电报说: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向中央请示方针,但中央早在一年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
至于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你们自己想办法。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期限,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和办法,虽然受些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和决心,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果遇国民党向你们进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和决心,这个方针也早指示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或走的问题,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四)北移路线
江南新四军部队已经决定渡江北上,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走哪条路线的问题。过去,新四军大江南北的交通运输是在敌占区芜湖附近繁昌、铜陵渡江经无为到达江北。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渡江到皖东走的就是这条路线。自从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开始,军部通过这条路线向江北部队输送了许多干部和物资。叶挺军长于1939年5月到江北视察,走的也是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优点是路程较短,群众基础较好,沿途所经地区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和江北无为游击纵队的活动地区。后来,广西军阀开到无为后经常袭击新四军交通运输线,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的夫人、孩子等20多人,连同7万军饷被扣留,从此,这条运输线完全中断。虽经几次抗议,但没有结果。新四军大江南北交通运输线在停顿几个月之后,不得已改道苏南渡江。即:从云岭出发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竹箦桥,到达苏南指挥部所在地水西,再经苏南敌占区北渡长江。这条路线是皖南军部与苏南部队经常来往的一条路线。这条路路线程也较短,新四军在沿途设有许多兵站,群众基础较好。经过这条路线,几个月下来,已经有2万余人渡过长江,1940年12月初,皖南新四军后勤机关1700余人经这条路线辗转北移经苏南到达苏北。
另外,还有一条路线,这就是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经旌德、宁国、广德、郎溪到溧阳渡江再到达苏北。后来,皖南新四军北移大致就是经这条路线。但这条路线群众基础薄弱,路程也较远,还要经过国民党后方和重兵把守的地区。
皖南事变发生之前,在皖南只剩下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后方机关伤病员以及老弱妇孺2万多人,其中手无寸铁者过半。这些人究竟经哪条路线渡江北上?11月9日,叶挺从云岭启程赴上饶谒见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洽商有关新四军北移问题。经双方商定,新四军北移路线为经茂林、宁国、经苏南渡江北上。
傅秋涛、杨帆、郑德胜等也回忆说,新四军北移的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商定的结果。傅秋涛回忆说,我军决定北移后,“叶挺军长亲自奔走,向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提出北移路线,并要求沿途国民党军队不得拦阻。顾祝同同意我军经泾县、茂林、宁国、宣城、郎溪至苏南敌后北渡,并允于沿途保护。”杨帆回忆说,新四军从茂林到三溪入旌德、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渡江北上的路线,是叶挺军长在上饶同国民党第三战区谈判北移问题时,战区当局所指定并保证安全的路线。郑德胜回忆说,叶挺军长亲自与国民党当局谈判我军北移问题,“国民党要新四军由云岭出发,翻越丕岭,取道旌德、宁国经天目山进苏南,再过江到苏北。”转移之前,项英还派人到上饶向顾祝同要求增补武器弹药。顾祝同说他以人格担保,从云岭到宁国没有一个日本兵,到宁国后,连同以前欠的武器弹药全部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