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121

第121章 4行书:收放自如,人生自怡然

第九章4行书:收放自如,人生自怡然

楷书固然方方正正,却又有着书写速度太慢的缺陷,草书固然能刹那间挥笔而就,却又狂乱得难以辨认,当人们力求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行书应运而生。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如楷书那样端正。行书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就称行草;行书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就称行楷。

和其他字体相比,行书具有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收放结合的特点,放则凸显草书风骨,收则尽显楷书风范,堪称收放自如的智慧融合体,笔锋之间是人生的重现。幸福的人生也当如这行书一般,可纵情狂放,也可内敛端正,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收放自如,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生活。

李白的狂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皆以为是狂放成就了诗人李白,其实不然。在狂放的心灵之下,李白也懂得克制隐忍,面对红尘俗世收放自如,从容以对,放能潇洒遨游天下,挥洒出众多的名篇佳句。

当年李白到京城赶考,尽管才学过人,却因不愿给主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等贪财之辈送礼,最终无缘功名。面对李白的才学,杨国忠不无讽刺地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甚至说:磨墨算抬举他了,他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面对官场如此的黑暗,李白心生气愤,却隐忍克制不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问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有人推荐李白,李白接过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太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

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继续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该狂时狂,该敛时敛,收放自如,从容以对天下,进可入世,融入俗世红尘却不觉烦恼牵绊,退可出世,不问红尘俗世,精修其心,乐得逍遥自在。

苏东坡赞美西湖诗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他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去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他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