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5草书:狂放性情见笔端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在长草、今草和狂草之中,狂草最能体现出草书狂放的特征。
人生有时也需要一点“狂草”精神,激发生命深处的热情,让沉默乏味的生活盛开别样的灿烂之花。唐代高僧怀素之所以成为“狂草”的精粹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传世狂草佳作《自叙帖》,更在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怀素10岁出家为僧。年少时在经禅的空闲之时,就爱好书法。那时因为贫穷,没有钱买纸墨,为了练字,他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他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他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还写坏了很多笔头,后把它们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平日里更是喜欢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他以“狂草”名扬于世上。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癫狂……”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癫”,所以把他二人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是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常出现很多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于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怀素本纵情狂发的性格,成就了他纵情狂放的狂草书法,他运笔时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出神入化,笔墨之间尽显人生之潇洒狂放。
人们的生活大多时候是在平平淡淡中渡过,很少有机会和勇气去疯狂一次,更不用说像怀素那样过一种狂且真的人生。平静的生活固然安逸,但纵情狂放的生活也未必不是另一番生活滋味。揭下淡然的面具,放纵生命的本性,或许寻得了另一个快乐的心灵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