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
5280300000004

第4章 潜意识的理论诠释 (1)

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金钥匙是什么?

弗洛伊德曾在其著作《精神分析的困难之一》一文中说过,有三次革命给人类自身具有的自恋观念以沉重的打击:第一次革命来自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第二次革命来自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第三次革命则是他本人的潜意识精神分析论。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由本能、情欲等潜意识机制所驱使,而并非像表面所呈现的那样由理性所决定,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动物。

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两个核心观念,同时也是打开和把握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金钥匙,一是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心理结构非常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潜意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因都可以从潜意识中找到答案。然而早期的心理学界认为的“心理”的仅指意识层面,因此这样的情况下弗洛伊德的理论违背了所谓的“通常的标准”。二是认为性冲动是精神病和神经病的重要起因,当本能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后,引起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潜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于是产生了病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这两个断言触犯了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吗?真正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传统心理学总是根据意识的证词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多数心理学家甚至干脆把心理和意识混为一谈,而忽略了潜意识的存在,因此旧心理学关于人类心理生活给我们画了一幅虚假的图画。

然而,意识并不是心理的全部内容,关于人类的心理生活,如果仅从意识出发,那是迷茫而无方向的,因为意识常常会向我们提供虚假的情报,从而导致不可理解和混乱的行为。于是,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并提出其相应的概念。

意识是指个体稍加注意便可以提取的大脑信息。但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个被误认为是心理全部内容的意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潜意识,意识更容易被动摇,但他们都是心理组成的重要部分,意识仿佛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顶端,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淹没于海水之更强大的则是潜意识。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的能源中心是在不为意识所觉察的潜伏在心理结构深层的潜意识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是意识的前身和基础。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

意识不到潜意识,又怎样认识潜意识呢?

潜意识中包含着许多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相违背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通过学习,个体形成了有道德标准、社会文化等超我的意识,但是超我的意识总是会和本能产生冲突,会造成个体不安、恐慌等情绪,因此这些有违于道德标准、社会文化的本能及欲望便被压抑到意识阀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但不被意识到并不等于不存在。

人们心中常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又怎样认识潜意识呢?为此弗洛伊德又引入了前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中一再提到存在着两种潜意识: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前意识;一种是道德标准不允许的、不能进入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潜意识。一般说来,一种心理活动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潜意识的,当潜意识的本能冲动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检查,就会被拒之门外,不允许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常说的受到“压抑”,或者说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之中。如果能通过检验,它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所说的前意识系统。但是,即使它已属于这一系统,也不等于明确肯定它就是“意识”的了,它这时还不是“意识的”,而是具有变为“意识”的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才可以不受阻碍地直接变成意识的对象。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换言之,只有当前意识的内容被加以注意时,前意识的内容才能被意识到。

弗洛伊德是如何形容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的?

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都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在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它们进入接待室。前一个房间,潜意识内的兴奋不是另一房子内的意识所可以察觉的,它们逗留在潜意识内。它们冒险想闯入后面的房间,而被守门人赶出来,那么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那时我们便称‘潜意识被压抑’。但是通过守门人被允许进入门口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需要加以注意的时候,才可成为意识。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系统。守门人是指我们在分析治疗时去解放被压抑的意念而遇到的抗拒。我们如果称任何一种冲动是被压抑的,意思就是说它因为守门人不许它侵入前意识,以致不能冲出潜意识到达前意识系统。”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显示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心理结构的基本观念,表明了他关于深蕴心理学的基本架构。后来,弗洛伊德又对他所研究的心理结构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进一步完善了他关于心理结构或者说人格结构的理论表述,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指出,把潜意识等同于被压抑的东西是不正确的,同时肯定被压抑的东西必然是潜意识。但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弗洛伊德的著述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其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始终在于揭示患者被压抑的潜意识,将其转化到个体的意识之中,即可以被个体察觉的心理活动,从而消除患者因为潜意识压抑产生的不平衡而造成的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神经病是为潜意识提供的借口吗?

弗洛伊德的两个学生阿德勒和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上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学说理论。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则创立了“分析心理学”。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被统称为“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老师的精神分析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个体心理成长的过程是以生物学为定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以社会文化为定向的自我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包括:以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追求卓越为统一的人格核心和目标;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由社会兴趣、个体发展、生活风格、心理动力学和神经病理论构成。其中心理动力学理论是该理论的核心。追求优越是人行为的总目标,自卑和补偿则是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明确指出社会和个体主观因素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向。“个体”指的是一个与社会、他人有机联系,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阿德勒也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但他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但个体对于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带有一定先天无意识因素。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是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人格形成,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霍妮、沙利文、弗罗姆等成员;他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他对人持乐观态度,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罗杰斯、奥尔波特等都有重大影响;阿德勒推进了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他虽然承认潜意识的作用,但他更看重意识自我对个性的影响。

他认为,神经病是一种补偿方法,是潜意识中的补偿,也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作用。“向上意志”的目标本来使个体上进争取胜利,但因为外界压力过大,自己无法克服,于是只有逃避竞争。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病是潜意识的产品,而阿德勒则认为神经病是为潜意识提供的借口。

荣格与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分歧究竟在哪里?

人格整体论、人格动力说、人格发展理论和人格类型说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把情结归根于个体的童年经验。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和本能相互依存。荣格认为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等三个层面组成,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个体感知的部分,意识随着个体的出现而产生,随着记忆、思维等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增强。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和被压抑的经验等,个体潜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弗洛伊德把它称作力比多,即指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它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人的本能是使其获得快乐。

荣格修正了力比多理论,把力比多理论和能量的概念互换使用,他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有多种含义,有时表现为食欲,有时表现为性欲。后来,荣格用心

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荣格认为,力比多作为全部生命力同其他活动一样,是个体在整个成长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例如,儿童最早获得满足和快乐的源泉,是力比多生命力的营养和生长功能,并不是出于性的欲望。

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在意识中,它表现为运动或力量,在潜意识中表现为一种状态。这种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

心理能量永远不会消失,它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可以从意识活动转移到潜意识活动中,还会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例如,以幻想或梦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如发射人造地球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