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服饰心理学
5300300000033

第33章 服饰心理的现实观察与研究(7)

从民族民间文化的角度去看,总觉得现在的表演,有些不应改味儿的走味儿了,而有些应该改进的却没改进。因而,面对大红大绿、锣鼓山响的纯粹中国大地上的土艺术,21世纪的观众难免会生发出一些遗憾。

比如说,耍龙灯的长队表演人员,理应穿中式袄裤,别管什么颜色,也别管头上是否裹得很讲究,但起码要穿上带有传统特色的服装。龙灯,或布龙或板凳龙,形式没有变,风格没有变,仍锁定在那一个遥远的散发着土香的年代,而舞龙人却穿着一身带白道的蓝运动衣裤,使人很容易与现代运动场联系起来,总觉得味道逊色不少。

踩高跷、跑旱船的虽说是一身红袄绿裤,土得可人,但是涂得白白的脸上丝毫没有表情,呆呆的,冷冷的,与他们那激烈的动作极不谐调。有些踩高跷的穿着戏剧人物的服装,类似京剧行头,当然比较粗糙,属于民间小戏的服装吧。渔婆、艄公、好汉、民女等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五官的表情。锣鼓点儿紧一阵慢一阵地敲,舞人们长袖短刀地一个劲儿地耍。看得出他们很投入,很卖力气,而且很有瘾,不是对付,就是脸上全被厚厚的白粉凝住了,完全不顾及和观众的感情交流。

小时候看高跷,看服装、看动作。记得踩高跷的人能做出许多高难动作,他们之间也有一些诙谐的配合,常能博得众人喝彩或是引来一片笑声。20世纪80年代时带着孩子再看,显然比以前挑剔了,总嫌那些人表情太木,看过一遍就不再想看了。前两天,刚过灯节,友人提起农村高跷,说看什么看,全都傻乎乎的。我觉得友人并无鄙视民间艺术的意思,而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演员的表情确实需要改进。

当然了,要按种类分,高跷等属于广场艺术范畴,只要有鲜明的服饰形象加之强烈伴奏和大幅度动作,就能够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了。可那需要观者人山人海,从远处看。再说,高跷走红那是什么时候,20世纪上半叶。那时家里有个“话匣子(收音机)”就算不错了。过年过节赶个庙会,看到民间自娱自乐的演出当然新鲜。如今媒体繁多,包括形象在内的信息像雪片般飞来。在人们普遍感到视觉、听觉感官已经疲惫或者麻木的时候,我们的民间艺术还维持原有的模式,怎么能适应社会需求(如发展旅游),怎么能发扬光大起来呢?关于这一点,有识之士必有同感。

是不是在保持其精华的同时,一些表演模式也可以考虑与时俱进?

六、e时代形象

那天在机场候机,大约等了半个多小时的光景吧。看门旁一位年轻的女机场人员或许因闲得无聊,一直打电话聊天。本来两手没什么事可干,却也将电话机话筒夹在颏下,一副规范的“忙相”。她穿着讲究,不仅发型,连鞋袜都光光鲜鲜的,好似一尘不染。谈话声音柔柔的,五官表情是一种职业性的矜持,纤细的十指在摆弄着电话线……日前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办讲座,接触到许多白领类人士,一个个西装革履、领带考究,或是职业套裙、长发披肩。他们走路速度很快,风风火火同时又不失文雅。坐在那儿的,也是一边将电话机话筒夹在颏下,显然在通着话,一边又拿着手机,不是在接收就是在发短信。嗨!真忙!

满处都在显示着e时代的高速和忙碌,满处都是被称为“网络英雄”的人群。就我从本专业角度去观察,确实有这么一个群体,身上打着明显的e时代烙印。媒体上有不少篇章在歌咏着这样一些人,说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可是我有我的看法。

我觉得他们很看重金钱,对上司察言观色、对客户逢迎、对同事笼络,这一切,都是为了保住职位并争取提升。当然位置的升高即意味着薪金的成倍增长。为此,他们在衣着的选择上要审时度势,力求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涂朱则太赤”的绝佳境地。为此,他们还要在脸上常挂着善意的微笑,再说上两句英语,一举手一投足都极力表现出“层次”。

我觉得他们很懂得享受,烛光晚宴、游泳、网球,什么都要尝试一下。特讲究Party的品位,很会购赠友的礼品,张口名牌,闭口名曲,乍一听一看,谁在他们面前都会显得是“老土”。即使是满腹经纶的学者也会自感迂腐,一般的工薪族只能望其项背。这些人是e时代的宠儿。

如果与其共事或是从侧面观察,便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是这么完美。比如,名牌服饰、着装高雅的背后是对历史知识、古代汉语的孤陋寡闻;举止文雅、讲究礼仪的背后是行为粗鲁、国骂频频;熟练的电脑技术背后是写字太难看而且错别字一个接一个……我不止一次地叮嘱我的学生们,做学问一定要先学做人,而且要具有两个翅膀,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古汉语,这才谈得上飞翔。只有所谓的现代服饰形象和礼仪,那不过是西方生活方式的皮毛。绣花枕头是要经得住拆开看的,否则“邯郸失本步”在所难免。仅是洋装在身,Howdoyoudo,充其量不过吃几年青春饭。

形式与内容,这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问题。

七、看竞技,还是看人体

注意到没有,随着世界性女装遮覆面越来越少的时尚兴起,女运动员的运动服也愈益趋于短小。

早些年,男女运动员只是在开幕式上服装有所差异,上场时的竞技服款式相差不太大。上衣多为翻领、短袖、中等长度,下装为平脚短裤,上衣放在裤腰内。只有体操、游泳等项目传统上与此有些区别。近年来,体育界大讲观赏性,不仅乒乓球变黄了变大了,而且女运动员的运动服也越来越讲袒露了。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男运动服变化不大。看起来,观众对演员、对时装模特的性感视觉需求,转移到女运动员身上来了。

对这种现象我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有时觉得运动员挺可怜的,明明要拼死拼活争冠军,那是何等的艰苦,何等的考验?既需要耐力,又需要毅力,还要经得住拉拉队的大嚷大叫、皮鼓铜号……这般时刻,却还要身着“三点式”,供人欣赏。可想而知,其心态是各异的。

有人愿意在运动服上表现性感,美国的网球姐妹大小威廉姆斯就对自己设计的追求袒露的运动服非常得意。但也有些人不愿意这样穿,当古巴女排运动员身穿比女体操运动员衣服还窄小的运动服上场时,尽管得到了国际排联的肯定与提倡,中国女排队员还是未采纳。

我总觉得女运动员服装一味追求短小,有时显得勉强。看长跑、竞走女运动员那汗流浃背,又迎着凛冽寒风去拼搏的样子,我常担心露在外面的肚脐着凉。有一种说法是弹力运动服窄小合身能减少风的阻力,但不知有人调查过没有,运动员患肠炎是饮食不洁呢,还是脘腹受风?那日偶尔一瞥报上的照片:“三点式”+号码,先以为是泳装走台,仔细一看才知道是竞走。

为什么德国网球男运动员哈斯因上场未着传统短袖衣,袖子短了些露出肱大肌而遭到指责?国际网球界和媒体都对此颇有微词。看起来,这种对于男女衣服遮覆面有所区别的意识,源于西欧服饰传统。晚宴上女性袒胸露背,被视为高雅,甚至被认为是对主或宾的尊重,而男性一定要严严实实的燕尾服,否则将被认为不文明、不礼貌。其实,传统本是因时因地而异的,西方服饰传统意识之所以影响全世界,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生产力在世界领先,以致意识也成为“当然”。

对于目前这种运动服趋势,我们还不能提出反对意见,如果说过于袒露是前卫意识、偏激行为,那显然有些少见多怪。因为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竞技时就曾裸体,堪称雕塑艺术典范的“掷铁饼者”即一丝不挂。只是我想说,在今日体育界,倘若在不一定讲究优美身段的体育项目中,也一味地让女运动员袒露,是否有低级趣味之嫌?或者说实在有些本末倒置了。

八、还是穿衣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