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一次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走了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敬佩。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对他不肝脑涂地才怪呢?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2同自己的“对手”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是非的争斗。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现在社会尤其明显。
大部分的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能暂时吹响胜利的号角,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也是为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继续争斗。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学古人,“得理且饶人”。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其实很容易做到,对自己也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人海茫茫,但和许多人都是“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且饶人”,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另外,你也得想:你得理不饶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可得?“大好处”既“大”,何妨也“饶人”,因为这对你的“大好处”影响并不大;至于“小好处”既小,更没有不饶人的必要。因此:
——做事做人,下手不必过重过毒。
——“理”字既明,言辞何妨圆滑。
不懂得饶人,把事做绝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不妨涮自己一把
涮自己正式的用法是“自嘲”,它要求我们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博得一笑。涮自己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当然,最终对自己获取自身利益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可能或者已经引起了他人的嫉妒、畏惧,甚至憎恨,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改变处境。例如,你可以说一句妙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以取笑自己来和他人一起笑,会使他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敬佩你。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涮自己一把呢?
1可以缓和对立情绪
1970年,山田六郎竞选日本众议院议员失败。不久,他餐厅的500多名员工又集体罢工。在此危机关头,山田六郎却一反别家企业对待罢工的态度,在墙上贴出了“欢迎罢工”的标语,并出人意料地答应加薪三成给员工。这两项奇招一时间成了大坂的“头号新闻”,各大小报纸竟相报导,使好奇的民众纷纷涌向“叶光餐厅”吃饭,意欲一睹“欢迎罢工”的底里,使餐厅的形势大为改观,营业额当年增长100%。
2可以缓解紧张心情
有一次看电影,在表现一个相亲场景时,其中一方正想说话,恰好对方也要开口,弄得两个人尴尬异常,只好把正要说出口的话咽回去,停顿了一会儿之后,两人又同时开口……反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形。在第三者看来,这是喜剧,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相当尴尬的。
当时,那位看起来好像既斯文又诚实的男士,为了打破僵局,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好像连呼吸都一致啊!”听了这句话,不但女主角忍俊不禁,连陪同而来的大人们也哈哈大笑。后来大家就显得很轻松,一切也都顺利进行。
与人初次见面时,会感到紧张,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果对初次见面考虑过多,紧张感就会加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将自己紧张甚至失败时的情形说出来,涮自己一番,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例如,有人一说:“你瞧,我一紧张就像酒精中毒一样,手不断地发抖,真没办法。”这么一说,手反而不抖了。
3可以显示自信、维护面子
有时你陷入难堪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点、言行的失误等。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巧妙地“涮”,能出人意料地展示你的自信,在迅速摆脱窘境的同时显示你的交际魅力。
如你身材比较矮,不妨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如丑陋的你找了一个美丽的她,不妨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美国的赫伯·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一书中把自我解嘲列入最高层次的幽默。如果能结合具体的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使用,简直妙不可言。如某老师有很浓的广东口音,有一次上语文课讲到某一问题时,把“我有四个比方”说成了“我有四个屁放”。一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笑得不可收拾。老师灵机一动,吟出一首打油诗:“四个屁放,大出洋相,各位同学,莫学我样,早日练好普通话,年轻潇洒又漂亮。”老师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4可表示豁达,增加人情味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很漂亮的事情,会使我们变得较有人性,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就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不去,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进砚台里蘸上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总之,在社交场合中,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至少自己骂自己是安全的,除非你指桑骂槐。经常而且能恰当地开涮自己的人,实践证明更招人喜欢,更容易获得自身利益。
巴掌不打涮己人,适时地涮自己一把,在特定场合中赢得宽松应该不难。这就像两个打架的人,一个突然倒地自认不是对手,如果对方不是无赖恶棍,一般便会又好气又好笑地敌意顿消,说不定还会扶“自败者”一把。
1如果谈话中的敌意来自于较轻的失态,只需自嘲便可婉转化解
比如言谈中你讲了难听的言语,对方脸色沉下来了,你可以说,“哎,我真是个粗人,肚子里的脏话总消灭不了,诸多原谅。”一句插话,可使对方不再介意。又如争论时你有点激动,措词生硬,声音太大,对方已显得不高兴,你可以停住话题说道:“对不起,我这个人容易激动,刚才真成了一只斗鸡了。”对方定会付之一笑。
2如果谈话中刺伤了人家的自尊心,用涮自己的方法可以让双方站在“同一高度”
你要努力说得幽默点、真诚点,使对方感到悦耳。比如你在一个残疾人面前大谈健康人的优势,还提到残疾人所无法从事的工作,他定会产生极大不满。你可以这样说:“唉,话说回来,健全人未必就强。张海迪半身不遂,却能学得一身本领,名扬天下。我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话没顾前没顾后,妈妈常骂我是一尊柴头老父……”于是众皆释然。
3在错话出口之后,机智地将话题引向自己
通过对自己“开涮”来消除对方的不快,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不露痕迹地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同时巧妙地使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
某寝室。新生初到,争排座次。老七心直口快,与老八争执了半天,见比自己稍小几日的老八终于惨居末位,便说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八长了满脸的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症”,每每深以为恨,此时焉能不恼?老七见惹来了风波,表面上不急不恼,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老八,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七长了一脸的雀斑。
老七的自我纠错术堪称高明,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了自己也是面生雀斑。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语,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是对自己口没遮拦两番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因而博得了老八谅解的一笑。通过自我开涮求得对方的谅解,也是一种颇为灵活的纠错方法。
4在新的环境中用涮自己一把增近距离
汤姆在一家大企业的运输部门负责文秘工作。当这个公司被另一个大公司合并以后,汤姆就在人事变动的波流中沉浮不定。新来的同事似乎对他不大友善,直到有一天汤姆涮了自己一把。“他们可不敢把我革职,”他解释说,“因为什么事我都远远落在人后。”
汤姆取笑自己,让他的新同事和他一起笑起来,帮助自己建立了友善合作的共事关系。如果汤姆这一句妙语真的显示他确有将今天的工作拖延到明天的恶习,使他更能自我了解。
总之,能成功运用“涮自己一把”这个潜智慧和最高境界幽默的人,必能堪称人情操纵场上的“无冕之王”。
功成身退,不当卸磨驴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当时,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都来朝贺,号称霸主,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因谋划大功,官封上将军。
灭吴归来,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
勾践面对此请,不由得浮想翩翩,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先生若留在我身边,我将与您共分越国,倘若不遵我言,则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宦海得失、世态炎凉,自然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于是,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范蠡自己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不料,樊笼业已备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乘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要他去向埋入荒冢的先王试法,分明就是赐死。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刭。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的例子是举不胜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听起来让人义愤填膺,道理却很简单。在和平建设时期,那些功臣怎么处理呢?留着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造反,或是出别的麻烦,尤其是开国皇帝死了,幼子继位,就更管不了那些久经沙场、素有威望又极有势力的老将了,还是杀了干净利索。
“狡兔死,走狗烹”之喻,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卸磨杀驴。真正聪明的下属懂得“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道理,功成身退,得以完全,范蠡、张良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