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深处的漫步
56258200000023

第23章 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这里我要介绍给读者的是古希腊一位非常特殊的哲学家。在古希腊,他是讨论幸福和快乐问题的第一人,他也是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这就是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早年学习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十八岁时来到雅典服兵役。三十二岁开始教授哲学。大约三十六岁时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开办学校,他的学校因之得名“花园”。

说到伊壁鸠鲁,其实有许多人都不太喜欢他。认为他的哲学就是引导和鼓动人追求享乐。说到这个人,倒是有些独特。一生贫困、疾病,没有魅力、喋喋不休。在他的雅典学园,其实,世上也没有几个人能懂得他的哲学。

难怪,人们想起他的时候,喜欢说他的闲话,而把思想放逐了;人们忘记他的时候,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渐渐地,就模糊了起来。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快乐究竟是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快乐!

小时候看西方哲学史就对伊壁鸠鲁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重读他的一些思想,有了新了理解,也更加喜欢。虽然在他的一些论说中可以看出明显的错误,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大哲学家。他的思想闪烁着智慧之光,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叹和欣赏。我们说思想的力量就是这样的深邃和强大。

“伊壁鸠鲁”在牛津英文词典里,由名词变成形容词:饕餮、肉欲、贪婪……其实,伊壁鸠鲁值得我们感激。这是一个为人们确立了“快乐”是人生的根本原则的人,并且使之上升为“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快乐”并非在快乐中产生,而是因思考而得。

公元前323年6月的某一天,希腊人的年轻英雄亚历山大突然病逝,随后,他所向无敌的“马其顿方阵”日渐解体,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充满末日的悲哀。帝国的语言大师们面对着城邦解体下的混乱,经受着内心的绝望,他们的笔下再也没有了火一般的热情,神话和英雄成了过往的烟云;个人的世俗生活,闲适的田园,附庸风雅转眼成了诗歌、戏剧演绎的主题。此时,“牧歌之父”叙拉古诗人狄奥克里图斯优美迷蒙的田园之歌“唱吧,嗓音甜美的缪斯女神,唱起我的乡村歌谣,一展我美妙的歌喉”,新喜剧诗人米南德圆满幽默的舞台爱情,都无法打动一个孤独的青年,无法给予他快乐。站在雅典奇静的街头,伊壁鸠鲁作出了选择。他穷尽一生都在寻求——人生的重要意义。

伊壁鸠鲁的意义在哪里?青年马克思有一篇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就当时的观点来讲,马克思这时还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他最早的专业研究成果,尽管博士学位论文既不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样提出了唯物史观思想,也不像《资本论》及其各份手稿那样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但博士学位论文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哲学造诣,这种哲学造诣是马克思能够在后来的著述中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终生的著述都渗透着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当然,从他的博士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壁鸠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伊壁鸠鲁的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说,那是一个需要安慰的时代。“由于希腊生活的理想世界已分崩离析,由于民族的宗教日益淹没在客观世界的习俗中,由于被剥夺了独立性的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每个人在心灵深处深深感到只能依靠自己,因此,更迫切需要人生目的的科学理论,更迫切需要保证个人幸福的智慧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伊壁鸠鲁出场了。他首先选择安慰自己。他淡定无比:快乐,是有福生活的开始与归宿。伊壁鸠鲁生于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贫困动荡的生活本身告诉他,没有痛苦就是快乐;有吃有喝,并且不过分。人的生活与神无关——神不关心人间的事。死亡是消散的,没有感觉;把幸福放在死后,是超自然对自然程序的干预,十分恐怖。把握住今天吧,今生今世,获得快乐。这是对自己好。

在他的精神选择上,首先是安慰别人。伊壁鸠鲁一生重视友谊。他的住处是“公社”,公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当然,也一起娱乐、胡闹……他最后的信是为托付已故朋友孩子们的事,当时,他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而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伊壁鸠鲁”这个词却衍生出不同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伊壁鸠鲁还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这句名言让我想到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对这句名言的解读:“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我国古代先哲那里,也有类似的名言。如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先哲们推崇的“自省意识”,对于今天这个沉溺于物质追求和享乐追求的人们来说,应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造就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度赤贫。这就是人们自省意识的缺失。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具有儒家传统观念的国度,事不关己,明哲保身。每当我们做错了事,或者惹了麻烦,我们没有很真诚地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寻求逃避责任的办法。每当我们考试失利,求职受挫,陷于某件事情的困局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怨天尤人,沮丧悲愤,把自己失利的原因全部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因素,而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心理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时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挣扎,却寻找不到逃离苦难的光明出口。这样的人生是无快乐可言的。我们说具有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一个强大的人和民族,因而,“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真心记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繁杂的尘世上,不至于迷失自己,才能达到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才能真正过得幸福。

根据快乐的要素和非要素,伊壁鸠鲁采用了“三分法”:自然而必要;自然但不必要;既不自然又不必要。

看看,我们的生活那些跳跃的元素,经常使人眼花缭乱,实际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常常很茫然。

依着伊壁鸠鲁的分类标准,我们也许会对自己的生活想得比较清楚一些。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富有的,不富有的,不断发出“不爽、不快乐”的感叹,特别是在这个消费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反而使一些人不快乐。他们往往在这样的时代会迷失自己。我们究竟需要什么?物质的占有,还是内心的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个人,伊壁鸠鲁的有些观点,现在看来肯定是可笑而且无法接受的。如他宣扬的拒绝婚姻和孩子,说这样会使人“脱离严肃的目标”。但是,作为哲学家,他的学说的力量能给予我们的已经足够了。

塞内加曾经是罗马宫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著称,颇招訾议。不过,他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富贵之中,头脑格外清醒。他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令他自杀,朋友们唏嘘不已,他却冷静从容,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我们的哲学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快乐到哪里去了?

我要说的是,在伊壁鸠鲁那里!找到他,我们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