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希腊哲学的四大流派之中,有一支流派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引人注目。这就是怀疑主义。当然,怀疑主义与其他三大流派一样,最终目标也是人生哲学,即寻找人生的幸福,灵魂的安宁。但在如何选择快乐幸福的道路上,怀疑主义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即不作判断,不动心,从而达到灵魂的安宁!
皮浪是古希腊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主义的开山鼻祖,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是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性的,这是整个怀疑主义最为核心的命题。这也是他们跟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不同所在。伊壁鸠鲁主义认为,感觉绝对真实,是真理的标准;而斯多亚学派认为,“能理解的感觉”是真理的标准。然而,在怀疑主义看来,这两个标准都不可靠。他们认为,感觉往往会欺骗我们。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但感觉又是不可靠的,所以,事物究竟是不是像我们感觉到的那样,说不准。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能得知我们的感觉是否是正确的。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他承认感觉,把它看作是感官印象的必然结果,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因为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无力企及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人感觉到的东西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而且两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你不能说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矛盾发生,他认为,人们应当保持中立的态度,即不介入、不发表意见、不动摇。为此,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判断,悬置判断。”
皮浪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是先于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提出:生活的目标是灵魂的安宁!这正是他的学说在古希腊后期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能引起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他哲学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理论上的“不作任何判断,悬置判断”,反映在生活之中,皮浪的人生主张表现为“不动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皮浪的“不动心”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在皮浪的生活实践中,他把不动心完全理解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完全是一种无所用心的放任状态。据拉尔修写的皮浪的传记讲,皮浪不关心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对自己构成的伤害。对像车祸、掉下悬崖或者被野兽伤害等诸如此类的危险无动于衷。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没有去拉一把。有一次,船航行在海上遇到风浪,船上的人都惊恐万状,而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指着船上的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哲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试想,一个人如此不动心的生活,究竟能活多久都是未知数,谈何幸福和灵魂的安宁?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种情况是皮浪的弟子们所践行的“不动心”,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们遵守生活的四条常规:自然的指导,情感的约束,习俗和法律的传统以及技能的使用。根据这种理解,“不动心”则可人人为之,只要你不为物役,不为欲累,就可达到灵魂的安宁。人生的幸福,并非是只有哲人才可达到的高深之境。看来,皮浪的“不动心”是不可取的,而其弟子的“不动心”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动心”作为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曾得到过很好的诠释。“不动心”是指人们不为外物所诱,不为名利所累,经过修持从而达到“无执无求”之境。当然,这里的“不动心”并非是遁入空门或归隐世外桃源的避世哲学,而是身在闹市,心在山林。能入其内,又能出其外。正如中国佛教禅宗中所讲的那样,“物来则应,应不以心”,“心若明镜,应而不藏”,“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就是清净之心,无欲之心,灵魂自然得以安宁了。可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大多数人都在为欲望活着,有几人能达此境?说“不动心”易,实则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