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聪崇德——皇太极
5668500000022

第22章 攻大凌河

清太宗率大军东归不久,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军务,重新组织力量,只用十几天工夫,就收复了后金兵占领的永平、遵化、滦州、迁安四城,拔除插在京师脊背上的四颗钉子。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以后,于崇祯四年(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东出巡关,准备重新整备关外的防务。辽东巡抚丘禾嘉提出应修复广宁、义州、右屯。孙承宗认为,广宁离海一百八十里,距辽河一百六十里,陆上运输很艰难。义州地方偏居一隅,离广宁远,一定得先占有右屯,聚兵积粟,才能渐渐逼广宁。但右屯城已被摧毁,修筑后才能守。筑此城,敌兵一定会来攻,所以又必须恢复大、小凌河两城,以接连松山、杏山、锦州等城。经崇祯批准,决定先把大凌河城修复起来。该城全称叫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位于锦州东三十多里,属锦州守备管辖,建于宣德年间,周长三里,嘉靖时又有所增修。在明清战争中,它是锦州的前哨阵地,几经战争破坏。这次经孙承宗提议,决定再次修复。这年七月,总兵祖大寿、何可刚及十余员副将率兵正式动工重建。

丢失永平四城的阿敏率败军刚回到沈阳,太宗就得知明兵在大凌河筑城的消息。他毫不迟疑地昼夜催调各军包括蒙古兵,由他率领前往攻城,不给明朝修筑和加固防线的任何机会。据他所知,明朝“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攻下此城,也便消灭了明朝的有生力量。他说,如果“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七月二十七日,太宗率军离沈阳西行,第二天,渡过辽河,召集众将领,宣布军纪:凡俘虏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裸取其衣服,当加意抚恤。他嘱咐诸将:为将帅之道,在于申明法令,抚驭得宜,就会使人人奋进,争立功业。

八月一日,大军驻旧辽阳河,蒙古各部落率兵来会,举行酒宴,为他们远道而来洗尘慰劳。在这里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兵二万,经由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太宗率领经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约定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从七月中旬左右动工修复,到这时才只有半个多月。辽东巡抚丘禾嘉自作主张,同时修复右屯城,分散了人力和物力,结果大凌河城雉堞仅修完了一半,就仓促闭门拒战。城中原有官兵一万六千零二人,后派出买战马及守宁远的共二千二百人,实际人数是一万三千八百零二人,夫役商贾约一万多人,全城共计三万余人。六日夜,后金兵两路汇合后,开始围城。太宗总结以往的教训,认识到,至少在目前,攻坚不是后金的长处,这次改为围而不攻,迫使城内粮尽援绝而投降。他指示作战方略说:“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兵力部署如下:

正黄旗固山额真冷格里围北面之西侧;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围北面之东侧;阿巴泰居后策应。

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塞勒围正南面,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围南面之西,济尔哈朗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内格围南面之东侧。

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围东面之北侧,多铎在后策应;镇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围东面之东侧,多尔衮居后策应。

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围西之北侧,代善居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围正南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围西面立南侧,岳托居后策应。

蒙古各贝勒自率本部兵围其隙缝处。

城四周布署主攻与策应,实际上等于安置两重兵力,而蒙古兵为机动,居间进围。这次用兵与往次不同,不仅战术有了变化,而且还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大炮,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兵的战斗力,初步改变了过去挨轰挨打的局面。从这年开始,后金已经能够独立制造大炮,还有从明兵手中夺取来的,投降带过来的,大炮的数量也不算少了。为此,太宗在各旗成立一个炮兵营,各配备红衣炮和大将军炮计四十门。这次围大凌河城,太宗首次携带大炮,命令额驸佟养性率领汉兵,把大炮安放在通往锦州的大道上,堵截明朝援兵。

以上各旗绕城及侧重西面防明锦州援兵,共托营盘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他们各在自己防区环城挖掘大小四道壕堑:一道深宽各丈许,一道环前道壕再挖一条宽五尺、深七尺五寸的壕,铺上秫秸,覆盖上土。据此壕五丈远的地方筑墙,高丈余,墙上加垛口,远看如一道城墙。各旗还在自己营地周围挖掘一道拦马小壕,深宽各五尺。太宗发布命令:各旗将士严守阵地,不许放一人出城。他自己则整天高坐城南山冈,时刻注视城内动静。

这一套严密的围困工事,称得上水泄不通,风雨不透,表明太宗此次用兵志在必胜的决心。连明人也惊叹不已:“逆奴围凌,连控四壕,湾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故虽善战如祖大寿,无怪其不能透其围。”此围“封豕长蛇,其毒螫乃至于此。”困守在城里的明将祖大寿等起初还不时地出动数十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或企图出城收割庄稼,或为骚扰,或作试探性的突围,都被后金兵给打了回去。有一次,太宗用计,把后金兵伪装成明援兵,引诱他们出城。祖大寿不知是计,果然率兵出城,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祖大寿吃了多次亏,从九月下旬以后,再也不敢出战,总是城门紧闭。祖大寿惟一的希望是,朝廷能派大军来解救他们。的确,朝廷也作了最大的努力。八月十六日,太宗围城才十天,松山城出动明兵两千前来支援。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与总兵吴襄、宋伟合兵六千赴援,与清兵大战长山(大凌河城东南)、小凌河间,被逐回锦州。九月十六日,太宗率军出击锦州,断绝对大凌河城的增援。至中途,他令众军暂停前进,带二百名亲兵到前边侦察。他沿着山脚,悄悄前行,等行至小凌河岸,突然与刚出城的锦州六千明兵遭遇。太宗刚穿戴铠甲,率二百名亲兵飞马过河,直冲明兵。明兵阵营大乱,纷纷掉头逃窜。太宗分军五队,直追到锦州城下。吴襄、宋伟出战不胜,退回城里。二十四日,朝廷终于派监军张春会同吴襄、宋伟率战将百余员,马步兵四万余来解大凌河之围。过了小凌河,东进五里,筑垒列车营。后金兵扼守长山,明援兵不得进。二十七日黎明,明兵拔营,向大凌河城推进,在离城十五里的长山与后金兵接战。太宗亲率两翼骑兵直冲敌营,飞矢如雨;佟养性指挥汉兵发射大炮、火箭,明兵也以枪炮还击,霎时间,枪炮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天地。明兵挡不住飞驰而至的后金骑兵的冲击,吴襄营先乱,溃不成军。接着其他营也乱了套,纷纷溃逃。太宗预先在其归路埋伏精锐,凡逃经此路的明兵悉被歼灭。此役,张春和副将张洪谟、杨华征等三十三员将官被活捉,副将张吉甫、王之敬等死于交战,吴襄、宋伟等一小批将领侥幸逃脱。这次战役后,明朝再也没派援兵到来。

援兵已绝,祖大寿和他的守城将士又面临着粮尽的严重危险。围困已两个月,城里储备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光,兵士宰杀战马充饥,马无草料,大批倒毙。老百姓更惨,他们很早就断了粮,成百上千的人都饿死了,勉强活着的人抢食死者身上的肉,用人骨当柴烧,所谓“炊骨析骸,古所没有。”有个叫张翼辅的,从城里逃出,诉说城里的惨状:粮食已经吃光了,先杀工役而食,现在又杀兵丁食之,军粮已尽,惟有大官还剩米一二升而已。

在严密封锁中,太宗不断发动“政治”攻势。围城一开始,他就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其时,祖大寿在辽东有一个很大的封建家族,人口众多,家业豪富,权势显赫,毫无降意。太宗责令阵获的明将二十余人给他写信劝降,他本人还写了三封,一起送到城里,但祖大寿仍不投降,对来使说:“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他之所以不降,就是担心后金随意杀人,顾虑身家性命,表示不相信太宗的话。太宗马上写信解释,说从前杀辽东人实有其事,我甚为痛悔,现在再也不妄杀一人,一律加以收养。二贝勒阿敏在永平屠戮汉官民,是他个人犯的罪行,已将其幽禁惩处。我愿与你及诸将军共事,故以肝膈之言,屡次相告。拖到十月中旬,“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大寿等力竭计穷”,才定下了投降的决心。二十五日,祖大寿派他的儿子祖可法到后金营中为人质。一见面,济尔哈朗、岳托都起立,扶住祖可法,不让他下拜,说:“我们前此对垒是仇敌,现在已讲和,都是兄弟,何必拜?”以满族较高的抱见礼相待。他们问祖可法:“你们死守空城是何意?”祖答:“因为你们屠杀降民,所以迟疑。”岳托说:“杀辽东民是太祖时的事,我们也不胜追悔。杀永平兵民是二贝勒阿敏干的,已受到处分。这些事与今汗毫无关系。”经过信使往来谈判,打消了祖氏父子和诸将的疑虑,有关投降事宜都已谈妥,只有副将何可纲反对投降。二十八日,祖大寿命逮捕,让两名士兵把他架出城外,当着后金诸将的面斩首,何可纲脸色不变,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然后,祖大寿派四员副将、二员游击到后金营,代表他和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名将官与太宗及诸贝勒举行盟誓。当晚,祖大寿亲自到太宗御营见面。太宗特别高兴,派诸贝勒出迎一里,他则出幄外迎接,不让祖大寿跪见,而以抱见礼优待,还让他先入幄,他不敢,谦让后,太宗和他并肩入幄,极示尊敬之意。里边已摆好了丰盛的宴席,太宗亲自捧金卮酌酒给祖大寿,把他穿用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雕鞍、白马等一大堆珍贵物品赏给了祖大寿。祖大寿感激不尽,以妻子尚在锦州,请求允许他回去设计智取锦州。太宗当即同意。十一月一日晚,祖大寿带二十六人,渡小凌河,徒步去锦州,大凌河城方面故意炮声不绝,作交战及追赶的声势。守锦州的丘禾嘉与宋襄、中官李明臣、高起潜闻炮声,发兵支援,半路上正与祖大寿相遇。他假称突围逃还,丘禾嘉信以为真。但他一去不复返,其子侄都留质于后金,也在所不顾了。十年后,锦州战役时他才真投降。

祖大寿走后,后金兵开进大凌河城。原先全城兵民共三万多人,此时止存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只剩下三十二匹。三日,太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大凌河城归顺将官,宴后,令他们较射。

九日,太宗下令班师,他的八旗将士满载战利品,凯旋沈阳。撤军前,将大凌河城完全摧毁,只剩下城基,变成一片废墟。大军连续撤了三天,到十三日才撤完。这次围困达三月余,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此役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精锐,使其军事力量遭到严重损失。同时,太宗耐心地招降了张存仁等数十名明将。他为得到一批人才而感到心满意足。这在他看来,是比得到一座城池更为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