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生整天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如何与人交往,这跟在学习中不注重课外活动有很大关系。常常,我们有很多课外活动的时间都是走走过场而已,于是错过了增加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机会。
大自然给人启迪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认识自然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它的千姿百态,无穷的变化,吸引着人的好奇心,打开人们求索知识的心扉。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无法替代的课堂。
科学家尼耳斯·享利克·戴维·玻尔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父亲认为生命本身是美的,不论它是绿的树,还是红的花,都具有独自的美感。孩子们懂得了大自然的奇妙。尼·玻尔说:“我这种求知的欲望一直伴随着我。这使我以后的科学生涯中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探个究竟,始终保持了探索的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大自然世界是最有趣的老师,它的教益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位教师亲近、接触,实在遗憾。”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人会受到精神生活上的部分损失。
1917年9月,康福思出生于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小时候的康福思整日里和小伙伴们在街道上嘻戏,看不出对科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奇和爱好。
后来,他的家搬到了新南威尔士州的阿米代尔。阿米代尔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小乡村,在悉尼西北约200公里,东临新英格兰山脉。童年时的小伙伴一个都不在身边,在当地也很难找到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陪伴小康福思的,除了无边无际的荒野和在那里生息的蜥蜴、鸵鸟、袋鼠和昆虫,只有那深邃奥妙的天空。澳大利亚的夜空,通常万里无云,闪闪烁烁的星星像宝石般镶嵌在深蓝色的天空上,令人着迷、令人神往。康福思开始对自然界发生了兴趣,尤其是那遥远的星空。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遥望星空,观测星辰和星座在天空的位置,静静地体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后来,他回忆这段时光时说:“星星就挂在天上,你不能改变它们,可你能够通过测定它们的位置分析它们射来的光来掌握它们的情况。当我了解了太阳系,并在晴朗的夜空里把自己设想成旋转的地球上的一粒微尘,被地球带着沿着它的轨道观察天空时,这些星星给了我启迪。”他开始懂得,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于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人不能改变它,却能够认识它。康福思对科学的热爱由此发端,他成了科学家。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远离蓝天、阳光、花草、动物等自然因素,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存状态。亲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可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里,在电视、音响、电子游戏、电脑所制造出“虚拟空间”里,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本性。这犹如在动物园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生态条件,就势必会失去“野性”和本能。这是很大的遗憾。
王羲之小时候除了爱练书法,还爱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许多艺术家的人性都有亲近自然的一面,有的喜欢种花养草,有的喜欢小动物,有的喜欢出游……这跟大自然能带给人心智的启迪有关。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雪雨,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一个学生仅仅把课内的功课学好还不够,还必须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搞好课外学习。一些学习好的同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参加课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课内学习,还能促使把课内学的功课学得更好,更扎实。
保罗·博耶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小时候的他学习成绩很好,但并不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他家离博耶上的小学离家很近,只有几个街区。放学后,博耶总要和同学们尽情地玩耍,在邻近的院子里充满了孩子们做游戏的喊声。踢罐头盒、骑羊赛跑、玩玻璃球、打棒球,都是博耶喜欢的活动。在博耶家的后院,他和小伙伴们在树上建筑巢屋,挖地下坑道和秘密通道,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俱乐部”。屋子后面的小山为喜欢冒险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玩耍的去处,山间废弃的小屋经常是博耶和他的伙伴们的游乐场所。博耶和小伙伴们有时还带着酸面包团到山里去,用生锈的炉子烤出可口的饼干。儿童的天性在他身上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
许多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小时候并不是人们眼中的“书生”,他们总是在课外还有一块增长知识、陶冶身心的天地。
科学家尼古拉斯·布洛姆伯根说,我在读书中总会出去玩一段时间。这段放松时间可以做一些运动:在荷兰的运河上划独木舟、划船、航海、游泳、溜冰,也可以在田野上玩激烈的曲棍球。直到现在我也经常打羽毛球、徒步旅行和滑雪,以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估时有一种“高分低能”的说法,一些同学考试的分数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原因是他们死记硬背,生吞活剥,脑子里塞满了“死知识”,动手能力不强。参加课外活动,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课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西格巴恩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据说他从厄勒布鲁公学到德隆大学,无论大大小小的考试,他竟然从没错过一道题,这真是一个奇迹。而他的成功秘诀是因为他很“会玩”。有一年圣诞节前后,一群年轻科学家踏着厚厚的积雪前去拜访西格巴恩教授,但他却不在家。正当他们想往回返时,却见街头一群小孩子正和一个穿花衣服戴花帽的大孩子打雪使,只见她们边打边跑,最后来到西格巴恩家门前,那个大孩子向小伙伴们摆了摆手,愉快地道别。然后他摘下了花帽子,露出了满头银发,原来他就是那个从小会玩的西格巴恩。
人们获取新的知识的活动,总是在原有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由已知开发未知,由少知获取多知。要使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
参加课外活动,常常要接触到一些课内没有学过,但又和课内学过的功课有关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就会既学到了新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又对课内学过的知识加深了理解,掌握得更牢固。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专业之外的兴趣爱好。比如,著名的诗人歌德就很喜欢游泳、骑马和击剑等,列宁从小就听母亲优美的摇篮曲入睡,8岁就能熟练地弹钢琴。有人发现,在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许多人是演奏某种乐器的好手。如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每天都要弹一段钢琴,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逝世之前。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可以说他本身也是一位小提琴名手。爱因斯坦从小就受音乐的陶冶,6岁能演奏乐器,而且终生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到苏黎士工学院报到时,手里还拿着小提琴。日本心理学家铃木镇一认为,正是音乐所赋予的灵感使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获得重大发现。
可见,课外活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与学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历来对学习非常重视,可是,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课外活动也不能偏废。
通过课外活动发展能力
在课堂上学习功课,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能力。但是课堂上培养能力是有限的,课外活动的天地就大了,培养能力的机会比课堂上多。
科学家博耶上学时成绩优秀,他跳级升入普罗沃中学。与同班同学相比,他的年岁小。姑娘们不愿与这个“小矮人”跳舞,而小伙子们也看不起他的身材,认为他不够男子汉的资格。这使他有时很不开心。但是,他参加课外活动的热情不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博耶长大了,体育课上,同学们戴上拳击手套,展开一场混战。结果,博耶击中别人的点数多于被他人击中的点数,同学再也不敢小看他了。高中后期,博耶的身材和球技,使他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成员。普罗沃所在的学校学习气氛相当浓郁,学生们相当活跃。同学都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博耶参加了辩论队和学生自治组,高年级时他还担任了班主席。在这所学校里,博耶不仅学到了许多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社会活动能力。
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功课,更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能力。一个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就能学得积极、主动,就能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这不仅对现在搞好课堂学习有好处,就是对进入高年级学习或是对将来参加工作都大有益处。
科学家布洛姆伯根6岁时,他觉得很无聊,就把希腊字母表翻过来掉过去地学。直到小学毕业,他经常把作业做两遍。后来布洛姆伯根回忆说:“学校教育很严格,但不鼓励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时我很顺从,满足于得高分。”上小学时候的他非常缺乏挑战和进取精神。
后来,布洛姆伯根在长辈的鼓励下进行智力上的追求,希望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他有了一个规矩:每天必须固定一段时间(一般是几个小时)禁止读书和搞研究,而去参加体育活动。他爱上了游泳、划船和曲棍球。冬天运河结冰了,就去滑冰。假期里,会跟别的孩子们外出旅行。因此他知道荷兰几乎所有的河流、湖泊、运河和船闸,他对荷兰的水运地理非常熟悉。
早年养成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布洛姆伯根一生都受益匪浅。他70多岁还坚持体育活动,经常进行长途步行和滑雪,每天还打网球。
课外活动的含义是很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到郊外远足、假期参加夏令营、听讲座、做游戏、参观博物馆、看画展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可以开扩视野、拓宽知识、增长聪明才智,这些都是课堂学习得不到的。
不要小看课外的“鼓捣”
戴尔小时候是个电脑迷,成了他课余的爱好。在他15岁生日的时候,要爸妈给自己买部电脑,当他得到这个珍贵的礼物时,却迅速把它“解体”。当时一台苹果电脑的价格昂贵,父母急坏了,以为戴尔把电脑毁了。但戴尔不过是想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罢了。
1981年,戴尔把注意力转向个人电脑。虽然他当时的商业经验并不算太丰富,但已知道个人电脑将是未来商业的最佳选择。
戴尔为了尽量吸收有关个人电脑的知识,他购买了所有可以加强个人电脑功能的配备,像容量更大的存储器、磁盘驱动器、更大的显示屏和更快的调制解调器等。他改装个人电脑的方式,其实就像别人改装车子以加强马力一样。改装之后,戴尔把电脑卖掉,获取利润,接着再改装另一台电脑。很快,他开始向批发商购买大量零件,以减低成本。
好运降临了。1982年的全美的电脑大展于6月份在戴尔的家乡休斯顿举行,那个礼拜戴尔逃了许多堂课去参加电脑展,让他眼界大开。
戴尔买进了又一批零部件,把他的电脑升级之后再卖给认识的人。戴尔知道如果自己的销量再多一些,就可以和那些大电脑公司竞争,而且不只是在价格上竞争。况且可以赚点小钱,以买高中生想拥有的东西。
戴尔心想:这里头有一大堆机会。他既兴奋又紧张,脑海里充满了问题:我所知道的事物有哪些可以运用?我需要学些什么?该如何学到这些事情?
在父母的主张下,戴尔进了大学。在离家上大学的那天,他开着用自己赚来的钱买的白色小轿车去学校,车的后座载着三部电脑。
不要小看课外活动的作用,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并不是在课堂上中规中矩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课外“鼓捣”出来的。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设计师,他们为开创现代航空事业做出了不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传颂。
威尔伯·莱特1867年4月16日出生在美国中部印第安那州米尔维尔的一个牧场,奥维尔·莱特则于1871年8月19日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另一个州——俄亥俄州的代顿市,他们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们的父亲米尔顿·莱特是一位神职人员,四处传教,经常不在家,家中的事务便全部摊在母亲的头上。他们的母亲苏珊。卡特琳娜·莱特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她的家族的传统,她把这一传统传给了两个小儿子。
威尔伯和奥维尔从小的时候便喜欢摆弄一些小机械,兄弟两个经常把自己关在自家的小仓库中,起劲地做着拆拆装装的事情,把这个当成了他们的最大爱好,弄得家里到处是小零件、烂发条、细铁丝等等。
1878年,威尔伯11岁,奥维尔7岁。一天,已经当了主教的父亲从外地传教回来,给两个儿子带回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一个玩具,当父亲将玩具向空中一抛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兄弟两人眼前,这个玩具没有掉到地下,而是一下子飞到了天花板上,把兄弟二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被他们称为“纸蝙蝠”的玩具其实是一个小飞行器,就是很久以前中国古代发明的“竹蜻蜓”。它用软木、竹子和薄纸制成,用一根橡皮筋提供动力,依靠顶部纸页的转动飞行。这个玩具一下子就把兄弟二人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他们不停地让这个“纸蝙蝠”飞翔,直到把它玩坏了为止。很快,两个愿意动手又具备一定能力的孩子便仿制出了第二个“纸蝙蝠”,并且顺利地使之飞了起来。兄弟二人的劲头更足了,他们继续仿制,模型越做越大。最后,大的模型因为缺乏足够的浮力,飞不起来,实验以失败而告终。这件事情给威尔伯和奥维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们经常做实验,鼓捣各种仪器,包括缝纫机、钟表等,为了从小学会自立,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们通过做一些劳动,自己挣点零钱用于支持他们的实验花销。
威尔伯和奥维尔可以有很多办法挣钱,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帮助母亲修理小家具;威尔伯会制作精巧的风筝卖给他的小伙伴,而奥维尔则到街上捡骨头卖给磷肥厂;稍后,他们又捡废铜烂铁卖给收购站,为此,威尔伯专门制作了一架运货车。在儿童时代,兄弟二人的心灵手巧便在小镇上出了名。他们的这些劳动,不仅使他们挣到了钱,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凡事依靠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在他们陆续进入中学以后,兄弟二人的业余爱好并没有放弃,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奥维尔迷上了印刷机,他和小伙伴辛斯成立了“辛斯与莱特”印刷公司,这家公司就设在辛斯家厨房的一个角落里。他们开始时编印了一份叫《小矮人》的班级小报,后来又开始承接客户的印刷业务,他们的印刷公司办得有声有色。很快,原来的小印刷机不够用了,奥维尔在威尔伯的帮助下,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台大型印刷机。于是他们画出了印刷机的机械设计图,从自己家的柴房找到木材做机器的框架,为了使印刷省力又快捷,他们还自己设计了滚轴的脚踏滑车装置。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这兄弟二人眼里仿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有着一双灵巧的手,一旦是他们认准了要做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一定要做成。终于,兄弟二人独立制作出了一台大型印刷机。他们自己的巧妙设计使这台机器又省力又快捷,得到了专业印刷技师的肯定,很快声名远扬。利用这台印刷机,他们开办了自己的第十份报纸——《西部新闻》。读者对报纸反映良好。到1890年4月,报纸开办一年之后,兄弟二人将他们的报纸从周报改为日报,报纸的名字也改为《晚间新闻》。这一年,威尔伯23岁,奥维尔19岁。两个美国中部普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在上完了高中后,都停止了自己的学业,威尔伯甚至因为搬家的缘故都没有拿到高中毕业的文凭。两个人都没有像他们的哥哥和妹妹们那样去读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沿着自己的成材道路前进,他们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就这样依靠自己的双手锲而不舍地开创着自己的事业,直到取得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伟大成就。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