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超越课程表
5926900000010

第10章 路径在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中学习

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派》为我们描绘的西方教育图景是这样:画面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大厅里面,大家相互交流着,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师生二人平列地走在一起,没有地位等级之分,他们正面红耳赤地争论着什么……学习需要真正自由、平等的氛围。但是,在我们的学习环境里,有些学生和老师从未见过面,也不相往来!试想,人与人等级森严,戒备重重,一切都在条条框框的规定下进行,在这样的土壤中怎么能汲取成长的营养?

在交流中学习

史密斯教授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但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应该有一些活动,让他们能互相交流,互相信任。学习总是与外界密切联系的,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已经过时了。

尼耳斯·享利克·戴维·玻尔,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克·玻尔性格直率、开朗,擅长与人交往,他是哥本哈根知识界的活跃人物,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中聚会,讨论哲学及自然科学。常来的朋友有哲学教授赫弗丁、物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安森、语言学家汤姆孙。克·玻尔和3位客人都是丹麦科学文学院院士。他们讨论问题时,气氛非常活跃、热烈,语言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尼·玻尔在旁边表听,尽管听不懂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对那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活跃的气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尼·玻尔之所以是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物理学家,这与他小时候经常参加这种家庭形式的科学家聚会有极大关系。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拿满分的书呆子,而是人才。原先的应试学习,向满分看齐,一味地记忆、背诵充满课堂。可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的。是否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在学习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

诺贝尔奖得主享利·陶布在中学时曾经充当化学教师的助手,职责是为定性分析实验准备检测样品,记录学生实验成绩,指导学生做实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陶布课余时间还利用贮藏室的通道做一些定性分析实验,设计在未知物中检出可供选择的金属元素的方法。这一切使得陶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激励。

后来,陶布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分校化学系,这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化学系之一。尽管它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系,但它仅有的14位老师都非常出色。这里的人们相见时,总是探讨一些有关化学的话题,很多都是人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是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在那里,陶布感到了一种十分有益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陶布感到了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妙,这一切对他在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积极的思维,就没有方法的多样化,就没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也就没有我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他们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学习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如果没有生动参与交流,老师讲得再精彩,课堂也没有生机和活力。新教材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在交流中不仅展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在听取别的同学发言后,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来扩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反思、修正思维策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与人交往中成长

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也相互影响着。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间便发生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范围里,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能有生产。”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都有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的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

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还要在人际交往中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情感。

科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孙1856年出生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的齐山姆,他的父亲是一位书商兼出版家,经营一些版本很少而年代又久远的书籍生意。汤姆孙小时候,经常到父亲的书店,带着儿童的好奇,去探求书里面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汤姆孙的父亲由于生意上的往来,社会交际十分广泛,许多教授和作家也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学者经常来和汤姆孙的父亲聊天,顺便给汤姆孙讲一些科普故事,他们渊博的知识令汤姆孙十分钦佩。进入学校后,汤姆孙经常把书中那些不懂的地方圈画下来,去问老师和父母以及父亲的那些学者朋友。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汤姆孙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生活中总会有些人成为我们钦佩的对象,与他们交往,这种经历会带给我们良好的影响。

理查德·J·罗伯茨1943年出生在英国。他在一所教区小学和斯蒂芬森初级中学接受基础教育。1960年,考入谢菲尔德大学化学和有机化学专业。1969年进入哈佛大学。因发现断裂基因,荣获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茨曾在英格兰贝斯的一个教区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很小的学校,按年龄分为四个班级,每班大约有25名儿童,一般都是由一个老师负责教每个班级的全部课程。校长名叫罗纳德·布鲁克斯,偶尔也会到班里来上大约一个来小时的课,讲授一些他特别感兴趣的课程。尽管他在学校里对纪律的要求很严格,但他富于幽默感,喜欢给孩子们讲一些短故事,引得他们哄然大笑。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对许多孩子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罗伯茨发现校长对他很感兴趣,并且很快就知道他喜欢钻研问题,校长经常在他进教室的路上拦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通常写着有关数学和逻辑学的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题目越来越难,罗伯茨很喜欢它们。不仅如此,这些小纸条还点燃了他对数学和探索问题的热爱,这种热爱一直保留在他的身上。当他找出正确的答案时,他会觉得这种智力活动是值得一做的,或许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种巨大的乐趣。

罗伯茨说:“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每当我答对了问题时,校长都非常高兴。我与这位我很钦佩的人的质朴交往,对我一生有深刻影响,我将永远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成才,但成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际交往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与能力的拥有密切相联,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新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医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的外舅公是一名内科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受人尊敬,而且性格开朗,人缘很好。每当治好一名病人或谈起行医治病的经历,就十分得意,眉飞色舞,似乎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这给小时候的雅各布以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产生了当一名医生的理想:像外舅公那样做一名医生,那生活该是多么有趣啊!并且医生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无数人挽回生命、带来健康,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职业啊!

外舅公把雅各布介绍给了自己做外科医生的朋友。他的这位朋友也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小男孩,带着他穿上白大褂走进手术室,参观了一次外科手术。雅各布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对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和他手里那神奇的小小手术刀更加崇拜了。

雅各布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大学医学院。从此,雅各布的医学生涯开始了。

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够在相互学习中产生向上的情绪,培养坚强向上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我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经常相互交流的群体中,学习上相互帮助,知识上相互补充,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上相互扶持,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校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参观,参加活动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人的专业特长和学习兴趣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培养的。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参观、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对学习是有益的补充。

拉姆齐是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了分离振荡方法,为研制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工具——铯原子钟作出了重要贡献,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拉姆齐的父亲被派往法国任职,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来到了欧洲艺术之都,拉姆齐有机会每个月在母亲的带领下参观两次卢浮宫,接受艺术的熏陶。当然,不光是参观卢浮宫,巴黎还有其它许多名胜古迹和众多博物馆。

一次,拉姆齐参观了一座科技博物馆,他对科技博物馆中的展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轮船、火车头、蒸汽机……拉姆齐围着这些展品转来转去,歪着头一看就是半天,想弄清这些会动的机器中的微妙所在。还不停地发问:轮船、火车头为什么会跑?蒸汽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劲?

拉姆齐70多岁时,回忆起童年时代在巴黎的经历,说:“已经不记得是否看了卢浮宫中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画像和著名的维纳斯雕像,而科技博物馆中的一艘军舰却给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可以说拉姆齐是在参观科技博物馆时开始萌生了对科学技术的爱好,这对他日后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场馆展出的实物适合人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在具体实物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无论对于学习新知识还是重温已有的知识都很有好处。比如参观天文场馆,可以通过使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星空,看到无数用肉眼根本无法捕捉的星星,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星系等概念了。

场馆中展出的实物都经过专家鉴定、分类和说明,比如矿石、动物种系或是美术作品都是分类展出的。参观这样的展览不但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和准确的知识内容,更有助于通过比较相似与不同来建立更高水平上的知识结构,使人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参加各种科技馆、博物馆等,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培养专业兴趣。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参观就像是打开了无数知识的窗口,让人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家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爱德华·马丁·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旨在激发少年位研究癌症的兴趣。在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一批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给中学生们讲课和进行辅导。

科学家们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生命现象中的奥秘,介绍生物科学和癌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在夏令营中,还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别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他连续三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也正是夏令营培养了特明对科学、特别是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且埋下了他日后长期从事癌症病因研究的种子。

特明中学毕业后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生物学。学习期间,他探索研究生物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斯沃斯莫尔学院,特明如鱼得水,学习、生活得非常愉快。

1955年,特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生物学学士学位。为了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短暂暑假期研究生物学,也因为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特明又回到了杰克逊研究室。不过,这次特明是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讲解和进行辅导,他要象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

在特明辅导的学生中,有一名是来自纽约的少年戴维·巴尔的摩。巴尔的摩也一样,由于杰克逊研究室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并进入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后来,又成为美国著名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的学生,并成为科学研究事业中的战友。

暑假过后,特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1960年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从事癌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64年,特明开始运用杜尔贝科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自身的核糖核酸(RNA)转译成脱氧核糖核酸(DNA),该DNA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宿主细胞一面合成本身的DNA,一面又合成带病毒遗传信息的DNA,产生更多的癌细胞。

特明的“逆转录”假说跟其他新事物出现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1970年,特明通过实验在病毒中发现能够使核酸产生逆录现象的“逆转录酶”,它可以合成带病毒RNA遗传信息的DNA。几乎与此同时,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癌症研究的巴尔的摩也在实验中发现了逆转录酶。二人的实验结果证明特明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致癌病毒的DNA合成过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从此,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并且由于这一研究成果,特明与杜尔贝科、巴尔的摩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一次夏令营,使一个人得到了对一门科学的兴趣并改变了人生。事实上,许多有意义活动,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人的成长。

学生一走进学校,学要参加活动,活动有体力的、智力的;有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我们要选择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无论参加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些活动的意义何在,所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能找到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不论从事何种活动,应从中取得这样的信念:自己能够承担更大的任务,有力量克服更大的困难和障碍,对自己和自己的劳动不完全满足,对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果持批评态度——这是精神得以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能够取得比现在更多的成绩,就会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