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后,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没有达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相应的,许多文科生毕业后只会吟诗弄赋,却不能胜任一般的调研、分析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三者同样重要。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个人素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三种素质缺一不可。
现代学科发展的特点
在科学技术方面,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在研究上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在应用上又越来越综合,出现综合应用、集成发展的趋势。
当前,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五大科学前沿和六大高技术领域都在不断的深化和迅速发展。同18世纪、19世纪不同的是,不是单项发展,而是相互渗透,综合发展。不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的各学科之间、技术的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综合发展。这就要求一个国家不但要具有某些单项的技术优势,更要具有综合技术或技术集成化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也是如此。较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应用能力已成为创新的关键。
比如,重组DNA技术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的高技术。这是多项技术综合发展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技术有电子显微镜技术、X射线衍生分析技术、超薄切片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分光度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与之相关的学科有细胞化学、生物物理学、电生理学、数学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
历史上,化学家、物理学家主动积极的向生命科学渗透,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例子已为人们所熟悉,如1944年三位美国化学家对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确立,物理学家Wotson-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等。生物学正在向物理、化学或其他学科渗透,利用其成果和技术,吸收其新思想。
在人文社科方面,现代学科发展的根本特点是趋向综合和学科交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空视野越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层次和侧面的理性认识越深,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层面上学科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多。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总数已达二三千门之多。
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已经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统一体相联系。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内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成为同自然科学相联结又相对应的一大综合性的科学部类。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曾举办了世界著名大学“大学校长论坛”。会上,哈佛大学校长N·L·陆登庭作了“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演说。他提出“大学要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政治学或是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实际上,哈佛大学和美国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地推行“通识教育”,以便使大学生们不断地了解他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身的信仰和价值,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
跨越专业领域做学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E·斯莫利,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他来到休斯顿的赖斯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81年,以斯莫利为首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项新的实验技术——激光汽车氦气脉冲膨胀法,它的核心是一个能够产生小的分子集合的激光束流发生器。这虽不是了不起的大发明,但却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实验技术。此时,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教学H·W·克鱼托正在对宇宙空间中红巨星的大气进行研究,通过光谱学的分析,他认为在这些大气中含有大量长链的碳和氮分子。这些分子是如何在恒星大气中形成的?它们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克鲁托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在1984年春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克鲁托认识了斯莫利的助手R·F·柯尔,并参观了斯莫利发明的激光束流发生器,他认定这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实验装置。
1985年9月1日,克鲁托来到赖斯大学,与斯莫利、柯尔合作进行研究。斯莫利将试样材料由金属改为碳进行实验,发现在实验装置的特定条件下,碳形成了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分子——具有60个碳原子的碳60(C60)。
在这之前,科学家们所知道的由碳原子形成的晶体只有两种:一种是石墨,在这种晶体中相邻的碳原子以六角形的层状排列;另一种是金刚石,相邻的碳原子呈金字塔形排列。石墨和金刚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C60这种碳分子极其稳定,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化学性质。
初步的进展鼓舞着斯莫利等人,紧接着他们对C60的分子结构作第二步构想:60个碳原子究竟是怎样在球面上排的。开始,他们曾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构建C60的分子结构模型,但未获成功。在这段时间里,这一难题困扰着斯莫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斯莫利本人更是整日里苦思冥想,即使是在走路、吃饭时,他的脑海里仍然浮动着C60球。
一次休息时,斯莫利突然想起克鲁托曾和他的孩子一起玩搭建圆形拱建筑模型游戏的情景。由此他大受启发:自己一直苦苦思索的C60分子结构不就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巴基明斯特·富勒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的由多个正五边形和正六边角形拼接而成的那种球形网格建筑结构极其相似吗?从另一个角度看,C60的分子结构又恰似一个在绿茵场上滚动的由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组成的足球。斯莫利连夜用纸片剪成一个个正六边和正五边形,再把它们粘起来。第二天一早,斯莫利把这个纸糊的“足球”带到了实验室,克鲁托、柯尔看了之后,不禁为斯莫利丰富的想象力拍案叫绝。他们马上进行了实验和计算,当结果充分证实了斯莫利的C60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性时,实验室里一片欢呼声。正因为如此,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了斯莫利、柯尔和克鲁托三人。
可见,斯莫利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晶体存在形式C60,并不完全只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推理,其他领域的知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世界上,各种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奇妙的联系。一些大学里读物理的教师改行教数学会教得很出色,同样,学历史出身的教师教语文和政治也非常得心应手。因为知识的特点就是能够迁移,使人们可以在彼此之间找到互相的联系,找出一些本质的规律。
路易斯·维多克·德布罗意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1929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在德布罗意的学术生涯中,用历史的方法研究物理学,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特征。
学习历史、法律,最终步入仕途,这是大多数贵族家庭所恪守的训子之道(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迪埃佩的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贵族家庭)。德布罗意也不例外,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索尔本学院,选学了中世纪史,特别是法学史和中世纪政治史。通过学习,他受到了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德布罗意学文史出身,向来注重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大学阶段有过的历史学修养,使他从未间断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也就是说,他能够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德布罗意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从不使用深奥的数学公式,而善于巧妙地用简明的语言向最广大的读者阐明问题在历史上的相互联系。当他担任物理学教授后,他的讲课以内容丰富、材料巧妙配合和结构完美无缺而闻名。
对德布罗意来说,如同许多大物理学家一样,研究自己从事的那门科学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次要的活动。历史的意义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偶然提出的附加要求,而是他全部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德布罗意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直接从历史观出发的,他的物质波的思想归根结底也是由于思考光学史产生的。德布罗意在公开演讲《科学史的益处和经验教训》中说道:“科学史就是科学进步的机制及其规律的最珍贵的知识来源。”在他看来,研究一门学问,如果能了解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思想的发展概况,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站到一个更新的角度来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德布罗意重视科学史的研究和探索是他用历史方法研究问题的结果。
德布罗意用历史的方法研究问题,巧妙地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通过哲学思维完成了新理论的建立。哲学方法无论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爱因斯坦认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还说:“哲学的建立必须以科学成就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们能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着手的路线中选择一条路线。”德布罗意曾把自己描述成:“具有纯理论家的气质远甚于实验家或工程师的气质,对普遍的哲学的观念尤其爱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认为尖端物理学领域实际上就是哲学世界。
德布罗意运用历史的方法研究问题的又一大应用是,应用历史的类比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类比法就是发现两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类比的根据,即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从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是立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的试探方法。在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之前,实物和场均被认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没有什么可以进行类比的根据。但德布罗意由相对论想到,实物有质量和能量,场也有质量和能量。质量和能量是实物和场的相同特征,从而显示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进行类比。德布罗意由此出发,把实物粒子与光进行类比,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推测到实物粒子也可能具有波动性。通过历史学的类比法,他进行了大胆的推理和哲学思维,创立了物质波理论。可见这种类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也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条重要途径。
今天,世界上的几乎每一项事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并非一个或几个学科所能解决。例如,宇航技术,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本学科的知识领域,还涉及到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又如经济学,不掌握高等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简直寸步难行。今天,不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依存,而且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都相互渗透和依存。
在一所大学里,学科之间、系科之间、学院之间的互相协作和支援更加频繁了。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它以理工专业起家,但当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要求大学生们具备更全面的知识时,尤其是当现代社会里的各类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愈加密切时,麻省理工学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提出即使在像它这样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学府也应把文理学科结合起来。为此,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科基础知识,要求文科生具备一定的理科基础知识。根据这一要求,学生可以跨系、跨学院、跨校注册听课。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其他要求,学生便可以获得双学位。又比如康奈尔大学,它贯彻的办学宗旨是“使任何人可以接受任何学科教育的学校,至今仍保持着这一鲜明的特色。一名新生开始其康奈尔大学四年本科生学习生涯时,可以在注册时选一门主修课程,只要主修课程按要求达到标准,其他的学习课程可以任由其兴趣爱好决定。譬如,文理学院主修人类学的学生,可以在副课方面选修生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同样的道理,医学院的学生,只要他对他所使用的医疗器械感兴趣,希望洞悉这些精密复杂机械的工作原理,他也可以去工学院选修相关的课程。
显然,在学习一个专业时还要与其他专业建立联系,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学到有深度的知识。真正跨越专业领域做学问,才能做到学习由此及彼、知识触类旁通。
爱因斯坦童年时,有一次患病在床,父亲为了给他解闷,拿了一只小罗盘给他。小爱因斯坦双手捧着罗盘,眼睛盯着罗盘中间那根不停抖动的小针,不论针怎么抖动,它的红色箭头最终总是指向北方。接着又把罗盘向左抖动180度,那根指针只摆动了几下,便又指向了北方;把罗盘转向另一边,指针依然指向北方。这根指针似乎专门与他“较劲”,他想:“好吧!我转动的快些,你就跟不上了。”于是,爱因斯坦把软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地转回去。当他再看软盘的指针时,指针照样指向北方。当他问父亲时,父亲告诉他那是磁力,并耐心解释,可他还是摸不着头脑。
这种奇特的现象,震动了他幼小的心灵。尽管他不懂,但他却坚持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他苦苦思索着,相信一定有什么原因在这里面。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这个未知的力量使我神往。多少年后,儿时困惑的那个未知力量是一种叫做“场”的物质在起作用。正是这个场的概念,在我的相对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受一只指南针影响的事情让我们相信,专业外的知识对我们做学问确有重大影响。
著名教育家塞德兹认为,各种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常常片面、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宝贵的时光集中于只学习或学好一个方面的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使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结果是能够使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犹如白痴。“神童”里斯米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里斯米尔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他能准确地进行人体描绘,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能极准确的把握,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伟大的天才,并且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
可是,教育家塞德兹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个孩子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由此可以认为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因此,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兹的注意。一天,塞德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塞德兹注意到,“神通”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而身材矮小的男孩里斯米尔就坐在画架前。
里斯米尔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对塞德兹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这些孩子美术大赛的获奖证书,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而这时塞德兹却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因此,塞德兹很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里斯米尔的父亲说:“他大概是在思考吧!”
塞德兹很奇怪:“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这位父亲坦率地说:“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塞德兹问。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这时塞德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兹断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事实果然如此,几年后,“神童”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
练习武功的人都知道,武功能练到什么程度,跟他的“悟性”有很大关系。做学问也是一样,需要“悟性”,“悟性”就是将各种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是专业之外的能力。莫斯科大学的萨多夫尼奇教授说,纯粹理工科的学生,常常是知识面过窄,对整个自然科学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学习实用知识的学生,常常是他们学的东西过于实用化、模式化;对人文科学生来说,他们常常害怕学习自然科学。各种知识是相通的,一个凡事知之不多、孤陋寡闻的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难以有大的作为。不管我们学习什么专业,适当涉猎专业之外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文科、理科都不能偏废
◆文科学生要学理科
基于社会对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一些国内高校陆续为部分文科专业开设了理科性质课程。比如江西理工大学开设的数学课,文科数学学分6个学分、课时96个学时。该校文科生必修的“文科高等数学”由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三部分组成。该校在开课之前特地组织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制定了完备的计划,编制了科学的教学进度,保证了整个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教学质量,也使得该课程更适合文科学生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需要大量数字和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逻辑思维,单纯的靠感性来提炼观点,是无法进一步促进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的。文科学生学习数学课等理科课程,有利于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可以促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满足就业、继续深造的需要。有的文科生在学校期间学习如矿业加工工程概论、机械工程概论等更加专业的理工科课程,就是让自己能更好的应用逻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素质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特·赖纳·库茨勒教授,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独特的看法。库茨勒教授认为:“理工科固然需要缜密的思维,但千万不能制约学生大胆的幻想力。”
库茨勒教授说,数理化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理工科学生要对数理化有强烈的感觉、强烈的兴趣。在本科低年级阶段,要打好数理化基础知识功底,训练缜密的推理能力。但缜密的推理,并不妨碍学生大胆幻想的可能。“在头脑清醒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理工科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设所有的可能性,然后进行求证推理。鉴于这种想象力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应该多学习文化、艺术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麻省理工学院虽是一所著名的理工学院,但它并不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罗杰斯院长在1865年建校之初,为学院规定的宗旨之一便是“提供通才教育,使其在数学、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以及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在毕业后适应任何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沃克院长对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但他还加强了课程设置中的社会科学内容。康普顿院长通过建立人文学研究室又给了社会科学以新的重要地位。吉里安院长也指出“需要在科学与人文学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因此麻省理工学院于1948年成立了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文课是理工各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开设历史、文学、写作、人类学、音乐等课程,后来又增设了政治学、心理学和哲学。学院拥有一批人文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内森·西林、西里尔·S。史密斯、威廉·C·格林都是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的人文学者。
麻省理工学院还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逊和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学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若干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晶。在社会科学方面,麻省理工学院也拥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科学基金会发表的有关论述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中最伟大成就的文章里,公布了一批杰出学者的名单。它表明科技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已为人们所承认。这种相互影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历来体现得很明显。格雷院长预言:麻省理工学院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人文学科教育的做法,“很有可能对美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来会有一天,获得工程师头衔的,应是硕士生,而非学士生了。人们会发现,在校期间,他们接受的人文方面的教育对于丰富自身是很有必要的”。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发展智力,也是为生活做准备,因而学生受教育的整体环境是重要的。为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麻省理工学院,越来越重视文科教育,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承担高级工作。
相对来说,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薄弱。如何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加强人文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质对理工科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民族竞争力,这是克服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法宝。优秀的人文文化对于构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人文素质的加强可直接或间接地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对人生、社会、民族和世界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其精神力量。
加强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它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加强人文素质,就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可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情感智慧。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及自我激励、承受挫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通过人文学科建设,能促使理工科学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加强人文素质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导向、动力和原创性源泉。美国学者约翰·纳斯比特在《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从属意义的追寻》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技术给人类送来了神奇的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毁灭性的后果。加强人文素质为自然科学提供人文导向,培育社会责任感,促使反思、怀疑、批判,推动自然科学健康发展,使之更深刻、更合理、更永恒。发现问题是自然科学的一大使命,人文素质能为之带来所需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
案例:“文化背景”影响人的一生
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效果除了受知识体系的影响之外,还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失去了文化背景的学习,只将知识在记忆中堆积,就无法真正地去拓宽和创新。下面是几位成功人士的例子:
◆艾根
德国化学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六岁起就开始学习弹钢琴,而这种爱好对他从事化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艾根小时候谈钢琴有一个故事:
艾根从六岁起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的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但一味地练弹琴是非常枯燥的,艾根逐渐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一天,他终于向父亲提出要放弃学习钢琴。
艾根的父亲对于儿子要放弃学习钢琴的请求很不满意,他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很轻率的决定。艾根的父亲决定审慎地处理这件事,通过这件事使小艾根成熟起来。
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但提出了两条十分苛刻又不近人情的规定:既然不想学习钢琴,就必须彻底放弃钢琴,即使弄得钢琴叮当作响也是不行的;省下的练琴时间必须用于从事严肃的职业。父亲的这两条决定颇费心机。兴趣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这一阶段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了,并不等于对弹钢琴就永远失去兴趣,让艾根彻底断绝与钢琴的联系,或许这一强刺激能重新激发出艾根对弹钢琴的兴趣。
开始时,这两条规定并没有使小艾根感到为难,也许从紧张而千篇一律的钢琴练习中“解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自由”。但渐渐地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折磨着艾根,家庭的潜移默化,早已使他不能离开音乐了,而要撕毁与父亲达成的协议也并非易事!音乐的吸引力太大了,家乡定期举办的室内音乐会使艾根不仅能直接欣赏到那些音乐大师们的表演,而且可以结识这些艺术家,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不能没有音乐!艾根再次感到需要钢琴。他开始偷偷练习。为了展示他秘密练习的成就,他利用一次机会与家人一起演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演出非常成功,父亲被儿子出色的音乐才能所感动,把他送到一流的老师那里去学习。艾根以更大的投入继续操练钢琴,并多次参加钢琴音乐会。
这件事对艾根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钢琴伴随了艾根的一生。演奏乐曲成了艾根休息、娱乐和带来灵感的好办法。即使是在他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也要挤出时间用于钢琴演奏,有时还会跑到妻子的音乐厅去学习。远离科研和教学的忙乱,在这块音乐领地里可以充分抒发感情,艾根感到很轻松,有时竟不顾严格的钢琴课纪律手舞足蹈起来。
◆罗曼·罗兰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的—座宁静、美丽的克拉西姆古城,他的家庭里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气氛。
罗曼·罗兰的母亲娴熟于钢琴的演奏,每每钢琴声响起,都能唤起小罗兰心灵上的共鸣。母亲发现儿子的音乐天赋,耐心地教他钢琴,小罗兰的钢琴演练得如此娴熟,使他与音乐世界更贴近了。音乐构成了他无限的情感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家里翻到了许多旧的德国乐谱,他便如饥似渴地把它们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化做优美动听的旋律。美妙的乐曲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欢乐、痛苦、梦想和追求,已经和他息息相通了。
在家里古老的藏书室里,在阁楼的故纸堆中,他发现了祖父以前在巴黎求学时买的一直尘封在那里的莎翁作品。一册褪色的《莎士比亚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画集,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贪婪地阅读了莎翁的那些剧本,常常是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坐在寂寞的小屋中,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于他自己。
从童年时代起,音乐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就是他的精神食粮,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莱恩
莱恩的父亲非常喜欢音乐,擅长弹奏钢琴和风琴,年轻时曾在镇上的电影院里弹钢琴为当时的无声电影伴奏。莱恩的祖父开有一家面包房,莱恩的父亲是祖父最小的儿子,父亲的哥哥们都不愿意经营面包房,父亲只好不情愿地继承了祖父的家业。
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年轻的伙计们一起和面、烤面包。当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时,第一炉面包已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出炉了。莱恩从小就在父亲的面包房里帮着做些杂活。把雪白的面粉和成形状不同的面团,送人烤炉后又变成了松软、金黄色的面包,空气中弥漫着鲜酵母和烤熟了的面包的混合香味。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很有意思的,而父亲却觉得十分乏味。父亲在家中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空闲时经常按照物理、化学书上的步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虽然这些实验与面包房的生意毫无关系,也不会带来什么经济利益,但父亲却从中获得了很大乐趣。
但父亲最热衷的还是音乐。周末时,他经常到教堂里演奏管风琴,为宗教仪式上的赞美诗伴奏。对音乐的热爱,最终使父亲放弃厂面包师的职业,成为一名专职的管风琴师。
群山环绕之中的罗塞姆,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小莱恩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满眼是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耳畔萦绕着父亲弹奏的悠扬琴声。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小莱恩从小就对音乐和化学情有独钟。在父亲的教授下,莱恩学会了演奏钢琴和风琴,而且琴声伴随了他的一生:他还经常跟随父亲在家中的小实验室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当物质发生化合、分解反应时,新产生的物质有时会具有与反应前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味道、颜色、沸点和物理性质,这一奇妙的过程令小莱恩兴趣盎然。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十几岁岁的他就已阅读深奥的心理学、哲学专著。
莱恩11岁时考进奥贝尔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距罗塞姆5公里远的一个名叫奥贝贝尔那依的小城镇,每天莱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中学时,莱恩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为了能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特意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这时,他的钢琴已弹得相当不错了,在空闲时,他经常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虽然他日后并没有以文学和音乐为职业,但文学和音乐对于他丰富人生、陶冶性情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拉曼
1888年,拉曼出生在印度南部马德拉斯省的特里奇诺波利。拉曼的父亲是数学和物理教授。拉曼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氛熏陶,喜欢探索自然界中的神秘现象。
受父亲职业和环境的影响,拉曼自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崇敬科学家,也喜欢音乐和乐器。音乐把人引入一种美好境界,令人感到欢快,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但同时,在拉曼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些问题。为什么琴和鼓能演奏出那样丰富多采感人的乐章呢?是否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揭示这个秘密?声音的特性与本质又是什么?这些心中的疑问形成了拉曼早期的科研方向。
拉曼长大后,醉心于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推理思维和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法,学习特别努力,很快就结束了中等教育生活。以14岁的年龄就进人马德拉斯省立学院攻读大学学位,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学学士考试,同时获得物理学金质奖章。19岁那年又得到了硕士学位,赢得很高荣誉。
后来,拉曼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