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衣上酒痕诗中字
6045000000018

第18章 尘土莫寻行止处 烟波长在梦魂间 (1)

这是一段绝望的等待,等待上那一道奈何桥喝一碗忘川水,然后把这辈子爱到骨血里的人忘成灰烬,把这辈子辛苦经营来的人生忘成前世,把这辈子努力实现了的理想忘成虚空,把自己的身体忘成鬼魄……

世间陆地上的万物无一不是脚踩大地,我们无一不是从脚下这几码土地寸寸向天成长,所以土的甲骨文是 ,若韦应物的诗:“春阳土脉起,膏泽发生初。”

这土旺发着春情萌动的勃勃生机,死灰成土就带来了生命出土的希望,所以踏土而行的诗人也要争看这满园倚土的春色,如张籍的《春日行》:“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兰心短;草堂晨起酒半醒,家童报我园花满;头上皮冠未曾整,直入花间不寻径;树树殷勤尽绕行,举枝未遍春日暝;不用积金著青天,不用服药求神仙;但愿园里花长好,一生饮酒花前老。”

《说文》也将土解释成:“地之吐生物者也。”这个吐用得巧妙,我们从此方寸土地成长最终也将化成灰烬回到大地之身,大地吞灰造物,吞没我们的残灰却会重新再吐出一个新鲜的人、事、物,从这个层面上就明示了女娲捏土造人背后的隐喻,我们确实都是大地吐出来的万物。所以在古代,天子要祭天,诸侯要祭土,方能完成这中国文明覆盖与承接的运转。

土是万物的根基,亦是中国文明的起源,起初我们尚只能挖穴而居,汲求土地深厚的怀抱,而当我们开始脚踩着大地建造自己的家室田园的时候,我们便成为这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存在。

尘土莫寻行止处烟波长在梦魂间在古人看来,我们的文明时代更替翻新的最初,从土开始,而后遵循五行相克的自然顺序步步演进,《吕氏春秋》说:“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在新的朝代来临之际,上天会降兆启示,在黄帝这个最初的开始,他看见了腾挪于土地之间的大蚯蚓和大蝼蛄蝼蛄:俗称土狗子,是小孩子很爱放在手心上玩的、专门在土里吃新播种子的害虫。,于是说土地胜,就以土为王德,尚土色。而这个以土德王的黄帝,按照五行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的顺序,被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将被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完成了这个循环。

而我们经常听说的皇帝的头衔是“奉天承运”,这个“承运”,就是承此五德转移之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所建立的秦朝,亦推这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而秦代周德,所以以水德为始,其色尚黑。《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里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只是秦始皇以为的这水不是万水夭夭泻为桃花溪的倾情养护,而是惊涛骇浪之后的倾洪荡尽,水来土掩。等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其宣布汉以土德王,来顺应这个五行更迭的顺序。后来元同样以水为德,朱元璋以火承接,却不像汉一般用五行相克的道理以土克水。

想想这风水的含义,大概是因为那汉对秦就像大禹治水般,引领大水各归其位,而汉代也确实在秦大水冲破的断岸上行簪影,在大水过后的荒畦上落下了履痕,他对秦的文明做到了维护和拓展,而到了明,这是整个人类都即将走进新时代的时刻,这个时候,旧有的文明需要演进才得生机,所以就用火演进了明代下中国文明的资本主义先机。同时朱元璋也另换了江山,以一把烈火将异族统治的痕迹烧成灰烬,在万象更新的废墟之上从头收拾旧河山,而汉则力图延续旧有的山河,引领秦之大河归向他大汉指引的方向。

到清的时候,中国文明继续演进的路程遭到水灭火般生生的截断,从此就停滞在了原地,成搁置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潭深水。人们再也无法知道,这个曾引领人类进入人性之巅的文明再一次演进的效果将往何方……

而在北魏的拓跋氏,他们以黄帝为自己的祖先,那北魏孝文帝也因此以土德王,他们谓土为拓,后为跋,所以就称自己为拓跋氏,而这土之黄色,为万物之元,所以就把皇姓拓跋改成汉字元姓。而这只是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中的一个,这些政策引导着这乱世间万水归流,惊尘停息,一场朝雨浥轻尘的迷茫后,就迎来中国文明那“日宇千门平旦开,天容万象列昭回”的强盛博大的隋唐时代……百谷草木丽于土,当人们学会自己耕种这百谷草木时,人们就有了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最早的起源字是“里”,里的金文是 ,乃因人们恃田而食,恃土而居,所以这一田一土凑成一个字“里”,表示是人们聚集住在一起耕田休憩的地方。《尚书大传》里说:“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意思是七十二家就可称为里,如果一个迁徙到外地的人每每想起以前聚居的地方,就称之为故里。

故里,是个勾起人很多思乡情愫的地方,是我们风尘几十载终究也想要回归的居处,是江山万叠归程远的距离,是用我们一生千里与万里来珍惜的存在,是我们记忆的梗上那两三朵披着情绪的梦。

早先与土相关的字中有一个“廷”,是“庭”的原字,起初的时候用土成字,后来就演变而不能追踪,廷的金文是,右边站着一个人,人下面是土,而左边的曲线表示在一个有围墙的地方。用墙围成了一个小院子,在这个小院子里垒土种花,这就是我们的小庭院,是小家亦有院小院亦有花的诗情与画意。

廷字的地域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的院子,那就叫朝廷,小到一个人家里的小院那就加个广字头围住,叫做庭院。

一开始,廷是用作庭的。《诗经》里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说的是一个守财奴,只知敛财而不知享用,所以在这里愤愤不平地嘲笑他——山有臭椿木,低地有大榆树,你有深宫宅院却不知打扫,你有钟鼓,却不知敲打。

《诗经》很有意思,在说正题之前,要先聊聊花啊树啊草啊,就好像先要给你铺张一下颜色,在你脑海中限定出一段好色之下,你再想象那故事场景就是锦上添花的滋味。比如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比如这“山有栲,隰有杻”。在说新嫁娘时,把她夸成朵朵桃花,而在说守财奴时,则用臭椿木疙瘩来骂他。桃花的颜色下想象的那女子有多美,而在臭椿树下想象的那个人又是多么地让人厌。

喜欢《诗经》里这样的铺垫,似乎每一篇文章之前都先铺好了一匹锦缎,然后我们再在这幅锦缎之上看诗经里的人生,所以《诗经》才会那么美。胡兰成亦说:“‘桃之夭夭’与‘之子于归’也可以说是没有关系。民谣有先是一声长长的‘啊!’唱得很高很远,而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个发声,有一个世界要开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等于发声的意思,只是已有语义了,可以说是发意。但发声与发意都不规定下文的内容,像风吹花开,这就是兴。它能不规定开花的内容,不是比喻,亦非暗示,本文尚全然是未知,而只是个开始,与本文不相干的一个开始。那发声是兴在风,而发意则是兴在于风与花之际,但都不即是说到了花。中国的童谣与民歌里就多有像这样的发句。好文章都要如此。不但起句,便是写到中间亦随处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来,文章就别有摇曳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