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60714600000004

第4章 说不清的投射认同

母亲去世后,由于父亲工作忙,马瑛一直住在姑妈家,许多年里,姑妈对马瑛视如己出,在生活上细致入微地照顾她,她和姑妈之间的感情宛如真正的母女。从小到大,马瑛也养成了事事求助姑妈的习惯,她的大事小事,不管轻重缓急,一律要姑妈帮她做主,即使在成年之后,她已经独立生活,依然每天在电话里询问个不停。

马瑛的姑妈本是可怜这个孩子,生母不在人世了,父亲又不在身边,才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奈何马瑛像膏药一样,从此黏上她家,不肯走了。读书时期,马瑛的姑妈看她年纪尚小,不懂得独立打理生活,遂全权帮她处理,怎料她长到二十多岁,依然是这副样子。有时候,马瑛的姑妈无心料理她的杂事,抱怨道:“你都这么大了,不能什么事都来找我,你一直依靠我,以后怎么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况且,你爸还在,多问问他的意见也好。”马瑛姑妈这么一说,没料到惹来马瑛一顿哭鼻子,她指责姑妈道:“一直以来,你都对我很好,这次怎么会这么无情?难不成,姑妈你有了小孙女之后,就不再喜欢我了?”拗不过马瑛的哭哭啼啼,姑妈只好硬着头皮一次次地帮她解决生活琐事。

恋爱中,马瑛也用这一套对待她的老公。老公不能拒绝她的请求,被拒绝之后,她会做出一系列让人难以招架的反应:委屈、指责、沮丧、怀疑。当咨询师问马瑛为什么总是要求别人帮她料理事情时,她说:“一直以来,我老公都很喜欢我,为什么他突然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其实,我时常感觉孤独和无助,虽然我有父亲,但他自己很无能,也帮不到我什么,以前有姑妈疼我、爱我,现在她也不爱我了,如果我老公也不疼我,那我不是很可怜吗?”

可是,马瑛老公却只觉得她事无巨细地请他帮忙,很麻烦、很难缠,如果拒绝她一次,还会有更麻烦、更难缠的事情接踵而来,即便内心不欢喜,也不敢拒绝她的请求。他的内心压抑、气恼,又无可奈何。

在咨询师看来,马瑛并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小姐”,她做事情很有主见,稍微显得有些固执,另外,她又是那么脆弱,人家的一句话,一个“No”就能让她的感情受到严重的伤害。对马瑛来说,她急需认清她为什么要那样依赖姑妈?为什么姑妈的拒绝会让她感觉受到巨大的伤害?为什么她会选择一种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方式“操纵”身边的人?

马瑛的这种行为属于投射认同中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即迫使他人关心、帮助自己,一旦对方就范,自己将陷入无穷无尽的索取和求助之中,使对方成为自己情感控制的对象。同样情况的人用“你不关心我,那你就是不喜欢我了”“既然你这么讨厌我,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之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需求,甚至用歇斯底里、自杀等极端手段相威胁,其目的是无条件、无限期地索取。在咨询治疗中,如果咨询师感受到压力、被控制甚至有被榨取感,来访者使用的便是依赖性投射认同。

临床中,除了依赖性投射认同,还有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和情欲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即通过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比如工作环境中那些盛气凌人的同事。迎合性投射认同则竭力诱导他人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以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比如从不为自己着想、永远为他人着想的“圣母”。渴望被接纳、被认同的人喜欢用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非常容易判断,也很容易分析,当事人以性方式建立关系,以性关系诱惑他人的情欲反应,以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当事人存有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所以才会导致投射认同。

总体来说,投射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首倡者克莱因将其描述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她用观察儿童行为的方法总结发现,儿童的行为很少受情欲冲动的驱使,却容易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这和强调人的行为来自潜意识的弗洛伊德观点不同。克莱因的观点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依恋学说证实,哈洛和他的同事在恒河猴的实验中发现了猴子除了满足本能需要之外,还需要其他东西,如安全感。

后来者,如客体关系理论家则对投射认同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释。作为克莱因著作的主要代言人,英籍波兰裔的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汉娜·西格尔在她的著作中进一步澄清了投射认同的概念,她认为,投射认同可能是为了避免分离,也可能是为了获取对坏客体的控制或者是为了保存自体的好部分。除了西格尔,兰格、奥格登等人也对投射认同的概念做了独特的阐述,由于投射认同的概念实在五花八门,使得一些学识渊博的精神分析学家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这个概念也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于1946年提出。克莱因是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她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见。

克莱因在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研究时,发现了儿童与重要抚养者之间的活动模式,即投射认同。在克莱因看来,投射认同是一种潜意识的婴儿性的幻想,通过这种幻想,婴儿使无法接受的冲动外化,使之成为一个客体的一部分,在那里,这些冲动必须得到控制。

在克莱因之后,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扩展了投射认同的概念,他认为,投射认同不仅是防御或幻想,也是一种人际互动,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操纵。于是,投射认同放在现实的人际关系领域中,表现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在咨询治疗中,咨询师会感受到来访者的“操纵”意图,来访者无意识地期望咨询师能够扮演幻想中的一部分角色。比昂认为,如果咨询师无法接受来访者的投射认同,对来访者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