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22

第22章 主题二 建立符合伦理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了一种以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结合为基础的特殊的伦理道德关系。在我国,师生伦理关系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成为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要提升现代教学的道德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建立起一种符合现代教学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师生伦理道德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切实树立教学民主、教学平等思想。如前所述,教学民主、教学平等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必然要求,它要求受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的权利,以及教学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教学过程中民主的师生关系等。为此,必须要求师生要有明确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意识,而首先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切实确立教育道德义务。教师道德义务的确立不仅可以减少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以及培养高尚的“师格”,这些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二是要切实提高权利意识,保护学生利益。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人权利受侵犯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因此,应把保护学生权利作为师生伦理关系的明确要求提出来,并通过组织学习法律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权利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消除侵犯学生权利现象打下思想基础。同时,也要加强教育的制度伦理建设,通过责权明晰的制度保障和个人高尚道德境界的有机结合,使师生伦理关系更符合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只有在理论上建设一套符合时代精神和伦理本性的教学伦理规范,才能真正促进现代教学的实践发展。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主要的、主导的方面是教师。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师生间的道德状况,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求教师遵守正确的道德规范,根据师生关系的特点自觉调节师生关系,以保证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自觉遵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个师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教育职业活动中,“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每个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善于学习学生的长处;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全心全意地把他们造就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这一师德规范及基本要求,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这一师德规范及其基本要求,是教育好学生、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社会意义和内容的爱。教师所爱的对象是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全体学生,这些学生在品德、智力、性格、相貌、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师培养学生时所产生的情感,它不是出于血亲关系,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或喜好,而是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指导下,从教育事业利益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出于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偏爱。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丑的,还是俊的;是倔强的,还是温顺的;是性格开朗的,还是性格内向的;是健康活泼的,还是体质羸弱的、有生理缺陷的;是干部子弟,还是普通工农子女,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常常对肯听话、学习成绩好、品貌好的学生比较偏爱;对喜欢顶撞,成绩差,品貌上有缺陷的学生比较厌烦;有的对至爱亲朋的子女,干部子弟比较偏爱,对与自己直接利益关系不大的学生态度冷漠。这种做法不合乎教师道德的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学业和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不能嫌弃和歧视,而要怀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给他们真诚的爱,引导他们上进。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习条件和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中间会产生各种差异,出现相对后进的学生,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正确的教育。教师负有和他们建立感情、真诚帮助他们进步的义务。

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上进。面对“后进生”,教师还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工作上找原因,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自觉意识自己的教育责任。教师只要能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就能够使后进变先进。教师的崇高责任不容许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爱护、教育和培养。

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会更多地认识当代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才会更多地实际体验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和品德成长的重大意义,增强热爱学生的炽热情感。教育规律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如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明,缺乏深入的了解,既不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不能搞好教学工作,更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等,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合学生个人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行动倾向,它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1)平等友好的对待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应当相互尊重。我们提倡学生尊重教师,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同志和朋友式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自视高人一等,以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对待学生。(2)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和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特殊形式。对学生没有根据地无端怀疑、猜测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你要把学生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相信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上进的一种暗示和激励。(3)善于自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把握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损害学生的人格,常常是在学生言谈举止有失分寸,不听从教师善意的教导和规劝,甚至是在顶撞教师的情况下发生的。教师只有保持头脑冷静,才能保持教育上的机智和优势。教师的自制能力,根源于对全体学生的热爱和极端负责的精神。(4)善于向学生学习。教师向学生学习,包含着对学生人格的一种深层次的尊重。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相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诚心诚意地学习学生的长处。教师学习学生的长处,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直接给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养料和活力,激励教师在思想上和业务上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特有的秉赋和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资质和天性差异,不能也不应教一模一样的东西,把他们教育成一模一样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具体做到:(1)承认学生的个性,发现各人的特点。天生其才必有用。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正当的、合理的,并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重视且容许其存在,并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道德不允许教师忽视或抹杀学生的个性。(2)按照社会需要,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教育意义在于,一方面教育工作应该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展开,个性的发展应是自己的志趣、倾向和能力合乎规律地进步;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是某些发展中的而且继续完成着的东西,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3)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爱、自立、自强,相信个人的发展潜能,展现个性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