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23

第23章 主题三 课堂中的教育公正

一、课堂教育公正的含义

课堂中的教育公正,也是课堂伦理的重要范畴。所谓课堂教育公正,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课堂中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教育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应公正平等,正直无私,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生,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合理对待,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地教育好每个学生。

二、课堂教育公正的作用

课堂中的教育公正作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道德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中履行教育公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教学活动精神背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做到公正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精神背景。这种精神背景是由健康的道德心理起主导作用,还是不健康的道德心理占上风,直接会调动或挫伤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对成绩好、相貌好、有亲缘关系等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爱、袒护,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在评价他们的表现、评定他们的成绩时言过其实,就会使这些学生滋长盲目的优越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学习漫不经心,盲目自负,不肯专心听课,其结果往往是害了他们。如果教师对那些成绩差,脾气倔的学生态度冷漠,在评价他们的表现和成绩时,抱有偏见,失去公允,就会使这些学生内心对教师的不公正感到痛苦和愤怒,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情感压抑和心理不平衡,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恪守公正的道德立场,才能为教学活动创造健康的精神背景,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学习潜力,依靠个人的努力,争取得到好的评价与成绩。

2.在课堂中履行教育公正,有利于学生尊敬和信赖教师。

教育公正不仅是社会对教师行为态度的道德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对教师行为态度的道德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期望教师能公正办事,主持公道。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中遵守教育公正的基本道德要求,常常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在全体学生中的声誉。教师教育行为公正,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教师行为不公正,会严重损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3.教师在课堂中履行教育公正,有利于给学生的道德心灵以良好的影响。

夸美纽斯说:“公正应该给一个人及周围的人们带来利益。从童年起培养儿童的公正时,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也应该是公正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个教师都是社会上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生动体现。这种纯洁无瑕的期望是宝贵的。学生如果在与教师直接交往中,深深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会成为他们以后道德成长的健康心理基础。教育工作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对待学生公正、平等、正直无私,能给学生道德心灵的成长以极其有益的影响,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反之,如果他们看到所尊敬的教师对待他们的教育行为不公正,有偏袒,就会在他们的道德心灵上投下阴影。他们甚至会由此怀疑公正、正义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否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影响他们对善行和美德的追求。

三、课堂教育公正的实现

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不公正是处处现实地存在着的。教学公正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它的实现主要包含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发展,才符合课堂教学公正原则;第二,机会均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被对待、均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第三,差别性对待原则,由于教学的效果会因学生个人的天赋、机会与际遇的影响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所以必须对每一个个体提供不同的教学待遇;第四,应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公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现实含义。教学公正首先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受教育机会;其次,当这个要求达到了以后,教学的公正则隐含着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一样公平的教育;再次,以上两方面都实现了的前提下,教学公正则更进一步地要求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也即一样教育基础上的不一样的教育。

案例一 课堂上,敌视的眼神

2月16日 上午第四节课 政治课 高一(五)班

讲课的过程中,忽然,我发现在学生中有一双敌视我的眼睛。正眼望去,那位学生将一只脚放在桌面上,歪着头,眼睛斜盯着我,眼睛里充满敌意,仿佛与我有血海深仇。顿时,我火上心头,出于理智,我轻声地说:“××同学,请你坐好。”没有反应,我重复三次(声调越来越高),该同学不仅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而且将另一只脚也放到桌面上,仿佛要与我斗争到底。我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怒火,大声吼道:“××同学,你给我站起来!”情况没有丝毫改变,在他的敌视的眼神中又增添了几分得意。我冲到他身边,用一只手使劲将他提得站起来,学生欲动手打我,我也恶狠狠地盯着他。他终究没有动手,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头依然歪着,眼神依然充满敌意地盯着我。我继续上课……

这一节课我感觉十分漫长,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今天这位同学的举动肯定有其他原因,但我没有找到答案。下课后学生都向食堂走去,那位同学也走出教室,我追上他,叫他留下来,他没有理我,径直朝食堂走去,我拖住他。

“今天上课,为什么这么对待我,你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

学生不语,眼神充满敌视。

“你今天一定得给我说清楚,要不然你就别想去吃饭。”

学生不语,眼神依然充满敌视,一副要与我抗争到底的样子。“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告诉我,我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让你上课时对我抵触情绪如此之大?”

学生不语,眼神依然充满敌视。

“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你告诉我,也让我知道错在哪里,我可以改正或寻求补救的措施。”

学生不语,眼神依然充满敌视。

看来这次他是不会回答我了,再留住他也问不出个缘由来,便对他说:“老师对你今天的表现感到很伤心,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请用适当的方式告诉我,我会尽力地去采取补救的措施,你吃饭去吧!”就在我准备离开的那一刻,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自从班主任骂过我以后,上政治课我再也没有说过话。”

“自从班主任骂过我以后,上政治课我再也没有说过话。”这句话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我认真的回忆起该生在课堂上一直以来的表现。前一段时间该生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总是喜欢讲一些与上课无关的内容,来博得同学们的哄笑,这使我大为头疼。有一次下课,我找他谈话,对他说:“你上课积极发言的行为我非常赞赏,这证明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但回答问题的质量有待提高,不要把话题引到与上课无关的内容上,来逗同学们开心,这样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也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希望以后你能用精彩的回答,新颖的观点来博得同学们的钦佩与掌声。”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可就在那次谈话后,他上课就再也没有发言了,且时常表现出抵触情绪,只是我忽略了。我仔仔细细思考了那次谈话,我觉得谈话内容适当,气氛友好,没有什么问题呀。

“自从我们班主任骂过我以后,上政治课我再也没有说过话。”这句话再次回响在我的耳边,我忽然想起,那次谈过话后,我遇到了他的班主任,他问我找××同学谈什么。我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哦,问题就出在这里——我把他上课的不好表现告诉了他的班主任,他的班主任批评了他,然后怀恨在心,进而对我充满敌意。”我恍然大悟,为了证实我的推断,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果然如此。

问题是搞清楚了,如何解决又让我伤透脑筋,我认为虽然不是我刻意地去打他的“小报告”(学生把任课教师以不适当的方式向班主任反应某个同学欠佳的表现称为打“小报告”),但客观上这“小报告”确实是打了,且给××同学带来了心灵上的伤害,这种做法的确不妥,造成他的敌对情绪,主要责任在我,因此,道歉是非常有必要的。思量许久,一个道歉计划在我头脑中形成。

2月21日 下午第三节政治课 高一(五)班

上课铃响后我没有开始讲课,我对大家说:“在今天上课之前,首先应该向××同学道歉,我把××同学上课时我认为欠佳的表现,告诉了你们的班主任,给××同学带来了一些麻烦,在此我向××同学表示诚挚的歉意,我也希望××同学能给老师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鞠躬,学生掌声)。老师认为,我们师生之间有什么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沟通和交流来解决,向班主任打“小报告”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对的,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我们师生之间矛盾,××同学的事是我无意中透露给你们班主任的,当然无意并不能成为我推脱责任的理由。我向大家承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情况今后都不会再出现(掌声)。同时,我也希望当老师做错了什么的时候,或者你们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时,能用适当的方式告诉我,让我有机会去弥补或改正,不要采用抵触的方式与我对抗,因为那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会破坏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请大家监督,请大家帮忙!”(掌声)讲完之后,我看了看××同学,他对我点头微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始上课……

此后,课堂上敌意的眼神消失了,那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又回来了,不同的是,他回答问题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分析:首先,当发现学生有不佳表现,老师采取措施时要三思而后行。有些教师发现学生不佳表现时,不问原因一顿批评、体罚,更有甚者动不动请家长。批评、体罚、请家长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此问题解决后会不会引起新问题?会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有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解决办法?作为教师要认真调查,慎重思考,仔细权衡,三思而后行。

其次,老师做错了事,就必须及时向学生诚挚地道歉。教师不是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当与学生发生矛盾时,应首先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存在过错,只要自己有过错,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过错大还是过错小,都应该向学生诚挚地道歉,为了顾全自己颜面,不愿道歉,将错就错,无异与掩耳盗铃,将会使矛盾激化,学生受到伤害,失去学生的信任。

最后,学生渴望尊重和信任。笔者与学生的矛盾之所以会激化,不仅仅因为打“小报告”后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更为重要的是笔者找他谈话后,他已经答应改正了,笔者还是将他欠妥的表现告诉了班主任,让班主任来批评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对他极度不信任,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我认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建立起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充分的信任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二 老师,我要退学

高考前两个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班的赵刚同学突然冲了进来对我说:“老师,我要退学”。我感到十分惊讶(赵刚是我班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前两次高考模拟考试中,均排名年级第一)。他为什么要退学呢?我疑惑不解。“复习迎考的关键时刻,你怎么要提出退学呢?”“我不想读书了。”“为什么?”学生沉默。“你做出这么大的决定,肯定有原因,可以告诉老师吗?”学生沉默。我看他不想说出原因,便对他说,“你先别急着退学,老师给你两天时间,你再考虑考虑好不好?”

赵刚走了,我开始陷入了沉思,赵刚同学一直是一位遵守纪律,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今天的举动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是什么让这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考前两个月产生退学的念头呢?带着这一巨大的疑问,我开始了调查。

据班上同学反映,最近赵刚表现得非常的暴躁,很容易发火,学习也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说他很烦,至于为什么烦,赵刚从未与别人说起过。我再去问了其他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近段赵刚同学的表现不如以往,学习成绩也有下滑。看来问题还比较严重,可以肯定有某些事情在这段时间严重困扰着赵刚,但问题的根源依然是个谜。

掌握了这些情况,第二天我把赵刚叫到操场边的树林里,开始我对他退学的事只字不提,我们谈文学,谈历史,甚至还谈家人。慢慢的,我们的心近了,我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眼睛,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老师知道,你最近有些烦心事,能告诉我吗?”学生不语。“请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老师都与你在一起,我们一起想办法。”“告诉你,你能为我保密吗?”赵刚战战兢兢地说。“当然可以!”我用肯定的语气说。“我喜欢上我们班的王微(我班成绩不太理想,但非常可爱的女生)同学了,我看到她和边上的男生有说有笑,心里很是恼火,无心学习,有时竟然有和那位男生打架的冲动,再读下去,我怕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男女之间产生爱慕之意是人之常情,这表明你已经长大了,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王微同学知道你喜欢她吗?”“暂时还不知道。”“你准备怎样处理这件事?”“我不知道。”“老师建议你现在不要去向王微同学表白,至少在高考以前,至于什么原因,我想你应该知道。”“恩,那我可不可以提个要求?”“说来听听。”“能不能把王微同学的座位调到我的身边?”“只要你答应不表白,这个当然没问题。”

谈话结束后,我把王微调到与赵刚只有一条走廊相隔的座位上,为了避免其他同学猜疑,我还调整了其他几位同学的座位。此后,赵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女孩经常问男孩问题,男孩为了在自己心仪的女孩面前有更佳的表现越发学习努力,女孩在男孩的帮助下学习进步也非常明显。

高考结束后,赵刚同学以628分的好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原本成绩不太理想的王微同学以548分的好成绩被浙江工程学院录取。教师节我收到了赵刚同学发来的短信:“谌老师,你是我最应该感激的人,没有您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分析:学生谈恋爱并不是“洪水猛兽”。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相互之间产生爱慕之意,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正确引导,无须大惊小怪。班主任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切忌视学生谈恋爱为“洪水猛兽”而想尽办法加以阻止和打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应该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本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笔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赵刚之所以开始不愿说出要求退学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班主任的信任感。第二天在树林里的谈话,“首先对他退学的事只字不提,谈文学,谈历史,甚至还谈家人”是赢得赵刚信任,消除其顾虑的过程,整个谈话过程笔者向学生传达了友善和信任。学生告诉笔者要求退学的原因以及敢于提出调换座位的要求,都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我按照赵刚的要求调换座位,也是出于对赵刚同学能正确处理他与王微的情感的信任。正是这种相互的信任,使我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本专题参考文献:

[1]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周建平。教学伦理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教育评论,2001,(3)。

[4]谌涛。课堂上,敌视的眼神[B/OL]。http://blog。eduol。cn/user1/2551/archives/2005/6225.html,200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