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长由叶剑英兼任。朱光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协助叶剑英处理广州市日常工作。梁湘被任命为广州市公用局局长。公用局的主要任务是管电、管水、管交通道路等全市公用基础设施。梁湘一上任就带领三十八名干部,分头去接管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公共汽车公司、轮渡公司等公用事业机构。
第一面红旗在广州市区上空高高飘扬后,叶剑英就给党中央、毛泽东发去电报:“10月14日广州市解放了,市内灯火辉煌。”
不过,当时接管的广州市,只是一个烂摊子。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广州市当时的公用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全市发电机组容量只有2.7万千瓦,而且有的机组还是坏的;输电线路损坏更是严重,光是线路中损失的电量就高达55%,停电事故时常发生。有一晚,叶剑英市长在广东迎宾馆宴请苏联专家代表团,席间突然停电,只好燃点蜡烛草草把晚饭吃罢,使人大为扫兴。自来水厂的供水管道更是破烂不堪,大量漏水,流失的水量竟高达63%,而且水质混浊,经常达不到卫生标准。河南区有10多万人口根本没有自来水饮用。“电灯不明,马路不平,自来水不清”,就是当年广州市公用设施的真实写照。公共交通也相应落后,全市只有200辆公共汽车,都是私营的。因为汽油紧张,市内交通濒于停顿。加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新生的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要保证广州市内的水电正常供应和交通运输畅通,谈何容易!
某日,叶剑英把梁湘请到办公室来。听了梁湘简明扼要的工作汇报之后,他说:“接管城市是为了管好城市。今天我们把它接过来,明天我们共产党人就要把它管理好。要动员一切力量,战胜各种困难,保证广州市的水电供应和交通运输畅通无阻。”梁湘很快就制定出“面向生产,面向市民,保证安全”的12字公用事业方针,动员广大职工,抢修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梁湘带领着市公用局的干部、工人,夜以继日,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新装的电灯比解放前增加一倍,并在主要的马路上安装上了水银灯。对于输水管道也重点抢修,还新装了通往河南区的29000米供水管道,使河南区4万多户居民饮上了自来水。同时,他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想方设法改善水质,使自来水的混浊度从解放前的20-30%下降到6%以下。被国民党军队在逃离广州时炸毁的横跨珠江两岸的海珠大桥,仅仅用了两个来月时间就修复通车了。
叶剑英在庆祝广州解放一周年大会上高兴地说:“一年来的市政建设,就把广州市的面貌和生活换上了新的样子。”
城市生活走上正轨之后,梁湘被任命为市工商局局长。那时市工商局的任务,要担负起全市工业、交通、商业的发展和管理,国民党留下来的广州市满目疮痍,没什么像点样的工业,只有年产10万来吨的西村水泥厂;只能生产喷雾器、熟地犁等简单农具的广东钢铁机械厂,以及生产脸盆、口盅、菜碟子的益丰搪瓷厂等。梁湘担任这个工商局长,任务不轻松。到了1954年夏天,在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梁湘被选为广州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当年冬天,又与焦林义(原中共广东省粤东区党委书记)一起,被任命为广州市副市长。焦林义分管工业和基建,梁湘分管计划和财经,共同协助分管经济建设的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曾志(陶铸夫人)工作,发展广州市的国民经济事业。
梁湘整天跟数字、规划打交道。广州市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所有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经过梁湘的手。比如,广州钢铁厂、广州化工厂、广东拖拉机厂、广州氮肥厂、广州塑胶厂、广东罐头厂、广州第二棉纺厂、广州制药厂、广州石油化工厂等大批地方国营骨干工厂的组织兴建,以及广州重型机器厂、广州造纸厂、广州水泥厂、广州造船厂等等中央直属大型企业的组织扩建。也就是说,在奠定广州工业化的根基、把广州从一个消费城市转为生产城市的过程中,梁湘尽心尽力。
1958年春天,梁湘被任命为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不久,全国吹响大跃进的号角,梁湘到广东拖拉机厂蹲点,兼任该厂党委书记、厂长,领导全厂职工成功试制35匹马力水陆两用拖拉机,揭开了广州市可以制造拖拉机的历史新一页。
有一次,他带着几个人到宝安县沙头角镇内考察,看见有位香港女同胞身上穿着一件在内地还未见过的塑胶印花雨衣,色彩鲜艳,漂亮迷人。他回到广州,就把市轻工局局长请到办公室来,提出广州市要开发这种新产品,一起商量措施办法。他批准市轻工局从香港重金聘请两名技术人员来广州工作。不久,广州市的百货商店里,出现了由市轻工局试制成功的色彩迷人的聚氯乙烯男女雨衣了。
据当时担任市计划委员会基建处处长的方扬回忆:“梁湘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意图是不折不扣的,凡是曾志、焦林义决定了的重大项目,他都会带着我们到工地察看,先叫我们对工作发表看法,然后综合大家合理的意见去办。本来春节有四天假期,但往往到了年初三,梁湘就召集大家来开会,逐个检查重大项目的进度,然后率领我们到下面去跑,掌握确切的资料。他工作很认真,很少休息,我们这些人也不敢偷闲。有一年春节假期未过,他就要我把全市基建项目进度列出表格。他认为我列的表格还欠详尽,一再要我修改,我前后认真修改了十次,交卷时说,‘梁书记,这是第十一稿了。’他答道:‘你说这些干什么,办事就要认真,这是百年大计啊!’我在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梁湘与曾志、焦林义一起共事达一二十年之久,彼此尊重,协调默契。广州市广大中层干部从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一亲昵的称谓——“曾、焦、梁”。曾志于1965年调离广州市工作后,人们也爱称“焦、梁”,此话包涵着对他们的信服,也反映出梁湘与曾志、焦林义是风雨同舟的挚友。
梁湘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勉,注意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50年代,在广州长堤、海珠桥侧的珠江河面上,常常看到一艘艘负重的小艇,艇上船民们吃力地摇着双桨,两三个小孩匍匐在艇头。这些在旧社会被贱称为“蛋家”或“蛋民”的水上居民,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水上运输或渔业,“以水为业,以艇为家,随波漂泊,度日天涯”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他们千百年来过着“水流柴”的流浪生活,终年栖身于漂泊不定的小艇上,饱受风吹雨打的煎熬,喝着肮脏的河水,孩子长大了也无法上学,个中苦楚,可想而知。梁湘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在珠江河南岸滩涂的滨江路以及黄沙、如意坊等地兴建了一批房屋,组织数以万计的水上居民搬到岸上来居住。他们世世代代浮家泛宅,“抬头望星空、低首见浪涛”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了。
广州市这一善举,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国务院拨来专款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