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深圳市长梁湘
6120500000017

第17章 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2)

谈到梁湘贯彻“对内手拉手”的思想,还要讲讲他推行“集资建楼”这一新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特区开始酝酿向内地筹借资金兴建“中国第一高楼”。梁湘接任后,更是全力支持这幢深圳地标性的大厦上马,并把它定名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楼层由38层增高为53层,高出地面160米。他邀请了全国务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的负责人,相聚于翠竹依依的深圳竹园宾馆。面对满座贵宾,梁湘举杯相约:“一楼何奇之有,胆敢劳顿大驾,把诸位千里迢迢请来深圳。这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一株梅花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深圳经济特区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国贸大厦要成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深的窗口。我衷心冀望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前沿框上一个窗口。所以深圳市政府决定把原计划建三十八层的大厦改为五十三层,让它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一块阵地,成为友谊之楼,彩虹之楼。”梁湘越讲越兴奋,黝黑的脸膛更加绯红,他呷了一口茶水,率直坦诚地说下去:“既然此楼属于大家的,建楼也是大家的事。深圳不怕亮丑,建这幢大厦不够钱,得靠大家出钱帮助。说白了,今天把各位请来,四个字——‘集资建楼’。”

“我们投了资,大厦给我使用多少年呢?”某省负责人抢先问梁湘。

“三十年。这是深圳给贵省投资的利息。”

“请问要出多少钱呢?”一位胖呼呼的男士又发问。

“面积大多出,面积少少出。”梁湘笑着答。

“钱怎样交法?”

“预付四成,余下的六成分若干期付。”梁湘从容地答。

“交给我们的是座什么模样的楼房?”有人又问。

一直站在梁湘身旁的副市长罗昌仁回答道:“各位尽可放心。这座大厦的建筑和设备都要达到现今世界水平。楼高160米,是目前全国最高的楼宇,最高层是旋转餐厅,最低层是停车场,总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它不但是一座办公大楼,而且也是一座综合性的商贸中心——符合目前世界建筑的趋向。在这座高楼里,你可以用作办公、谈生意、餐饮、娱乐、消闲、住宿……”

梁湘连忙接过话茬:“像吉林的人参,苏州的刺绣,北京同仁堂的中药,上海的电子轻工产品,东北的机械,湖南的有色金属……都可以拿来展销嘛。这里将是一个万商云集的国际贸易中心……”

不久,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预付楼款,终于聚集起来了。1982年5月,国贸中心在舞狮鸣炮,笑语欢声之中破土动工了。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这座大厦,采用世界先进的“滑模”工艺,开创了三天建一层1350平方公尺楼面的新纪录,书写了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不朽篇章。在封顶仪式上,梁湘市长铲下了最后一锹封顶的水泥砂浆后,就宣告英雄的建设者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这座巍峨大厦建造起来了。从此“深圳速度”传遍华夏大地。

内联企业的发展,又吸引了外资进入深圳。前来特区投资的客商,由仅香港一个地区,发展到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由中小客商,发展到大财团和跨国公司;投资额由几万港元,发展到数亿巨额;投资项目由搞简单的“三来一补”,发展到中外合资、客商独资兴办大型的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外引内联创出了世界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1982年初冬,深圳布吉河畔,陆续驶过一百多列军车,两千多节车皮,带着北国的寒峭,捎着蒙蒙的冷雨,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干部战士,穿着棉衣棉裤,背着背包行李,南下深圳,奏响了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乐章。有人说他们是“南下大军”。

原来梁湘考虑到特区建设百业待兴,基建施工任务很重,而特区基建力量有限,经过仔细思考,又与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多次磋商,决定接纳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拥有2万人马的某部,从内地调入深圳特区,改编为市属施工企业,承担基建工程。这支基建工程兵队伍,成了当时深圳特区建设的生力军。

先说说这基建工程兵的历史。

基建工程兵是60年代,国家为了确保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和骨干企业的正常投产,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组建的。

从1966年至1982年,这支队伍由五六万人发展到50多万人,参加了国家黄金、钢铁、煤炭、水电、交通和核工业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8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这个兵种,部队归口改编为地方施工企业。

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部分领导,考虑到深圳缺乏基建施工队伍,想请求国务院调拨部分基建工程兵到深圳来参加经济特区建设。

可是,“好事多磨”。商调基建工程兵调来深圳,颇费一番周折。

基建工程兵要撤销,几十万人待安置,工程兵司令员李人林得知广东的改革开放要先行一步,要试办经济特区,基建工程热起来,便派出副参谋长徐馨来到广东联系,希望广东能接纳一部分工程兵。

大军南下,可不是小事。省政府领导中有同意接和不同意接的两种意见,有人认为,广东基建虽有起色,但连自己的施工队伍仍没吃得饱,哪有余粮去周济别人!要是工程兵来了,等于一碗米饭分给两个人吃!

“你深圳特区刚刚诞生,一下子便想接收两万工程兵,这副重担,一两岁的孩子能挑得起吗?”

省里也有领导欢迎工程兵进粤,他们认为:“不能囿于小山头的利益,以长远来看,让工程兵进来,对广东基建工作有利无害。”

徐馨来转而和深圳联系,深圳特区领导层也是两种意见:一种主张接纳工程兵,认为他们有着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让他们进入深圳,将对特区基建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特区百业待兴,极需壮大基建施工力量;也有一些领导人心存疑虑:深圳毗邻港澳,是个敏感地带,一举一动都会对港澳产生影响。几万名身穿军装的工程兵涌到深圳,香港澳门定会有人说:“深圳突然来了几万解放军,不知有什么军事行动?”这毕竟对港澳的稳定和繁荣有负面影响。

具体到省基建部门,有的领导人也不主张工程兵来深圳。理由很充足:广东不缺建筑方面的劳动力,深圳要多少基建队伍,省建委可以给深圳安排。

工程兵来粤的代表徐馨来出师不利,有些沮丧,不想再低三下四去求人,便打道回府,返回北京了。

梁湘对此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此时他想起了主管基建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舒成友。

在梁湘眼里,舒成友是位基建工作的老行尊,做事稳重可靠,他的看法值得决策时参考。

梁湘又想起不久前,广深铁路的罗湖段,与马路平面交叉,每遇到列车经过,路过的汽车就会排长龙,马路堵塞,影响市内交通。有人建议将轨道适当提高改作高架桥式,车辆行人从桥下孔道通过以解决“塞车”问题。规划部门有些技术人员不大同意,认为搞高架桥不安全,列车上坡下坡容易出事故,主张搞“大立交。”可是搞“大立交”投资要比搞高架桥高出3倍。哪个方案为佳呢?梁湘为此特别咨询了舒成友。

舒成友对梁湘说:“我讲句实在话,这个技术问题我也闹不清。不过,几年前我在广州参加修建具有铁路和公路功能的珠江大桥,为了解决桥下能通过大小船只,铁路上层还有一层公路桥,因为坡度大,是采取延伸大桥两端引桥的办法来处理的,这里面的系数和计算办法我亦搞不清。罗湖这段铁路,南北两端延伸引线的余地很大,中间通车行人的孔道路面适当提升一点,铁路路面适当降低一点,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广州铁路局有位姓卓的总工程师,是广州铁路局技术权威,又是铁道部技术专家,可以请教他。”于是,舒成友把卓总工请到深圳来。卓总工察看了罗湖路段的地势和设计方案后,当面向梁湘表示:罗湖路段搞高架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