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历代游记
6176300000054

第54章 游三游洞记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清代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姚鼎合称“桐城三祖”。青年时能文,但在科举仕途上很不得意,多次参加考试只得了一个副贡生。六十岁以后才得了个黟县(今属安徽省)教谕之职,不久就退职,晚年住在桐城县的枞阳镇(今枞阳县),生活清苦。他提倡古文,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重视文章的艺术风格,提出“神气”说的论文标准,讲究音节、字句。其山水小品风格清新俊秀。有《海峰诗文集》。

“原文”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①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②,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③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④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⑤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⑥,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⑦之室焉。中室如堂⑧,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⑩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其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

①舆:车或桥。

②汤汤:水流的声音。

③仄:狭窄。

④缒:用绳索将人或物由上往下送。

⑤伛:弯腰。俯:低头。

⑥穹起:高起成拱形。穹,隆起的样子。

⑦楹:这里指房屋一间。

⑧堂:正屋。

⑨别馆:客馆。

⑩扣:敲打。

逄逢:象声词。

泠然:指水声之清。

薪采者:打柴的人。

陟登,上。

亲炙:亲自领略。

“赏析”

三游洞坐落在湖北的宜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以及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三人会于夷陵,同游此洞,三游洞因此而得名。文章由去三游洞时路中的经历写起,记叙了游三游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三游洞的幽静,追忆当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以及欧阳修、黄庭坚来此的情况,并对三游洞由位置之偏僻而不为世人所领略其优美风光而大发感慨,从中表现出作者“试辄不遇”的苦闷心境。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手法却与通常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叙了游历三游洞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全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情景交融,议论精警;描写生动细致,写景状物亦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托物言志,以景抒情,这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