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文化传承汇集起来,就使得统治者始终有偏见,认为一门心思钻钱眼儿的商人是异类,有点来路不正的意思。
可是,商人的活动能量实在太大了,他们借助经济手段,不断向社会生活渗透。而且每拓展一步,都是以“犯禁”的形式出现的。
商人的思维、商业的概念,在几千年中一点点地往正统观念里面挤。就拿“市”这个概念来说,起先它就是市场的意思,与“街”相对应。古汉语里的“市井”、“市肆(店铺)”、“互市(交易)”、“闹市”、“市声”,无一不是指市场,且有世俗之意。
到了近代,“市”不知怎么扩大了外延,跟“城”是一个意思了。
民国以后,取消了“州”、“府”、“道”之类的行政区域名称,而把大型城市叫做“市”,这实际上就是商人在文化上的一大胜利。
老百姓闹不清“开元通宝”怎么念
咱们还是来说大唐的货币。
大唐一开国,就有长治久安的气象,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登基四年后,就下令进行币制改革。钱,是国家经济秩序的象征,币制乱七八糟、币值暴涨暴跌的,还有什么国家权威?
从他开始,彻底结束了五铢钱流通700年的历史。
他铸的是一种新钱,钱文是“开元通宝”。
这个创新体制的“开元通宝”,值得说的实在太多。
首先说这“开元”是什么意思。这是指从唐高祖开始,要扫荡以往币制的积弊,开辟新纪元。
那么“通宝”呢,就是新钱的名称,与“五铢”有别。通,是指流通;宝,就是“宝贝”,钱的意思。
这本没有任何异议。可是大唐的财政部——户部,在镌刻模具的钱文时,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在此之前,无论五铢还是几铢,钱文都只有两个字,一左一右,读起来不会有问题。个别特殊的,还有一上一下的,叫直读,也不会有问题。
而“开元通宝”是四个字,这就有潜在的麻烦了。他们按照古汉语的书写习惯,在排列上是“开元”从上至下读,“通宝”从右至左读。
这个顺序太复杂了!
老百姓没那么有学问,拿到新钱,都顺时针来读(旋读),于是就读成了“开通元宝”。
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老百姓这一错,就错出了道理。从此人人都把这新钱叫做“元宝”。
到了后来,皇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既成事实。玄宗时史思明发动叛乱,在占领区铸新钱,钱文干脆就是“某某元宝”。唐代宗时也铸过“大历元宝”,此后到宋、清,都有各种“元宝”钱。从政府到民间,对这个概念都认可了!
至于后世把金锭、银锭叫做“金元宝”、“银元宝”,也都是从这儿演变出来的。
所以说,元宝这个词,是群众误打误撞发明出来的。
百姓是百姓,咱们在这儿还得按照标准叫法,接着说这个通宝钱。
唐高祖李渊创立的这个通宝钱,是一个全新的货币体系。在开元通宝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都用年号作为钱文标志,通称为年号钱。
“开元”虽然不是李渊的年号,但金融学界都公认它是年号钱系列的开端。
虽然说在南北朝的成汉国,就有过一种叫“汉兴钱”的五铢钱,才是最早的年号钱;但那只是个偶然现象,而且流通的时间很短,没有形成影响。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取消钱文上的重量标注,而代以“通宝”二字呢?
这是因为,在过去标注了重量的钱经常会减重,钱名与实际币重有时差了十万八千里,影响不太好。
政府发行的铜钱,币值大于实际重量,这就是造假。可是政府造假也是不得已啊。
现在采用“通宝”来命名,就可以掩盖这个矛盾。减重不减重的,你老百姓今后就不要再嘀嘀咕咕了。
再一个原因是,铜钱到了这时候,与称量货币已脱钩。它的流通职能大大加强,而它本身的实物价值已微不足道,基本成了一个抽象的交易媒介物。
唐朝的这个通宝钱,形制与五铢钱一样,也是外圆内方。钱肉极好,有很宽的外廓边,非常大气。直径为24厘米,币材是铜、锡、铅合金,一枚大概重4克。
当时政府立了法,一枚开元通宝重量为24铢,十文钱恰好重一两。
后来唐人在使用重量标准时,嫌一两重24铢算起来太麻烦,还不如一两是十个“钱”好换算。于是,群众又开始创造了,“钱”正式成为重量单位,一两从此等于十钱,“铢”被彻底淘汰。
“开元钱”是继汉武帝五铢钱之后的又一种好钱,其地位名副其实,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宋元明清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钱为标准。
另外,“钱”这一重量单位也就一直沿用到了现代。
只不过现代的我国财大气粗,称重量算到“两”就已很不耐烦,看样子“钱”这个重量单位,差不多已经被群众淘汰了。
这不是说笑话。财大气粗的群众,也是群众啊!
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个宠儿子的皇帝,他也给自己的几个儿子赐了铸钱炉。他这一宠,儿子们就有野心了,互相嫉妒,最后闹出一场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来,老爷子本人也被迫退位当了太上皇。
这个李渊,做皇帝做得一般,但是在中国货币史上,地位却无人可及。他创制的“通宝钱”模式,从武德四年(621年)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1290年!
在他确定了通宝钱一枚的重量为一钱、十枚重一两以后,千年间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铜钱的法定重量都没再变过。
自此以后,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衡法),两以下就改为钱、分、厘的十进位制了。
自此以后,钱币也再不以重量单位作为名称,而以“宝”、“通宝”、“元宝”作为钱币的名称。
因此,在中国钱币史上,李渊是个里程碑。
关于通宝钱的铭文书法和图案标记,那也有得一说,艺术性相当之高。
过去五铢钱的钱文,大多是篆书,到了李渊创制通宝钱,改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这四个字,就是“八分书”隶体,出自初唐书法名家欧阳询的手笔,非常厚重。
开元通宝最有意思的,是上面还铸有星、月、日、双月、莲纹等图案。
有一种开元钱,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文”,也有是“俯月如文”。这个痕迹,就叫做“月文”。
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财政大臣在向皇帝进呈钱模蜡样时,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铸钱时不敢改动,就遗留在了钱背上;也有人说这“月文”是杨贵妃的指甲痕。
后来金朝有人曾写过“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说的就是唐玄宗怀念杨贵妃、睹钱思人的情景。
这都是传说了。比较严肃的说法,还是来自一些专家的观点,说这是受到西域钱币上铸日、月、星图案的影响,以此作为钱币的一种特殊标记。我认为此说甚有道理。
这样的标记,历经千年,至今仍保存在我们的钱币上。
各位看官若不信,请你们立刻打开钱包,掏出一张2005年版的50元或100元人民币来,观察一下它的图案构成。
看清了没有,在这张大面值的票面上,除了国徽、头像、面值、编号、水印暗记之外,还有什么特殊标记?
如果你一无发现,那么抱歉了,你肯定不具备做侦察兵的素质。
我来给你提示:在这张纸币正面的左侧中心、背面的右侧中心,各有一个圆形标记,里面是带有神秘意味的抽象几何图案。
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