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匹大骆驼,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财政上入不敷出,怎么搜刮也是不够用。一年下来收支相抵、国库空空是正常的,赤字几百万缗也不奇怪,有一年赤字甚至达到千万。
存折上没有一分钱的人是什么人?穷人。
那么,表面富丽堂皇的宋朝,就是一个大穷国。
其实,一个国家百姓多,不要紧。人多纳税就多,可以把国家纳成个富国。
可是再富的国,用官员数字一除,也就成了个穷掉底的穷国!
这道理,宋朝的皇帝就是想不明白。
宋朝钱币就是一场书法盛宴
我们言归正传,来讲宋朝的钱。
宋元通宝宋朝因为赵匡胤尊重文人,所以文化非常繁荣,体现在钱币上,那就是花样繁多。
虽然宋代铸造的都是在唐就已定型的通宝钱,但宋钱有它的独特之处,即种类多、版面多、钱文书法超级漂亮。
宋钱除了少数几种之外,都是年号钱,换一个年号,就要铸一次钱。宋代的皇帝偏偏就喜欢改年号,仅北宋的9个皇帝,就改了35个年号,其中铸了27种年号钱。另外还有3种非年号钱。
太祖赵匡胤铸了开国第一种钱,叫“宋元通宝”,非年号钱。不过老百姓又瞎念,有人念成了“宋通元宝”。行!这也成。
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铸了“太平通宝”,这是宋代年号钱的开端。这以后,只有宋仁宗铸的“皇宋通宝”和宋徽宗铸的一种“圣宋通宝”不是年号钱,其余的就都是年号钱了。
有了年号钱,后世收藏家就方便多了,一看就知道是那个年代的,不用再去费劲辨认了。
宋朝不仅正式开创了年号钱,它的创新还有不少,比如“纪年钱”,也就是标注铸造年份的钱。
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在淳熙七年(1180年)铸的“淳熙元宝”,钱背上就铸了一个“柒”字。据考,这是世界货币史上第一个纪年钱。
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从最大面额的100元,到最小面额的1角钱,上面都有发行年份。
你不妨再把钱包掏出来验证一下,其中10元以上的大票,纪年标注是2003年版,1元的多为1999年版,1角和5角的使用时间最长,是1980年版的,比很多读者的年龄还要大。
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易于磨损。从大票的纪年较新来看,说明大票是货币的主角儿,流通比较频繁,所以要常更换新装;而小票用处不大,流通不多,28年前的到今天还能将就用。
其实我们做人,也要努力做“大票”才对。道理嘛,不言自明。
宋朝铸钱,是由政府统一的铸币机关操作,这些铸币厂就叫做“钱监”,分布在不同地区,各有专名,如“河南府阜财监”、“鄂州宝泉监”等。
到了南宋末年,又改纪年钱为“纪监钱”,也就是铸上钱监的地名或者监名。如宋宁宗铸“嘉定一宝”铁钱,背文就是钱监名,比如“汉”字,就代表是汉阳监铸造的。这也是一大特色。
宋朝的年号钱,也不是一个年号出一种这么简单。同一种年号钱,因为钱文的书体的不同,细分种类也很多。仅宋神宗的熙宁、元丰两种年号钱,版面就有100多种,钱文有篆、隶、真、行、草等不同字体,大多都是名家手迹。所以宋钱的钱文,看上去特别爽!
宋朝的皇帝书法好,所以也有皇帝亲自写钱文的,叫做“御书钱”。宋太宗所写的“淳化元宝”、宋徽宗所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就是例子。
历代铸币的钱文,书法好的相当不少,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宋徽宗的“瘦金体”。
宋徽宗治国安邦无能,与儿子钦宗一起为金兵俘虏,留下千古之耻,但他对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其是自创的书法“瘦金体”,别具一格。
用毛笔写汉字,大概顶数方孔圆钱的钱文最难运笔。在极为有限的外圆内方空间内,要把四个字安排有致,还要把书法的神韵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那得有绝顶的功夫才行。
看宋徽宗的运笔落墨,却毫无滞碍,如天马行空。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铁画银钩”!
这哪里是钱?就在当年也算是上等艺术品。
自宋太宗亲笔题写钱文之后,北宋几代皇帝都争相效仿,就想流芳百世。据说,待到宋徽宗的钱文一出,后世皇帝都自愧不如:自己这一笔臭字怎么拿得出手?
于是,再无一个皇帝敢厚着脸皮题写钱文了。
这个“徽宗钱”,就成了御书钱中的绝唱!
哪位要是有心想收藏一枚,不难。据说收藏网站上就有卖的,大约5元人民币一枚。
——买一枚受受熏陶吧,比你花钱看一场国产电影值啊!
宋代大概是承平日久,人们有闲心,宋钱的花样比唐钱要多出好几倍来。
在我们印象中,宋朝好像是个金戈铁马不断的乱世,其实那是《说岳全传》、《杨家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再有就是豪放派词人营造出来的气氛——他们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这可以理解。
其实,宋朝的和平时期比汉唐、魏晋要长得多了。北宋的寿命有166年、南宋有152年,300多年中,“靖康耻”、“烽火扬州路”不过是历史一瞬间。积弱也好,屈辱也好,是丢了面子,窝囊了几代有志之士,但绝大部分时间里也确实是和平年代。
宋钱的花样繁多,在于大小不一、折价不同、含铜量有差别。
这里要介绍几个新概念。北宋钱最基准的一种,叫做“小平钱”,也就是一文钱。其余有“折二”、“折三”、“折五”和“当十”,分别为一枚值两文、三文、五文和十文。
南宋的情况比较特殊,很少铸造唐制标准钱,而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钱。其中有当百大钱“淳祐通宝”,有根本不是圆钱的“钱牌”,还有“准五百文省”、“准三百文省”、“临安府行用”等。
在宋朝的各种年号钱中,含铜量最高的是太祖的“宋元通宝”和太宗的“太平通宝”。
古代的铜钱,都要掺一定比例的铅和锡。唐朝玄宗时期,铸钱含铜在83%以上,是实打实的好钱。宋钱质量要差得多,北宋含铜65%左右,到南宋只有54%,近于“半铜钱”了。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对货币数量要求也就多。北宋共有27个钱监,分布在各路(州府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有点像后来的省),每年都铆足了劲儿铸钱,从北宋中期的熙宁年间往后,保持在每年五六百万贯,到北宋后期铸造量减半。
这流水一样的钱投放到流通中,总量相当可观。所以,我国地下出土的古钱以宋钱为最多,其中又以北宋的钱为多。
这么多的钱,可还是不够用,因此宋朝有官定的“省陌”制度,规定以77文为100钱。在记账的时候,要是钱是“省陌”的,就在钱数后面加一个“省”字,要是“足陌”的,就加一个“足”字,免得有人做手脚。
官方如此,民间则各有各的习惯。多少文钱当百,各地不同,只要老百姓认可就行。
你要是到了宋朝十有八九要减肥
有人也许看出了点门道:宋朝似乎不像前朝,这个王朝挺有市场经济意识,放开了手铸钱,可是钱币为何还是不够用?
这是因为:宋朝的商业实在是太繁荣了!
那时有个人叫孟元老,在南宋高宗时写了一部《东京梦华录》,回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看得人要流口水。
他笔下汴梁的“州桥夜市”,光看文字就叫人食欲大振——晚上一整条街都是美食,当街就有卖水饭、熏肉和肉脯的。一家名叫“王楼前”的店,有卖獾子、野狐、鸡肉的;一家名叫“梅家鹿”的店,有卖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杂的,每一包不过15文。
那时的吃食,冬夏两季有不同的品种。夏天天热,就有清凉开胃的,比如麻饮细粉、麻腐鸡皮、素签砂糖、冰雪冷圆子、水晶皂儿、生流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杏片、梅子姜、芥辣瓜儿、细料骨朵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振儿。
这都是些啥东西?我也不知道,只能望文生义,边看古书边流口水而已。
冬天也有冬天的美味,多以热气腾腾的肉类为主。有盘兔、旋炙猪肉皮、野鸭肉、滴酥水晶鲑、煎夹子、猪内脏。这些还不是什么正宗大菜,叫做“杂嚼”,算是夜宵吧,店家一直到三更时分才撤摊……
作为宋朝的臣民,大概十个有八个要减肥才行。
我一向认为:我们民族不光是会赚钱,同时也是个有悠久传统的美食民族。这样说当然有根据——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商代青铜鼎,就是老祖先们用来炖肉的。
要是我们炮制美食的本领都衰退了,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没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