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说钱
6184700000039

第39章 第一张纸币 (1)

谁最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纸币在四川诞生

有人要问了,宋朝的货币怎么那么乱哪?一个典型的文官政府,怎么连货币都管理不好?

别急,听我慢慢说。

这是由于历史的必然(套话了)。

上面说了,北宋的商业空前发达,总结起来,优点就太多了——

商品构成丰富(看得人直流涎水),商业分布合理(开店不再受地点限制)、商业分工精细(卖什么的都有)、商业管理水平提升(雇工少的10多人,多的有40余人)、配套商业形成(吃了饭可以到院街洗脚)、行会组织发达。

这一切,都意味着营业额的提高。营业额体现的就是资本运作,就是钱在滚动。

宋朝商业的这种大好形势,自然就对货币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它的数量更多、制度更完善、信誉更权威。

可是宋朝在这方面先天不足。

在它以前,唐朝钱绢并行、金银货币兼用;五代是铜、铁钱兼用。这都是由于铸币的铜料不足而采取的应对办法。

宋代的商业更精密了,像唐代那样的货币制度就行不通了——买一包酱肘子,谁还能用绢啊?可是宋朝又没有能力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

都用铜钱,那当然好。不过唐朝时铜料就不够用了,现在就更不行了。因此,宋朝只能沿用五代时的老办法,在某些地区采用铁钱,以缓解压力。

这就潜藏着一个麻烦:铜钱区和铁钱区,这区域之间的贸易怎么进行?怎么结算?怎么汇兑?

麻烦大了!

这也算是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吧。货币的现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这问题在唐代就有,到宋代终于该突破瓶颈了!

谁最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上一章我已经提到过,宋朝货币形态的突破,就发生在巴山蜀水地界。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这话有一定道理,四川是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但人们的思路却往往敢为天下先。

四川是“天府之国”,老天一向比较照顾,在宋代就是大宗农副产品集散地,它的盐业、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可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全宋唯一的“铁钱区”,这就有点尴尬了。

当时川人用的铁钱,小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1贯。而大钱1贯,重12斤。到市场做买卖,如果带的大钱有2、3贯,就累得直喘了。

商人不是特种兵,这可怎么吃得消!

当时买一匹布要多少钱?2万钱,那就是20贯,重120斤。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只要进行一匹布的交易,就得“赶着你的马车来”。

钱太重,这成了引发货币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一般金融学书籍上都讲,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货币的改革。可是商品经济到宋代起码已经发展1000多年了,也没引起过什么大变革,所以商品经济发展这个“一般性前提”,实际上并没有意义。

凡是导致一种变革的诱发因素,必然是一件极端荒谬的事。

四川人实在是背不动这狗日的铁钱了,这就是诱发因素。于是,世界上第一批纸币诞生了!

用纸当钱,怎么样?这下子就不需要特种兵的身体素质了吧。

宋朝最初的纸币,叫做“交子”,是一种早期的信用货币。

这又是一个新概念——什么叫做“信用货币”?

请记住,现代的信用货币有三个特点:1国家法律予以保障;2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独立发挥货币职能;3人们对它有信心。

比如说什么支票、汇票、纸币、钢镚儿(辅币)、你的银行存款,一直到最时髦的电子货币等,都是。

它是货币,可以用来买东西,但它的物质载体本身,基本就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点,与金、银、铜等本身就有价值的金属货币很不同。

举例来说:你的银行卡,你的网上银行账号,那是钱吗?那上面不就是一组数字吗?

可是为什么你相信它是钱呢?因为有银行信用为你担保。

懂了吧,这就是信用货币。

其实我们国家在宋代以前,早就有过信用货币。

在西周,有过一种信用货币叫“里布”。其形态就是一块布,长二尺,宽二寸,上面写有币名、金额、发行者签章。持有人拿着这布条,就可以买货物,也可以转让。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过“牛皮币”,专用于牛的买卖。买家支付了买牛款,先不把牛牵回家,而是从卖家手中拿回一块牛皮,上有卖家的姓名或者特殊符号。持有牛皮币的人,随时可以向卖家兑换牛。

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鹿皮币”,价值40万钱,也可以沾上信用货币的边儿。

但是这些信用货币,都是在一定场合下才使用的,不可能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它们和钱的功能还不大一样。

这次宋朝的交子就不同了,顾名思义,它就是用于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交子跟现代的纸币很相似,也是采用特定的纸张,铜板印刷,有版式,有图案,有花纹,有面额,有发行者签章,可以流通,可以转让,可以从发行者那里兑换铜钱。

这不就是钱吗,它跟钱有什么区别?

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它只能在发行者的信用范围内使用。比如出了四川,就是废纸一张了。因此它还不能完全等同于金属货币。

你看看,我们古代宋朝的人,多能耐!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多少发明创造啊!

什么时候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也能这么聪明,就好了!

据权威史书记载,交子最早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当初四川的邛、嘉、眉等州,因为闹起了李顺起义,停止了铸钱,民间的钱不够用,所以才用起了交子。

这个说法,不大通。李顺起义是太宗时代就闹起来了的,不至于大宋开国不久就闹起了钱荒。

真宗景德二年在四川铸大铁钱,才有可能是交子产生的真正原因。不仅宋人有不少这样认为,就是《长编》也说“蜀人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铁钱太重,商家搬不动,就搞代用券,这是有先例的。前面说过,五代十国马殷的楚国,就有过商人嫌铁钱重而“指垛交易”的事。

交子的流行,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开始是由商家出具收据式的“楮券”,这就是最早的交子。就一张纸,两面都有出具人的印记,有密码花押,字色红黑相错,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各家的样式也不统一。

这就是所谓的“私交子”。商家的这个灵感,来自唐代的“飞钱”,两者在功能上很相似。

这多少解决了一点问题,拿它能顶钱用了,但是信用很有限,也不能够大面积流通。

后来,成都有16家富商联手,以自己的财富作为信用担保,成立了交子铺,统一发行交子。这些富商,就叫“交子户”。

统一发行后,信用就好得多了,持有者可以不受限制地转让,你只要向交子户交钱,就可以拿到交子。在四川境内无论远近,也无论几千几万贯的买卖,只要持有交子,就可以交易。

私交子三年为一期,到期要换发新的。在兑现或者更新时,交子户要收取30文“工墨费”。

可是在此之后,因为有的富商生意衰落,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了不少诉讼。

在这种情况下,四川的财政官员对交子跟踪研究了一个时期,认为可行,就在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决定官办。

他们奏请朝廷,在四川成立了“益州交子务”,于次年二月正式发行“官交子”,同时禁止民间发行私交子。

官交子也是三年为一期(称做“一界”),期满收回换发新的,相当于年检。换发也要扣除30文工本费。

在发行之初,官交子的样式基本模仿民间,金额也是临时填写的,数额可以无限高,加盖本州印章,只限于四川境内流通。

后来官交子逐渐成熟,用三色套印,票面极为精美。数额也有了限定,是事先印刷好的,分成几个等级,从一贯到十贯不等。后来又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