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化发达,官员们生活闲适而优裕,所以研究货币理论的人也就特别多。
我们大概都知道宋朝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的,写过一本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这人还是个高级官员,参与过王安石变法,当过财政部的长官——三司使。这个官职,在地位上仅次于宰相,俗称“计相”。
沈括在科学上建树甚多,是个奇才,他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地磁偏角”的人,比欧洲人早了足足400年。在物理学、数学和地质学上,都有发明和创见。
货币,也是他的研究对象。
我们已经说过,宋朝在货币问题上,有唐代的遗传病,就是钱币数量不够用。
“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见《宋史·食货志下》)
钱荒是怎么造成的?沈括有他的看法,其中较有独到见解的,是下面两条:
一是人口增多,公家和私人的开支比较生猛(生齿日蕃,公私之用日蔓)。几个因素加在一起,钱币不够用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公私积蓄的钱币过多。公家实行新法收税费,收来了许多钱币,就藏在国库里;民间也喜好窖藏,很多富户还习惯把大量钱币当做“镇库钱”存起来,动辄万缗。占住了又不用,这些钱就不能在流通过程中创造财富。
他说得很形象:“有十户人家的小镇,假如有钱十万,而仅仅藏在其中一家,那么百年后也还是十万。如果投入流通,让别人能享受这十万之利,十户人家都参与流通,就是百万之利。流通不已,钱就将多得不可胜数了。”
他说,如今最小的乡镇,平常人家都藏着万缗钱,假如让它们流转天下,何愁钱不够用?
他主张要减少公私积蓄,加速货币周转流通。他认为官库和富户占住了钱币,不让货币流转,就不能生成新的财富,于私人、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其实他说的,也没什么新鲜的,不过,到今天也还是有人转不过这个弯来。
前面说过的北宋大学问家周行已,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在当时影响也非常大。周老夫子是属于“永嘉学派”的,专长是搞儒家理论,还不是专门的金融学家。
永嘉学派,现在的人不大知道了,在宋朝,这是和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之势的一大流派,专讲“功利之学”。
他们这群人,以祖籍永嘉(今浙江温州)的为多,所以才有这个命名。他们的观点,和孔子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张把“义”和“利”统一起来,“不以义抑利”。
由此之故,周行已对“利”也就看得特别透。
他对政府发行大钱很不满,认为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源。
他说,大钱的价值,仅值三枚小钱,却要当十,这当然要引起物价上涨。而且物价上涨的速度,要比你那通货膨胀的速度还快——“钱之利一倍,物之贵两倍”。
他提醒说,政府想榨取民间油水,老是铸大钱,但民间也不全是傻瓜,跟着就会有私铸。而且就算官府停铸大钱了,私铸也不会停,物价就会一直涨下去。这个连锁反应,责任还在官府。
他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钱贬值,钱贬值就是老百姓的财产贬值,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国家是否就能通过这很不地道的通货膨胀,捞到很多好处呢?也不见得。
因为政府本身也要购置商品,同样也要受通货膨胀之苦,也要花费更多的行政支出。因此,铸大钱纯粹是短视行为,饮鸩止渴。
周行已是个老夫子,终身只当过教育官员,但他对钱的问题,看法比不少宰相高明多了。
宋朝的宰相,反而是有很多人对钱的问题看不大清楚。
我们就拣两个最著名的宰相来说说。
一个是王安石。
讲宋朝的政治或经济,不能不提到这个人。王安石倒是个忧国之士,当了副宰相之后,就开始在神宗支持下变法。他在任上还不到十年,被迫下台后,他的新法继续推行,前后共实行了17年。
王安石抱的是富国强兵的大志,在当时民本意识的浓厚氛围中,大家都讳言“富国”,所以他只提“理财”。
理财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可是他也不说,只说是为了“抑兼并”,为了帮助弱势群体。
在他的一系列新法中,与货币流通密切相关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在这里必须说一说。
所谓青苗法,就是国家对农民的信贷,一年两次,用的都是钱币,因此钱币的需要量就猛增了上去。
所谓免役法,是把差役改为募役,各户按资产情况出“免役钱”,然后国家拿这钱去雇人从事劳役,免得老百姓耽误种自己的庄稼。但是这也增加了钱币的使用量。
因此,从神宗时候起,官府铸钱量也开始猛增。
钱,源源不断造出来,但仍不够用。这里面既有原先钱币大量流到境外的原因,也有新法带来的新问题。
实行新法后,要求老百姓交钱的时间比较集中,规定每年老百姓还钱的时间是两次,到时官家催逼得很紧,撵得鸡飞狗跳似的。民间急着用钱,钱币当然就非常紧缺。
前面提到过,因为实行新法,官府每年都收上来很多钱币,都贮藏在官库里,实际的流通量也就大大减少。
还有就是,本来钱币就不容易流通到穷乡僻壤,现在要求农民交钱,农民又上哪儿去弄钱?那时候又不能卖血,农民被逼无奈,只得“伐桑枣、卖田宅、鬻牛畜”,惨啊!
道理很明白:一闹钱荒,物价就下跌,农民为了交钱,就得忍痛贱卖农产品。这就使名义上的利民政策变成了害民恶法。
王安石的变法,把农民坑得不浅,朝中的一大批官僚,必然要借民间舆论反对新法(他们也不完全是政治保守派,起码有一部分还是关心民生的),再加上其他政治因素,最后导致新法完全失败。
为此王安石得了个绰号,叫做“拗相公”。
什么叫拗?一意孤行也。
王安石才高八斗,为人超脱,平时大概不大沾手钱这种俗物。没有这方面的实践,自己在理论上有缺陷就很难察觉到。
他的变法,千好万好,单单就忘了农民搞钱很不容易这一基本前提。
另外还有一个名气比王安石还大的宰相,就是秦桧。
秦桧臭名昭著,他的种种“事迹”,就不用在这儿多讲了,只说他执政时期跟钱有关的两件事。
南宋各代皇帝也大都铸过铜钱或铁钱,只不过发行量不大,因为铸造成本太高了。钱币本来就少,咱们的邻居日本,偏偏又喜欢用宋朝铜钱,他们的商船来宋境,都要偷偷带走大批铜钱;南宋的商船和水军,也都热衷于偷运钱币卖给日本人。
这样,南宋闹钱荒,就是家常便饭。
南宋绍兴年间,正是秦桧当政时,京城临安又闹开了钱荒。当时严重到市场交易都没法进行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对这个困扰了人们千年的老问题,秦桧还能有什么办法?
——你放心,能害得了岳飞的人,自有他的一肚子诡计。秦桧想了想,就叫了一个理发匠来给他理发。
理发匠万没想到:这一次理发,堪称人类理发史上报酬最高的一次。秦太师叫人拿出了5000枚当二铁钱作为工钱。
这就相当于1万枚标准钱了!
理发匠目瞪口呆。秦桧整理好衣冠,郑重其事地说:“过几天将有圣旨下,此钱不可再用!你可速去买些儿东西,花掉它了事。”
理发匠千恩万谢,出门后就直奔市场购物,一面还向人散布这一最新消息。
秦太师的理发匠说的,还能有假?众人闻风而动,都跑出去倾囊采购。不到三天,京师流通的钱币就大大增加。
钱荒缓解了,绍兴铁钱也并没有废掉。
秦桧太懂得世情了:在宋朝,流言肯定比实话管用!
还有一次,京师又闹钱荒,商店里的货物积压,没人买。情况严重到临安府的长官也跑来向他汇报,请他拿主意。
秦桧笑道:“易耳!”于是马上就召文思院的官员前来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