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说钱
6184700000052

第52章 马太效应 (2)

民间人士又开始钻空子了。

当时出台的换钞法规定:一定要钞票面值字样模糊了才能换新的,民间人士就故意把半旧的钞票揉烂,拿去兑新钞以图利。搞得政府没办法,最终只得把京城和各地的宝钞库全部撤销。

从此以后,旧钞便没有了回收渠道,新旧钞在民间价值截然不同。各地税务官员也不傻,他们看出了这其中的“商机”——收税时故意只收新钞,然后用另外的旧钞上交,新钞留着自己用。

就一个换旧钞,官和民都发现了里面有油水。朝廷当然也发现了这里面的猫腻,但屡禁不止,也就只好随他去。

看来,大明王朝的纸币管理手段,比元朝的水平要差得很多,

不光是旧钞回笼有各地税务官员作梗,新钞发行也不设限额,没过多少年,大明宝钞的价值就出现大跳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也就是宝钞发行15年后,原本值400文的一贯宝钞,就贬到了250文,四年后更跌至160文。

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也就是朱元璋咽气的前一年,宝钞贬值为当初发行时的十分之一。

这基本就是废纸,用这样的货币已无法给商品标价,杭州等地的群众干脆就用金银标价,私下里偷偷用金银交易。

朱元璋固然是个好皇帝,但好皇帝并不代表他一切都高明。他的纸币政策,看来是完全失败,大明的货币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就连基本的信用都没有了。

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才开始处理这一棘手问题,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回笼纸币。

一是买一斤盐规定要用一贯钞。由于盐是官营,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盐,借此可以回笼大批纸币。

二是纳税与罚款都要求使用宝钞。

三是提高市场的店铺税、摊位税标准。

这样,大批纸币得以回笼,政府就可以毁掉其中的残损钞票了。

这个增税的新政策,力度非常猛,各地的店铺摊位税一下就增加了5倍。后来政府又陆续开征了菜园税、果树税、库房存货税、车船出入税等,并且在水路交通要道设立“钞关”,专门对商船征税。

这叫为除一弊,又生一弊。货币回笼是好事,但它是以增加百姓税负为前提的,这就是坑人了,害得商民叫苦连天。

这一剂猛药下去,大明宝钞的价值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升幅也很有限。为什么呢?因为政府为了增加财政开支,仍在滥发纸币。

总之,这一进一出,都是在搜刮老百姓。百姓心里能没数吗——如今的皇帝再也不是人民的了。

在明朝的钱币史上,还有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铜钱已经禁用了,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仍然铸了钱。只不过这钱不对国内使用,而仅仅用于外贸,由宦官携带到外蕃和边境去买马,每年都要用去几千万文。

新铸的铜钱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赏赐给日本。当时日本是幕府时期,对明朝俯首称臣,经常派使者来请求赐给铜钱。他们从明朝拿回去铜钱,就在日本当做自己的正式货币流通。

——这些倭人,还真是能想懒办法。

世上唯有银子好

这两年,网络名人“当年明月”搞了一次明史普及活动,影响所及,相信我国的妇孺老幼对明史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明朝有一个皇帝,曾率50万大军贸然深入险地,结果被蒙元后裔瓦剌人围困在土木堡,做了俘虏。这位史上的最大玩家,就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明英宗。

明英宗后来被瓦剌放回,但是一时却恢复不了皇帝身份,因为他弟弟已经接了他的班。他只能担着一个“太上皇”的虚名,被幽禁整整7年。后来有人趁他弟弟病重,发动政变,拥立他重新做了皇帝。

这位明英宗在货币上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让白银成了合法货币。他规定,各级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一律用银;所有税收也“一切征银”。

他儿子明宪宗继位后,又放开了用钱。从此,明朝就形成了“大宗流通用银、小额买卖用钱”的并用格局。

钞票在明朝没过五代皇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代话本小说,有很多是明朝人写的。一般在写到书中人物用钱的情况时,都写成“摸出一锭银子”、“抓了一把碎银”。即使写的是宋人、元人,也都如此,这就是货币演变史的痕迹。明朝后半期的人,对钞票已经没有概念了。

明朝银锭的重量,有不同等级,其中最大的为50两一锭,也叫“元宝”。造型很漂亮,两头上翘,犹如双翅。小银锭一般叫做“银锞(读科)”、“锞儿”,零碎的银子叫“碎银”、“零碎纹银”,这些词汇在明代小说中都很常见。

银子零碎,各地官府在上缴国税的时候,就容易作弊,往往以小充大。到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有户部尚书建议,要求各州府县上缴银子一定要铸成标准银锭,并刻下年月和官吏、工匠的姓名。

钱币史也有大轮回。现在,历史又倒退回金属货币时代了。

因为白银是称量货币,所以在使用时要看成色、称重量。

把银锭正式称为“纹银”,就是在明英宗时代。此外还有“雪花银”、“细丝”、“松纹”、“足纹”等术语,也都是明朝人发明的。

“纹”就是指成色,“足纹”,就是成色较足。

那时候,也有假银子。假银子在刚投入使用时,比较好分辨,但使用的时间长了,外观上就与真银无异,这令当局很头疼。

由于白银成了明朝的主要货币,海外的白银也开始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明代中后期适度放开了海禁,葡萄牙商人与荷兰商人就从欧洲带来了大量白银,西班牙人也从美洲带来了大量白银。此外日本也是白银产地,也有渠道流入中国。

明朝在当时是世界第一大国,物产丰富,商品齐全,各国都乐于跟明朝做贸易。因此白银的流入数目相当惊人。据说仅晚明的77年间,从上述各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就有3亿两之多。

明朝,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白银帝国”。

不过我们要弄清楚:从欧美流入的白银,可不是银锭,外国没有那种工艺品,外国来的银子全都是西班牙、荷兰等国的银元。

那时有不少葡萄牙、西班牙商人来到澳门,专与中国内地做生意,可是那时的明朝是自然经济,老百姓用不着多少洋货,而欧洲又急需大量的中国茶叶、生丝和瓷器。

干瞪眼吧——外商没办法和中国人以货易货。

中国人只认外国的银元,欧洲商人只好运来大量银元,作为购货用的货币。

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是占尽了贸易顺差的便宜,欧洲银元成了廉价商品,汹涌澎湃地流入中国,甚至导致明朝出现了通货膨胀。明朝前期,米价一石还不到1两白银,而到了晚期的崇祯年间,米价已经上涨为一石要5两银子了。

那时外国的银元,币形统一,不用称量,不易伪造,深受明朝人欢迎,先后流入中国境内的有十几种。其中在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和日本的“龙洋”。

西班牙本洋,实际上是墨西哥的银元,因为墨西哥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本洋的背面铸有西班牙皇帝像,人们就误以为它是西班牙银元。

西班牙本洋的成色在九成以上,人们用起来放心,所以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本洋在全国都可以流通。

明代采用了银本位货币,对后世的观念影响甚大。有不少的现代人以为,所有的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的。至今也还有人把钱、工资、存款等,都戏称为“银子”。

今天在民间象征财富的艺术形象,一般也都用金银锭,造型和明代的一模一样。

明朝的那些事儿,就这样深刻地影响到今天。

除了货币,明朝的宫廷还用金银制作成金银钱、金银豆和金银豆叶,是用于节庆赏赐的。

明朝官员的贿赂和贮藏财富,也都使用金银。孝宗时代,有个大宦官李广畏罪自杀,从他家里抄出了一本纳贿登记簿,里面写着某人某日孝敬“黄米若干”、“白米若干”,就是指的黄金、白银。

武宗时有个大宦官刘瑾被杀,抄家抄出来黄金1200万两,白银25亿两,创了世界千年纪录。

明末清初,有人对社会上的银子拜物教现象深恶痛绝,说银子这东西“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是神通大了——“走死天下者,唯银也”。(见王夫之《读通鉴论》)

“走死天下”,就是驱使天下人奔忙到死!

所论何其深刻!

人们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奴役却不自知,碌碌一生,所为者何?

问上苍:我们何日才能解脱这种魔力?

怕是千年之内,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