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期,“资本”的势力越来越大,相应的金融手段也就越来越多,有几种新的信用凭证就在此时诞生。
其实早在唐代的“飞钱”,就是一种信用凭证,它的作用,是解决铜钱不好携带到异地的难题。到了宋元,纸币成了货币主角,不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因此“飞钱”也就消亡了。
现在明朝发行纸币失败,又是银钱并用,异地携带不便的问题又出来了。于是汇兑又再次兴起。
明朝的信用凭证,首推“会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汇票,是异地汇款凭证。
明朝承担汇兑业务的,是富商之家,通过异地联号店铺来完成汇兑。
嘉靖年间有名的宰相徐阶,本是清贫书生出身,做了大官后,政治上还比较正直,但他十分精于敛财,家里开了很多商铺。他家的商铺,就承揽汇兑业务。
此外还有“银票”和“钱票”,都是取款凭证。
如果你在当铺、钱铺存了钱,店主就会给你一张银票或钱票,你任何时候都可在这里取到银子或钱。
钱铺和当铺的存钱业务,就是后来“钱庄”的萌芽,即“中国式银行”的萌芽。
会票、银票和钱票都是有价证券,等于有了价值,于是也可以转让和支付,成了特殊的纸币。
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农民建立起来的王朝——明朝的那些事儿,讲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明朝跟宋朝比,优点很多:内阁制对皇权起到了有效的制衡,舆论监督(言官)也很厉害;皇帝的荒唐还没导致亡国之祸;头200多年基本没有外患;前期也没出过宋江、方腊那样的民间起义。
它的政治经济体制,总体上说是稳定有序的。
明朝后来亡于农民起义,导火索并不是由于阶级压迫,而是由于经济原因——皇族白吃的人数逐年增多,官员群体过于庞大,对外战争和边境战争耗尽了家底,最终只能把财政危机转嫁给人民,对民间额外征税,终于激起了农民大起义。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一个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就这么被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民给唱衰了!
清朝很流行外国“大洋”理性才是攀向幸福生活的阶梯
我又要提问题了:现在的一些学者,言必称哈耶克、德里达、伽达默尔,很有一副学贯中西的样子。他们的文章一出来,读的人都难免要毕恭毕敬。
这是什么效应?
这就是鲁迅说的——“拉大旗作虎皮”效应。
因为目前西方比我们先进,所以西方导师的话,贩卖到中国这边来,就格外有分量、有市场。
可是我要问:我们究竟是和美国的生活距离近些呢?还是离明朝人的生活近些?
这个问题,乍一看荒唐。但你仔细悟一悟,并非没有道理。
我们的文化之源,是来自古代。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习惯、审美取向、价值标准,无一不是从古代演变而来。
现今我们除了装备上(就是物质上)稍微西化了以外,人的精神内核,跟古代的差异并不大。
现代的有些人,注重人际关系、讲究攀比、追求奢侈、嫉妒成功者、鄙视弱小者、精神浅薄化……这些,跟明朝的人有什么不同?
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现在就怎么生活。古代的富户用黄金制作溺器(便壶),如今的大款疯了似的买“悍马”,这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知识分子固然是渴望做官,但有时也还能搞点“曲水流觞”的雅兴,登高望远,作一作诗。现在的知识分子,春风得意的就信口开河,郁郁不得志的就发牢骚骂娘,连那一份雅致也没有了。
至于市井阶层,在古人是攒钱买房子、买地、买丫鬟,在今人也差不多。几十年来我们市民的精神关注点,不就是集中在“四喇叭录放机——彩电冰箱——飘窗大房——家用轿车——花园别墅”这样一种物质的递进上吗?
所以,我们的思维,相对于古人的进步,虽有那么一点,但也很有限。
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智慧的原因。
——这比学习美国还要有用。
清朝很流行外国“大洋”我们既然生存在当代,就要把环境和自己的情况都搞清楚。
浪漫的人、狂热的人、消沉的人,在当下都不可能活得好,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社会中稳扎稳打、步步攀升。
最先预见到资本全球化趋势的人,是马克思。他有一句话,我看应该是当今无数迷茫青年的指路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互相关系。”
是啊,看不清“真实的生活”,那还怎么生活?
看清了,也就不会迷茫了。
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
所有的励志书,都提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目标。其实这些目标的背后,隐含的都是一个指向——“改善生活”。
怎么才能改善生活?要有钱,要富,要有物质上成功的证明。
我说过,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务实民族。你若花800元去听一场交响乐,没人羡慕你,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你是冤大头。可是你若花800元买了一瓶洗面奶,所有的人都会瞠目,进而对你表露出深深的尊崇。
不是这样吗?
世俗评价标准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必讳言“捉钱”了,钱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当然是在合法的前提下。
那么,为什么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
因为我们是现代社会,除了极少数幸运儿之外,绝大部分人是无法单纯依靠“父荫”而终生无忧的。就算是有家庭背景,老爸能给安插一个好岗位,但自己一无所能的话,最终还是要被淘汰!
老爸不可能永远不老,所以,财富只钟情于苦苦奋斗的人。
至于如何才能获得财富?我看有三个要素,一是才干、二是执著,三是运气。
才干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执著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
可以庆幸的是,三项要素中,起码这两项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这就有了三分之二的胜算。
而运气,如果你坚持20年如一日的话,不可能一次也碰不到!
每个人在一生中,有可能在不同的时期爆发。古人云:甘罗十二为丞相,姜子牙八十才出山。人与人之间是有具体差异的。所以不能急,要打持久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你的运气。
数十年如一日地动脑筋、思考、权衡、谋划、寻找突破口——你怎么可能一无所获?
悬挂在你头顶的希望之星,就是这样的理性。
所有的失败者,都是过早放弃的人、安于现状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
这下我说明白了吧?
如果如此的絮絮叨叨,你还是不明白,这本书你也就不必再看了。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鸿鹄,也永远有燕雀。
它们都同样有翅膀。
可它们飞得就是不一般高。
好,闲话少叙,我们言归正传。
明朝不错,但是它寿终正寝了,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金融百态。
清朝挨骂多半是因为运气不好
赫赫大明朝,亡得其实有点屈,完全是亡于两个皇帝不作为(万历和天启),以及最后一个皇帝刚愎自用(崇祯)。
崇祯一上台,就遇到连年灾荒。崇祯二年(1629年)延安府大旱,景象最为惨烈。灾民食野草糠皮,以图苟延不死。野草吃尽,又吃树皮,仅能延缓其死。待树皮剥尽,就只好挖山中一种石头充饥,吃的时候可以饱,但几天后就腹胀而死。
不甘心饿死的,便铤而走险做了强盗。那时候小孩子或者独行者,一出城门就失踪,都是被饥民给宰了吃了。
大明末年,已成了恐怖世界,可是外患不已,国库吃紧,朝廷要活命,就顾不得老百姓活命了。州县仍然严催赋税,横征暴敛,终于把陕北老百姓给逼反了。
燎原烈火,就此而起!
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时,也知道大势不好,下了《罪己诏》,说得很明白:“设立官职原为治国安民,但是如今当官的只为个人打算,做官有如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