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信札记
62308600000008

第8章 刘真的信

刘真

(1930—)山东省夏津县人。原名刘清莲。当代女作家。1939年参加人民军队。1951年在《东北文艺》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好大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曾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和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毕业后从事专业创作。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自1953年起,先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我和小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3)、《春大姐》(作家出版社1955)、《林中路》(作家出版社1957)、《核桃的秘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长长的流水》(作家出版社1963)、《三座峰的骆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红围巾的旅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英雄的乐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刘真短篇小说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等。另出版散文集《山刺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童年纪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等。她的作品中,《我和小荣》于1980年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彭总和孩子》于1982年获中国少年儿童文学奖,《一片叶子》于1984年获(1981—1982)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代表作《长长的流水》《英雄的乐章》《黑旗》等被译成英、日、俄、朝、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韩羽同志:

现寄上标准相一张,你做参考吧。

3月份你来邯郸时,一定来找我。北京画院的张文新(油画家)捏了一个贝多芬头像模子,还在瓷城,相当不错。我有过一个,叫孩子摔了。咱们一同去瓷城一趟,那里有许多工艺美术品,很好,可按成本费卖给我们一些,随便挑,有样品室。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地区文联、地区日报社刘龙源(我侄子)都知道我的地址。

祝你新年快乐!

刘真

12月30日

札记

信的开头是“现寄上标准相一张,你做参考吧”。起因是我要为她画一漫画像。又是因为什么画漫画像?这幅漫画像发表在1986年的《文艺报》上,并附一小文,一看小文便知端的:

这幅画如果不加说明,不但别人看不懂,恐怕就连画上扭秧歌的主角本人也看不懂。我这样画是因为想起在干校劳动时和刘真的一次闲聊。她说她是山东夏津人。我是山东聊城人,相距不远,是老乡。她又说早在1945年即在部队里戎马生涯,曾参加过攻打聊城的战役,正巧,我当时恰恰在被攻打的城里做穷学生,越说越近,按着这意思画这幅画,以志和刘真的这段缘分。提笔作画,本应“人如其文”画出她的如她的小说一样的风采,但时光像“长长的流水”(她写的一本书的书名)一样地流逝着,现在仅能依稀记得“大跃进”年代她围着白纱巾穿着黑大衣的飒爽英姿的模糊影像。而十五六岁的刘真则又因隔着战火纷飞的城墙没有看到过。权宜之计,只能使老乡以年近花甲之面孔配以十五六岁之身态,集“志于学”“知天命”“耳顺”为一体了。

刘真是新中国伊始出道最早的女作家,继之是茹志鹃。在学习班时她给我的印象是无论是大批判或是小批评总有点满不在乎,我不无赞意地说是“刀枪不入”。试想1959年文艺界对其《英雄的乐章》举国声讨、上下挞伐,已是经过大阵仗“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徐光耀和她颇谈得来,惺惺相惜。也是徐光耀为《英雄的乐章》抱不平,写了《不白之白》,一个“白”字,不啻雄鸡一唱。

恢复高考那年,我去邯郸地区招生,这时刘真已调到邯郸地区文联。闲得无聊,想起刘真,去找刘真聊天。她仰躺在床上,我坐在沙发上,两个烟鬼弄得满屋烟气腾腾。正说到开心处,倏地一口唾沫如弹丸直射屋顶,气壮神旺,巾帼不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