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家境殷实,绝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那他为什么要净身当太监呢?
原来,在李莲英七岁时,他的爷爷去世了。族人分配家产,李玉被欺负,什么也没得到,只好到北京谋生。
李莲英一家人搬到北京生活,表面上的原因是为了到北京做生意,而实际上纯粹是被同乡、同宗、同族的人给挤兑出来的。他们搬到北京生活,那也是实在没辙了。俗话说得好,“故土难离”啊。
搬到北京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啊。就凭着他们家那点从农村得来的可怜的小钱?在农村,那点钱可真是不少,可这点钱,到了北京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李莲英一家在北京的困难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李莲英有个表叔叫崔玉贵,也是大城人,老家离李贾村只有三十里,现在是紫禁城里的太监总管,风光无限。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李莲英向父母表示,他愿意进宫当公公。
父亲李玉一听,差点儿被嘴里的饭呛着。母亲曹氏说:“儿啊,可不能当公公。说起来干的是皇差有脸有面,那受的可不是人受的罪啊!”说着就声泪俱下,仿佛此刻儿子就被绑在床上等着阉割似的。
小莲英却任性地说:“我就要当公公,爹娘不答应,我就不吃饭!”
本来,李玉夫妇觉得入宫当太监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可想到同乡崔玉贵,又觉得让儿子当太监也算是一种前途。家里这群孩子都张着嘴等吃饭,日子没法过啊。
既然儿子坚持己见,父母也就想开了。
于是,李莲英的妈妈想方设法与一个叫沈兰玉的老太监取得了联系。
沈兰玉也是李家的同乡,他异乎寻常,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李莲英妈妈的要求;不但答应了为孩子做手术的要求,而且还负责安排李莲英日后入宫的一切大事小情。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的一切,还全都免费。不但手术的所有费用免了,人家要给做手术的人送的礼物也免了。
沈兰玉向李莲英和他的妈妈推荐了“小刀刘”。
清朝前中期,进宫当太监,需首先经内务府批准,再送交敬事房,交慎刑司去净身。这通常称为“宫刑”。这里负责净身的“刀儿匠”称“官刀儿匠”,正名叫“阉役”。采用这种方法手术的人多是被拐骗来的孩子,或者是人贩子买来的孩子卖给敬事房。一来人贩子得了钱财,二来敬事房也懒得出宫去挑选合适的人选,所以这是最大的太监来源。也有些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生路,想进皇门又没有钱托人净身,就自己送进去。清晚期则出现了私设者,称“私刀儿匠”。这样的营生当时北京共有两家,一家姓刘,住在地安门内方砖胡同;另一家姓毕,叫毕五,住在南长街会计司胡同。会计司可不是管钱管账的人,当时的会计司是内务的一个下属单位,专门负责往宫里输送太监和奶妈。
“私刀儿匠”都是世家经营,别人不能随意插手,这也是经朝廷准许的。他们都和内务府来往频繁,关系盘根错节,是同一条利益链上的人。据说他们能享受六品顶戴,比七品知县还高。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私刀儿匠”将本季度阉割的人数登记造册,连同被阉的人一并送交内务府会计司。别看这些太监被折磨得很惨,但太监入宫以后,得到权势还要贿赂这些刀儿匠,特别是有些被拐卖来的无家可归的小孩,入宫前还要和他们认亲,以后当亲戚走动。
李莲英的父亲把孩子带到小刀刘的家。按照惯例,先是对孩子进行检查和面试。所谓的检查,其实就是检查生理结构,以此决定是否留用;其次是面试,主要是看五官是否端正,因为宫中对太监的要求很严,整日伺候主子,当然不能歪瓜裂枣让主子看了心里堵得慌。所以,五官不端正不行,脸上有疤瘌麻子不行,说话口吃不行,秃头瞎眼睛不行,人不机灵傻乎乎的更不行,总之,要求很严格。
李莲英顺利通过检查,小刀刘告诉李玉父子,为了减少孩子的痛苦,趁着现在气候季节都合适,很快就要给孩子净身,否则不好愈合。净身后要养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快也得入冬前才能交进内务府会计司去。这期间,要交百十两银子作为饭费、手术费、置办靴帽袍褂费等。李氏父子知道这些都是“规矩”,用现在话说就是“潜规则”,就同意了。一切都商量妥当后,小刀刘叫李家父子在一张生死与刘家无关的合同书上画押签字。签过字,李氏父子知道李莲英的命运就将发生彻底的改变,是福是祸,听天由命吧。李莲英倒没什么感觉,只需等待净身手术这道鬼门关了。
其实,净身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并不是一厢情愿就能遂心愿的。小刀刘是世家出身,对这一行非常熟悉,他下手稳、准、狠,干净利索,自己和孩子都少了不少麻烦。若是碰上那些手上技术不纯熟的,说不定还要进行二次“净身”,想来真是痛苦万分。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为了满足后宫基本生活料理的需要,想制造一批太监,被阉者皆是童子。他听说北京的刀儿匠对孩子们非常狠心,就决定从广州请来著名的西医负责阉割术,所用的药物、医疗器具等一应俱全。按说在这种条件下,成功率应该比北京高出很多。谁知手术后几百名童子全部丧生,没有一个能活下来。而北京的刀儿匠们,在当时一不消毒、二无麻药、三不消炎止痛的情况下,经过手术的人,绝大部分还能生存下来,也算一种奇迹。
早春的一天,李莲英被带进了一间陈旧破烂的手术室。通常这种手术称为“蚕室刑”,因手术室的房屋很小,又糊得密不通风,如同蚕室而得名;也可把这种手术称为“腐刑”,因多数太监小便失禁,经常遗尿,发出一种腐臭的味道而得名。对于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来说,面对这样阴森的环境和人高马大的陌生人,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手术之前,有人要求他喝下一碗又苦又涩的大麻叶水。喝完后,他立刻被绑在上面铺着稻草、底下垫着草木灰的手术床上,同时嘴里被塞进一个煮熟去壳的鸡蛋。有人会问他,是否真的愿意,这并不是要征求他的意见,而是另有原因。因为无论他回答“是”还是“不是”,都要张口,他刚一开口,鸡蛋就会立即滑进食道,导致昏厥,神志不清了。毕五趁机手起刀落,然后随便敷上些草药,一切就算大功告成了。小刀刘瞬间就做完了净身手术,但其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李莲英当时就疼晕了过去。其实,晕过去还算好的,死于这种酷刑的人屡见不鲜。
李莲英从昏迷中醒来,小刀刘的手术已结束。他在李莲英的尿道上插一根鹅翎管,以防痊愈后尿道长死。再把猪苦胆劈开,敷在伤口上消毒。最后取一块窄木板,放在李莲英的两腿之间。此时李莲英已完全恢复知觉,更加剧了疼痛的感觉,浑身抽搐不止,下面像针扎一样,火烧火燎奇痛难当,嗓子像冒火一样,又干又苦。
小刀刘给他喝一点臭大麻水。这种水既有麻醉作用,又是极好的泻药,服它,可使净身者多拉稀,减少小便,以加速伤口愈合。
李莲英净身后在小刀刘那里住了十来天,才脱离危险期。这一天风和日丽,小莲英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老爹的扶持下走到院子里,暖融融的阳光照射着他,他感到说不出的舒服。他想让老爹在阳光下拉着他一直走,他闭上眼睛,不想看见任何人。
李莲英在这里一边养伤,一边等待着秋后皇宫挑选太监日子的来临。
这年九月,小刀刘接到内务府传话,让候旨将挑好的人送入宫中。在这些人中,就有李莲英。他穿上内务府为孩子们分发的靴帽袍褂,显得英俊了许多,在这些即将入宫的小太监中,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小太监入宫第一件事就是要拜师学艺,第二是认旗。李莲英按照规矩也要拜师,他拜的师傅是三大殿掌管玉玺的首领太监刘多生,此人后来在白云观挂单出家,法号刘诚印,人称印刘,自称“素云道人”。
小太监拜师学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人生的重要关口。宫中规矩严格,礼节繁多,必须站有站相、立有立姿,不能有半点马虎。如称呼、磕头、请安、问好、下跪、斟茶、端水、摆膳、传话、回事等都有一套严密的程序,不能随便乱来,必须在下面学通学精,才能被分配上差。
宫里规矩繁琐而具体,拿太监回话、请安来说,就非常讲究。其具体步骤就是:首先要摘下帽子,放在身体右边偏前,上身要挺直,头微屈,两眼直视主子膝关节,两条腿按先左后右顺序跪下,这叫双腿安。如主子过万寿节或赏赐银两物品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有时还要接触地面,发出响声,叫磕响头,这是对人的敬重。对来访主人的人物,如品级低于主人者,只左腿跪地,不脱帽,右手虚接地面,这叫单腿安。再比如跪拜时给主人递东西,要将所递的物品与眉心平齐,双手捧起在身前,身子必须向左微倾。而回话学问可就大了,请安要说“吉祥”;主子吃完饭,要说“进得好”;主子吩咐去办事,必须一遍就听明白,记得住,绝不能叫主子说第二遍,要用“嗻”表示领会,绝不许用“嗯”“啊”等通俗不雅、含有轻慢之意的字眼。
再就是伺候师傅。中国人向来注重尊重长辈和师傅,并由此构建起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在徒弟面前,师傅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作为徒弟,早上要给师傅打洗脸水、穿衣服、叠被子、倒尿盆,晚上要拿尿盆、铺被褥、洗脚,其次就是斟茶倒水、伺候吃饭、洗碗、洗衣服、点烟等日常生活。稍有不慎伺候不好,就要挨骂、挨打、罚站、罚跪等。
宫里等级森严,就连太监群体也是层次分明。清室的太监与明朝相比,虽说人数已经相对减少了许多,但随着宫中安逸之风的蔓延,所需人手是逐渐增多的。到了咸丰年间,宫监机构仍有六十多处,太监近一千多人,设有总管内务府,以领其事。总管有一人,权力很大,管理宫内全部六十多处的太监。皇上、皇后及各宫都有总管,此外还有首领、回事、小太监等。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一级压一级,没人会把一个刚刚入宫的小太监放在眼里,被呼来喝去是家常便饭。而被皇宫大内里的皇上、后妃,高门深宅里的王爷、福晋、侧福晋打骂更是平常不过的事。
总之,一个神仙一个香炉,总有磕不完的头、烧不完的香。因此,宫里有许多太监因无法忍受重重压迫和艰辛劳作而私自逃跑。一旦逃跑成功,就算逃出火坑了。而那些被抓的太监,如属初犯,不由分说先杖责一顿,体质好的还能禁得起,留下一条性命;若是再次逃跑,抓回来必定被活活打死,有时还会当着众太监的面,以达到杀鸡吓猴的效果。
李莲英入宫以后,留在慈禧的寝宫(即储秀宫)当差。慈禧是镶黄旗人,李莲英便认了镶黄旗,意思就是慈禧门下的人了。李莲英的师傅虽然是刘多生,却一直跟慈禧的得意大太监安德海学艺。可以说,李莲英一入宫就受到了慈禧的青睐,这对于一个刚入宫的低等太监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皇宫内的规矩非常多,而且执行得十分严格。清初,考虑到太监是奴婢之辈,没有必要掌握诗文等“高等人”才从事的活动,从来不允许他们读书习学诗文。据说,雍正皇帝曾明令:凡宫中太监有读书习学诗文者,一律加以处罚。这种严厉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咸丰皇帝期间。自从慈禧垂帘听政后,她一反常态,置祖宗家法于不顾,立刻规定:凡宫中太监,都要用闲暇时间学诗书读经纶,以提高修养,更加符合皇家礼仪。慈禧甚至还亲自给自己宫中的太监讲学,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凡学习不用心或反应迟钝者,常罚站罚跪或以竹鞭杖责。因此,当时宫中的大小太监读书习文的风气很盛。
李莲英从小就十分聪明,入宫前又在家乡的私塾读过一年书,说起来算是有点基础。再加上他又很用心,凡慈禧太后讲过的东西他都牢记在心。每每慈禧问及时,无不对答如流,深得慈禧赏识。据说,慈禧还常在内廷大臣中夸奖李莲英的才华,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少见的。
慈禧太后平时闲暇喜欢写字,她对自己的书法还是比较满意的。每当她写字的时候,只让李莲英在一旁侍候纸墨,并且还根据自己的心得不断地给李莲英讲述各种书法的流派和习字要领。这一切都使李莲英受益不浅,李莲英对此十分留心在意。所以,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常常苦练写字,并且很下工夫,很快便有了一定的进步。慈禧得知后,还专门过目检查他写的字。她见李莲英的字写得扁瘦狭长,笔墨锋利,有一定的基础,就亲赐他一本“瘦金体”的字帖,要他下工夫临摹。后来,李莲英写瘦金体确实很有功力,更加受到慈禧的喜爱和专宠。
李莲英到了十六七岁时,写诗文引经据典,用词十分贴切、得当,行文也十分流畅。慈禧常常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而让大臣们传阅品评,往往受到众大臣的赞许。
李莲英胆大心细,处世圆通,是人所共知的慈禧心腹,因而渐渐有一些大臣和他结交,有事也常常找他代为传达和请奏。李莲英每遇这些事情,就尽量设法把事情办好,既不惹慈禧生气,又不得罪王公大臣,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成熟和稳重。因此,他很快成了储秀宫里一个有头脸、得人心的年轻太监。
尽管慈禧太后给人的印象欠佳,但她毕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女性。同治、光绪时期,北京皮黄戏(就是现在的京剧)已进入全盛时期,慈禧本人很喜欢皮黄,就连“京戏”的称呼,据传也是始于慈禧。慈禧精通戏曲,她还亲自改编过一百多出京戏唱本,可见她对京戏的痴迷程度。不仅如此,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为李莲英改名不久,还曾派他去升平署“内学”学戏(当时太监学戏称“内学”,民间学生学戏称“外学”)。
《艺苑论丛》也有相关记载:
李莲英演小生,刘寿峰演花脸,祥玉演武旦,陈子田演老生。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人,他在任何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李莲英学唱小生倒也有些模样,后来在宫中曾多次为慈禧演出,水平渐渐提高,技术日臻趋于成熟。据说他嗓音洪亮宽广,做戏功夫很深。慈禧太后也大为高兴,曾对李莲英开玩笑说:“你唱做都好,就是嘴张得太大了些,如果演个武丑、大花脸,把嘴再画得歪斜一些,就更好看了,一张嘴像个大火盆,大有吃人的恶相。”
慈禧对京戏有一定的研究,对演员要求很严格,无论是谁稍有半点不认真或唱念有错,或做戏不好,轻者要受责备,重者要遭打骂,要是民籍的演员学生,则会面临被开除的危险。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有一次,向来谨小慎微的李莲英唱错了一句台词,此事要是别人,慈禧太后早就发飙惩治了,而对李莲英的惩罚却是蜻蜓点水——只罚他演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李莲英就是那种深得主子喜欢的太监,主子喜欢的他就努力去学,主子讨厌的他就视为禁区,决不去碰。慈禧喜爱京戏,这对李莲英的影响很大。所以,李莲英在京戏方面也是花了大工夫,这对他的后人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侄子、孙辈大多爱好戏曲,其中最有成绩的要数他的二嗣子李福德了。1908年,李福德在自己的家中与薛固久、孙沛廷合办了一个戏曲科班。这个孙沛廷其实早年就是“外学”的民籍学生,曾经给慈禧唱过戏,因唱错一段唱词,被慈禧太后开除了。后来,中国京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中,尚小云、荀慧生就是李福德的学生,这也算是和李莲英有一定的渊源吧!
由于李莲英在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才能,给人一种才艺双全的感觉,慈禧太后对他非常赏识,这也是李莲英发迹得宠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李莲英的后人说: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他的才艺是主要的一个方面。
慈禧到了晚年,虔心向佛,常常把自己扮成观音菩萨,让李莲英扮成韦驮或善男,在北海旁以水作镜;或扮成西王母,李莲英扮成东方曼倩(东方朔)偷桃;或扮太原公子,李莲英扮李卫公……以此消遣解闷,逗笑取乐,宛若一家人,彼此之间也不见了尊卑。慈禧太后还常常夸赞李莲英风度潇洒,演技高超,李莲英也趁机插科打诨,哄得慈禧心花怒放。
总而言之,外表清爽、年轻聪明、处事圆滑而谨慎的李莲英确实甚为符合慈禧的要求,因而很快就扶摇直上,达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和心腹。
李莲英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手段,三十出头就升为四品花翎总管。但是,看着那空荡荡的房间,看着那满屋子楠木、紫檀做的家具,他禁不住一阵落寞——就算自己真的当了四品大总管,也只能自己一个人快乐,无法让远方的亲人共同享受,岂不让人遗憾!
强烈的思乡之情让李莲英一时难以入睡,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那些潦倒的日子,顿时激情满怀,感慨万千。自己现在的地位非比寻常,连王公大臣们见了也要低头三分。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么一大家子的事全靠她老人家一人操持。我现在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何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顺便也让那些家伙看看,我李莲英已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而是堂堂大清朝的内廷副总管了。想到这里,他就有了回家的冲动,但碍于宫里的规矩,恐怕慈禧太后很难答应,但无论如何也要找个机会表明自己的意思,让慈禧太后为自己做主。
此时恰逢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本来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天气,谁知日近正午时,忽然沙沙地下起雨来,天气也骤然转冷。
躺在床上的慈禧听到动静,连忙下了床,推开窗一看,心情大好。虽然别人都爱阳光灿烂,可慈禧太后却将这种天气视为使人懒散、意志消沉的源头。她反而对雨情有独钟,因为雨能让她保持冷静。每逢下雨,她都要出去游玩。今日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她喊李莲英去做准备。
李莲英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向慈禧开口请求回乡的事,所以就显得有些魂不守舍。今天也是,他看到慈禧躺在床上眯眼,就瞅个机会到一旁发呆。后来又见外面下雨了,以为慈禧太后不会出去,因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思乡情绪。猛然间听到慈禧太后喊自己,不知又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急忙跑了进去。
原来是慈禧太后要趁着下雨到御花园赏景,平时对慈禧的喜好掌握得一清二楚的李莲英此时犯了晕,竟然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太后,外面正下着雨呢,小心您着凉!”
谁知李莲英的这句话却让慈禧不高兴了,责怪李莲英没有记得自己的喜好。李莲英连连自责——太后最爱雨中漫游,怎么今天自己竟给忘了,真是该死,他敲了一下自己的脑壳,连忙出去准备了。
春雨往往不像夏雨那样强烈,雨中的御花园显得郁郁葱葱,满眼饱满的绿色。慈禧太后看了心情顿时舒畅许多,听任雨水浇在她的身上、头上。
一旁的太监见了,恐怕自己失职,连忙送上雨伞,不想却被太后责备一番,还怪他们不懂得欣赏美景。一旁的李莲英为了弥补刚才的过失,连忙讨好地说这是他们害怕太后着凉担待不起,也是关心太后玉体。李莲英本以为这句奉承话会换来慈禧太后的一番赞赏,不想向来对他语气温和的慈禧却一脸嗔怒:“春雨贵如油,淋淋心里痛快!”
李莲英这下彻底晕了,今天这是怎么啦,老说不到点子上,心中不由一阵郁闷,只好向那些太监发脾气,以排解自身的烦恼。
慈禧喜好在雨中独自赏景,这就让李莲英有了充裕的时间独自去发呆。慈禧在雨中赏景一时兴起,要找李莲英说道说道,却看见李莲英呆立在雨中,任凭雨水夹杂着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慈禧以为李莲英受不了自己的责骂在一旁生闷气,就连忙走过去安慰他说,不要因为她一时说几句就想不开。
李莲英见慈禧对自己这般照顾,知道慈禧对自己还是比较信任的,心中不免一阵感动。他趁机向慈禧说家乡遭了水灾,自己一时恍惚,才显得魂不守舍。
慈禧这才恍然大悟,连忙询问有没有死人。慈禧是以一国之君、忧国忧民的口吻问的。李莲英见慈禧来了兴致,连忙回禀说自己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并在看似不经意间说出自己从小进宫,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回家,想趁机回家看一看。
慈禧太后听了,面露为难之色。宫里的规矩她最清楚,但考虑到李莲英是自己最得意的奴才,最后还是做出决定,让李莲英大大方方地回老家一趟。
其实,李莲英等的就是这句话。得了慈禧太后的恩准,李莲英连忙谢恩,并差人给家里通信,说自己不日就要回去。然后,李莲英开始筹措回家事宜。
李莲英今非昔比,可谓衣锦还乡,决意要好好在家乡人面前表现一番。没几天工夫,他就备好了名贵的大叶蟒、多罗麻、优质棉纱、江绸等数百卷,以及貂皮、水獭皮等。这些东西除了慈禧太后赏赐的以外,更多的是他私下里收受贿赂所得。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还特别准备了只有太后、皇上才吃得到的京白米以及猴头、燕窝等东西,足足装了四大马车。
出发的日子到了,这天李莲英穿戴一新,正要招呼大家上路,忽然慈禧太后又派人来了。原来,慈禧太后听说了他出发的日子,特意赐给他两匹御马,一挂一百单八颗的碧玉朝珠。这种碧玉朝珠,只有二品以上的大臣才能佩戴,李莲英受宠若惊,连忙叩头谢恩,旋即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
李莲英得了慈禧的点头答应,而且自己确实想显摆一下,所以一出京城,便让人扯起了大旗,旗上写着“大清内廷副总管李”八个大字。在春风吹拂之下,旗子猎猎作响,威风八面。
几天后,李莲英一行人来到了漕河,准备搭船顺着子牙河返乡。未料想,当地知县吴义组织了众多乡民声势浩大地前来迎接,还特意为李莲英备好了太平船。这太平船船身大、空间宽敞,还用各色旗帜作为装饰,一看就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李莲英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暗暗称赞吴义会做事,于是口头夸赞吴义,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在慈禧面前多替他美言几句。
吴县令能得到李莲英的称赞,心里当然乐开了花,甚至决定亲自为李莲英的船拉纤。幸好李莲英还算脑子清醒,及时制止了他。
李莲英要回来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所以,他的船一到渡口就有很多人前来围观。子牙河两岸挤满了好奇的人。有的人对他是羡慕不已,纷纷称赞。但也有人说他不是正常人,侍卫正要拿下,李莲英却大度地表示在自己家乡不必如此,众侍卫遂作罢。
李莲英一眼就在人群中发现了白发苍苍的老娘,二人相见不免一番落泪悲伤。众人劝住,一起向家中走去。
李家早已修成一座耀眼的宅院。整个宅邸占地四十多亩,正门是九级台阶的高大门楼,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朝天吼的石狮子,门楣更是一派富丽堂皇。就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李莲英也禁不住感叹:
昔日天桥问子平,半生穷来半生富。
今日蟒袍佩玉带,万里鹏程喜还乡。
他的亲戚们也一个不落地赶过来凑热闹。李莲英拿出自己带来的礼物,一一分给他们,众人得了稀罕物件,对李莲英更是赞不绝口。
连日来,李府灯火通明,歌舞不绝。每日到李府问安、送礼、看热闹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响彻云霄。
李莲英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大气粗,毫不吝啬地拿出上万两银子,为村里修桥、铺路、打井、建学堂,算是为家乡人作出了表率和贡献。
李莲英在家乡每日都有听不尽的阿谀谄媚之词,算是挣足了面子。不知不觉回家已近一个月了,李莲英想想威风也耍了,阔气也摆了,该是回京的时候了。
别出心裁的李莲英知道慈禧太后的喜好,专门给她带了家乡的糜子面,慈禧太后从未尝过这等美食,觉得李莲英对她真不错,对李莲英更加恩宠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