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子家奴
6236800000007

第7章 辛酉政变,鞍前马后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英国人率舰队北犯天津,清军连连败仗,僧格林沁退守张家湾,英军继续向京城推进。京城里一片惊慌失措,朝中有人建议咸丰皇帝驾幸木兰围场,以狩猎为名,暂时避难。

这一建议立即遭到众大臣的激烈反对,搞得有意为之的咸丰也不好表态。正在此时,胜保在通州打败仗的消息又传到宫中,而且僧格林沁、瑞麟二营也不战先怯,从通州退回北京。咸丰皇帝大吃一惊,顾不得许多,立即驾幸圆明园,命端华入宫将后妃等100人护送到圆明园,其中当然少不了皇子载淳。清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十三日,咸丰皇帝又带领一行人逃离北京。

八日后,他们抵达热河避暑山庄,文武大臣多数没有随行,只有端华、肃顺,以及军机大臣景寿、穆崩等。逃离途中方才传旨到京,命恭亲王奕为全权大臣,留守京师,与英人议和。

英国人很快攻入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把这座百年的建筑、宏伟的楼阁亭台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中的奇珍古玩,也被洋兵抢掠一空。咸丰皇帝听说圆明园被烧,国库也被搜刮一空,觉得无颜回京,决定留在避暑山庄。咸丰帝在热河得过且过,一挨再挨,加上看到整个江山被自己毁成这样,竟从此生起病来。挨到七月,连他自己也觉得回天无望了,便命人安排后事。

咸丰皇帝最宠幸的贵妃就是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一是因为她生了儿子,二是因她生得貌美。不过,咸丰皇帝早就看出了懿贵妃怀有野心。一旦自己死后,懿贵妃难免会母以子贵,干扰朝政。咸丰本打算效仿汉武帝赐死懿贵妃,可又怕自己的儿子载淳将来因此恨他杀其生母,便有意要废黜她,但又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征询自己的弟弟奕的意见。

没想到,慈禧早就让太监安德海留意皇帝的举动,密召奕的事让他看见了。虽然他不知道谈话的内容,但也猜得八九不离十。慈禧心知不妙,深恐大祸将至。她怕安德海一个人注意不了许多,便又让李莲英暗地监视咸丰帝的动向,随时汇报。

李莲英年纪尚小,还是个孩子,进出传递消息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李莲英不辱使命,机灵得很,暗中偷偷地窥视,却不露半点儿痕迹,很好地完成了潜伏任务。一天,咸丰密召载垣、端华、肃顺三人来到病榻之前,告知了密诏之意。如若在他归天之后,懿贵妃有什么不轨之事,便可请出密诏诛之。消息灵通的李莲英立即将此事告诉了懿贵妃。

气急败坏的懿贵妃因此对咸丰帝和载垣、肃顺几位大臣恨之入骨,恨不得他们统统去死。当然,她对忠心耿耿的李莲英更加宠信。这就是为什么慈禧对慈安太后毕恭毕敬的原因——把柄在人家手里呀!她顾忌密诏在皇后手中,自己只要把皇后哄好了,无论什么事都拉着皇后,就不怕载垣、肃顺他们挑毛病,这也是以后两宫垂帘听政的原因。

咸丰帝在垂危之际,在众大臣面前留下遗诏,立6岁的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军机大臣肃顺、景寿、穆崩、匡源、杜翰、焦景瀛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并规定以后政府下诏要以“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为信符,以此防止大权旁落懿贵妃(慈禧)或其他大臣手中。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驾崩。载垣、端华、肃顷等顾命大臣即拥6岁的皇太子载淳在柩前即了尊位,这就是同治皇帝,并尊皇太后钮祜禄氏为母皇皇太后,这就是慈安皇太后,叶赫那拉氏皇太后为圣母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皇太后。

鉴于6岁的同治皇帝什么都还不懂,一切政务事宜都由八大顾命大臣做主,实际上主要由载垣、端华、肃顺做主,其中又以肃顺为主。从此以后,八人遇到大事都要进宫向慈安太后咨请。慈安太后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实际上凡事都靠八人拿主意,之所以找慈安太后,只不过是为了最后钤印盖章而已。

慈禧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被孤立,心中当然对他们非常不满,可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还小,没法指望,虽然心有不甘,也只好暂且忍了。

李莲英是慈禧最信赖的心腹,可惜只有14岁,还不能委以重任,只有安德海可以跟她拿主意。二人商量后认为,只有通过控制软弱的慈安太后,才能控制“同道堂”的大印,与八大顾命大臣抗衡。所以,慈禧太后几乎天天往慈安太后那儿跑,以姐妹相称,亲如一家。温和宽厚的慈安太后本来就心无城府,遇事没什么主意,正好慈禧天天过来看她,故而一切主意都由慈禧来拿。

这还不算,慈禧为达到干预朝政的目的,还暗中指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奏折,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就是她自己要参政。八大臣知道其中是慈禧捣鬼,立即以大清没有此先例为由,予以驳回。

董元醇的奏折被驳,慈禧太后当然不满,但也无法直接出来表态。还好慈禧控制了御宝,常常不予八大臣的草诏,故慈禧和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形成了两大帮派,并长期相互争斗。肃顺为人颇有才干,颇为咸丰信任,连军机大臣都仰其鼻息,连载垣、端华都得听他的。所以,虽然慈禧控制着国宝,但行政大权仍控制在肃顺等八人手中。

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见情势对自己不利,任凭长此以往下去,自己不但无法掌握朝廷的实权,恐怕还有丧命于八大顾命大臣之手的危险。

树挪死,人挪活。她决心以慈安为突破口,利用她政治上的无知,再加上与八大顾命大臣势同水火的六王爷奕,共同将八大臣除掉。

果然,不明就里的慈安太后轻松被慈禧太后哄住了,而且慈禧又以奕是慈安太后的亲戚为名,劝说慈安太后命他执掌国家大事。慈安太后也觉得朝政交给自己的亲戚比较放心,于是就答应了,并全权交给慈禧去办理。

慈禧当夜就和安德海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慈禧假装把安德海赶回北京,其实是让他连夜回去捎信给奕,让他速去承德商量要事。

机灵的李莲英知道自己插不上手,但向主子表明忠心却是有用的。况且他也看出现在局势一片混乱,尚不明朗。他暂时打消了转换山头的想法,总是不经意间在梳头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忠心,消除慈禧的怀疑。

李莲英终于以自己危难之际对慈禧太后的忠心继续赢得慈禧的信任。从此,慈禧彻底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慈禧听说荣禄被八大臣收买,在监视自己,但没有确切的证据,便有心敲山震虎,准备让李莲英把他叫来,杀杀他的威风。于是,她让李莲英去找荣禄,叫他到宫里来,但一定要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

李莲英见慈禧将这么机密的事情让自己去办,知道慈禧已经将自己作为心腹,心头不免一阵热潮涌动,表示自己一定不辱使命。李莲英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到了荣禄住处也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传旨说慈禧太后要荣禄到宫中回话。

荣禄本来就心虚,如今见小小的李莲英说话一本正经,就知道不是开玩笑,因而更加心神不安。但太后召见,又不得不去,只好在路上思来想去,拿主意。

荣禄想,一边是圣母皇太后——皇上的娘;另一边是手握大权的军机大臣,况且还有两位王爷,势力也不算小。自己此时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边受气。此一去,一举一动都关联着身家性命,马虎不得。

到底应该倒向哪一边?最后,他心中一横:无论如何肃顺他们也不敢杀皇上,否则便是大逆不道,成了叛国之臣;无论如何我不能跟他们走,还是跟着慈禧太后安全。

打定主意后,荣禄心中有了底,也就不再紧张,只想着在慈禧面前表明态度,赢得她的信任。于是,他一进慈禧的寝宫,便把肃顺如何把他叫去,如何让他监视慈禧的话,都告诉了慈禧太后。最后,表示自己是一时糊涂,还望太后开恩。

慈禧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情况比她听说的还要更复杂,不过,幸好荣禄都告诉自己了,只要小心应付,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何况荣禄已经表态愿意效劳,这就是说把荣禄拉到自己这边来了。当时,慈禧心中镇定了许多。但为了牢牢操控荣禄,故意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表示自己对人向来是宽容大度的。要求荣禄做双面间谍,反过来去监视肃顺等人,并赏银50两,荣禄谢恩而出。从此,肃顺等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

安德海顺利地将书信送给奕,奕接信后日夜兼程赶往承德,这一切都没逃过肃顺等人的眼睛。肃顺等人怕其中有诈,连忙通知怡、郑二王,二人以接待的名义限制他的行动自由。只准奕叩谒梓宫,却不许奕晋见两宫太后。慈禧太后却让安德海把奕乔装打扮入宫,商议除掉肃顺等人,并定好密计,待机而动。

很快,两宫太后传旨准即日奉梓宫回京。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知道,一旦回京,自己的前途、性命堪忧,还想往后拖一拖。谁知慈禧坚持要回京,肃顺等人无法推辞,只好答应,却暗设伏兵要在半路上劫杀慈禧。

行至古北口外,肃顺安排好的侍卫刚要行动,却被李莲英的一个二踢脚为信号,引出了埋伏好的荣禄的兵丁,把太后的御辇层层保护起来。原来荣禄是奉了李莲英传达的慈禧口谕,命他听到二踢脚声响,便赶来救驾。荣禄的队伍都是御林军中的佼佼者,是从神机营中选拔的,当然比王爷的侍卫装备精良,慈禧因此幸免于难。

慈禧向来心狠手辣,尤其是对自己有仇的人。慈禧回到北京后,肃顺便身首异处,载垣、端华也被赐令自尽,其余五人发配边疆充役,八大顾命大臣顷刻间烟消云散。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北京政变”,也叫“辛酉政变”。自此,慈安、慈禧太后终于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其实主要由慈禧主政。

奕“锄奸”有功,很快也升任为军机大臣领班——议政王;荣禄也升为总兵;安德海因为搬救兵有功,提升为总管太监。据说,慈禧太后称安德海为“小安子”,称李莲英为“小李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是一种将他们视为自己人的昵称。